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認為實坪制就算實施,建商還是會灌水到實際價格裡,這點我同意! 但大家忽略了最重要的市場比價效應與建商成本效應兩個因素。
未來實坪制實施後,舉例內湖行情一坪30萬,舊有物件維持公設可登記也可記價,新物件公設可登記但不可記價。
(案一)50坪的舊物件,室內為30坪
(案二)35坪的新建案,室內30坪
在未來,建商精算市場行情與建築成本後,一定將公設設計到最少,室內面積儘可能於法規允許下,設計到最大為原則,去日本住過Airbnb的人,應該對當地大樓公寓很熟悉,交誼廳~沒有、健身房~沒有、豪華Lobby~沒有、KTV室~沒有,你想要的通通沒有,就是很單調沒有歐式樑柱的那種建築物,未來建商沒法賣你的,一定不會佛心蓋給你。所以在成本效應下,新房子的賣點不再是你一年用不到五次的公設,反而是公設愈少的賣的愈好,一律簡約為主,所以上述案二大家認為一坪賣多少是合理,不要多,個人認為一坪40萬總價1200萬一樣賣的嚇嚇叫,各位覺得呢?
好玩來了!當隔壁新建案創下區域新高價時,老屋也要加價賣對吧?不要多~38萬/坪就好,總價1900萬??哈哈哈賣的掉才有鬼咧!換算室內一坪63.3萬,這時候比價效應出來了,不是比單價而是比總價,總明人是要花1900萬還是1200萬來住30坪的房子??現階段大家願意多花點錢買大樓而非坪數實在的公寓,是因為有屋齡、車位、電梯等因素,但未來呢?上述因素都不復存在啦,比價效應下,未來大家心中那把尺應該都放在..... 請問室內有幾坪??哈哈哈,記得,建商愈反對的政策,對大家愈是好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