台中台南休閒農夫 wrote:
這幾年又陸續貸款買了幾筆土地、店面、大樓後,卻慢慢的那些親戚朋友都避不連絡了,我們偶而手頭寬鬆一點想請他們吃飯回禮(真心感謝),卻總是以抽不出時間為由回應。
不知道有沒有人跟我們一樣? 活到快50歲了,舊的親戚朋友卻真的越來越少
社群網站已成為現代人獲取資訊的主要來源,幾乎全世界的消息都可以透過網路輕易得知。但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每天映入我們眼簾的,不只有想得知的訊息,也會有不想知道的訊息。
尤其自己認識的朋友或同屆同學、同梯同事之中,總有些人特別活躍,他們會頻繁的發布自己的動態,讓大家都看到他們的活躍。對於陌生人的動態,我們或許會一指滑過,但認識的人發布動態,總會停下來看一下。看到朋友有亮眼表現,理應為他高興,但其實我們特別容易嫉妒跟自己同世代的人,尤其看到對方如此有成就,這也加深了自己心中的焦慮。
常言道,距離產生美,而近距離卻產生嫉妒。《世說新語》里有“妒前無親”一語,我覺得“妒前”(痛恨站在自己前面、超過自己的人)這個詞兒特別精妙傳神。
英國哲學家、思想家培根說過:“人可以容忍一個陌生人的發跡,但絕不能忍受一個身邊人的上升。”
我們平日裡所說的“同行是冤家”、“文人相輕”,也是這個道理。尤其在文人堆兒里,有的人看見別人寫一手好文章,極易產生“瑜亮情結”,一邊妒火中燒,一邊又諱莫如深,別有憂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說不出來的苦最苦,無言的嫉妒最深。
“羨慕嫉妒恨”,一語五字,蘊含著多么豐富的內容啊!恨源於嫉妒,嫉妒源於羨慕——換言之,恨源於愛,嫉妒源於不如人。對一個人來說,被人嫉妒即等於領受了嫉妒者最真誠的恭維,是一種精神上的優越和快感;而嫉妒別人,則會或多或少地透露出自己的自卑、懊惱、羞愧和不甘,對自信心無疑是一個打擊。學到知羞處,才知藝不精,一個人正是透過嫉妒這種難於啟齒的情感,才真切地意識到了自己的不如人處,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只保留羨慕的情緒~正面去看待別人的成就~然後好好激勵自己向上~人生才會更愉快
為提供您更優質的服務,本網站使用cookies。若您繼續瀏覽網頁,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s政策。 了解隱私權條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