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產商債務兌付高峰逼近,違約風險升溫

第一財經日報報導,大陸房地產行業在過去兩年不斷「加槓桿」的擴張型戰略,終究為今日之兌付埋下地雷。近日,頻繁爆發的房地產企業信託等債務波動及違約事件,也許只是行業債務問題的冰山一角。

5月25日,在香港上市的商業及產業園區開發商五洲國際(1369.HK)股價開盤0.45港元,停牌時為0.068港元,跌幅達84.89%,盤中最高跌幅接近90%,且換手率達74.54%。受此影響,還有五洲國際一筆於2018年到期的本金額3億美元13.75%的優先票據,該筆票據亦於同一時間暫停買賣。

作為一家主營產業園區的類地產公司,五洲國際在25日的暴跌實屬罕見,縱觀資本市場,這類現象同樣不多。截至目前,該公司股票仍處於停牌狀態,公司未就相關緣由作出解釋。但在五洲國際股價暴跌之前,其信託違約早已暗示了風險的累積。

今年3月,中江國際信託責任公司發行的「中江信託—金鶴287號無錫五洲貸款集合資金信託計畫」透過郵寄紙質函件的方式,向投資者宣佈事實違約。3月30日,金鶴287號產品融資方實控公司五洲國際澄清,因為其屬港股上市公司,在3月30日發佈2017年財報前財務需要關帳,所以不能在協議期內兌付,經過協商同意延期至3月31日前兌付,金鶴287號並非違約事件。不過,信託未按期償付已成事實,上市公司資金緊張已有玄機。

無獨有偶,天房集團同樣出現信託違約危機。不久前,大陸中信信託公告表示,天房集團應於5月18日償還的2億(人民幣,下同)本金及利息可能發生違約風險。5月11日天房發展發行的「15天房債」大跌逾6%,隱含收益率飆升至34.83%。隨後,中信信託再公告表示,已收到天房集團的償付款。「15天房債」風波雖有驚無險,但這依舊不能掩蓋天房集團的債務壓力。

長期協助房企發行信託產品的業內人士表示,信託違約風險正在加大,一方面監管政策打破剛 兌,另一方面是監管政策和經濟政策去槓桿。據悉,面對今年的資金荒,很多中小上市房企已開始壓力重重,上述兩個風波只是上市房企冰山一角,在此之前,房地產業曾多次出現信託違約,不過都是非上市房企個別項目。

據了解,信託資金使用週期短,且成本高,一般作為房地產企業短期拆借所用,在開發商其他融資途徑不暢的情況下,信託常常成為開發商急救輸血的最佳方式;然而,行業隱現的信託違約風波,也許意味著這最後一根稻草也將消失。

另據申萬宏源統計,包含企業債、中期票據及定向工具的地產產業債務,今(2018)年全年到期量總計為1,949億元,其中三、四季為到期高峰,分別到期量高達932億、698億元;接下來2019年、2020年到期量更加龐大,每年增量都在1,000億以上。另據海通證券統計,截至5月20日,地產債總償還量565億,但年內還有1,085億地產債到期,3,165億地產債面臨回售行權,下半年償付壓力驟升。

海通證券債券研究員姜超宏認為,伴隨企業間分歧越來越明顯,融資潮水過去後,大陸個別企業的信用違約機率增加;再融資持續收緊之下,企業項目資產中非標準化程度較高、項目去化難度高,或者現有資產抵押程度已經非常高,都會影響到企業獲取流動性的能力,風格激進的中型房企則容易面臨融資失控的問題。他判斷,風險釋放的順序將是流動性差的小房企、風格激進的中型房企、管理不善的大中型房企。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