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中也提到不少時事,其中不乏跟這版有關的話題。趁著寒假開始,學期剛結束跟板上的大家分享一下。平常很少上新聞的「央行」是這次對房價先出手的大家長,其實在這一次央行發布政策後,有兩個驚訝。第一是沒想到央行開第一槍,第二是沒想到還有這種工具
。從我聽到的資訊來整理,打房的管道並不是單一的,大家長有三位,分別是金管會、財政部、央行。
- 金管會可以加強對銀行放款的稽查,確保銀行房貸的品質,間接給予銀行放貸的壓力。
- 財政部掌握著稅制的改革、市場的透明化,稅制的改革能直接影響持有者的意願,透明度越高的市場對於買賣成交的機會愈大,價格參考性也越高,市場也能趨於穩定。
- 央行透過信用管制,增加購買人的負擔而阻止資金的過度流入。這裡額外提一下,不時也會耳聞有人建議央行可以利用利率來抑制房價,不過利率牽動的不只是房價,如果調升利率那企業的負擔增加,先受打擊的可能是企業的受雇者,影響層面更大的是台灣的經濟,央行總裁也曾PO過文章<對於房價抑制,利率手段是大而不當>。所以要看到央行利用利率去抑制房價應該是不太可能。
這次的主角<信用管制成數>的實施我給予蠻高的評價,該工具對房價的影響是大是小,在市場變化當下無法量化,不過從版上的文章內容可以略知一二,看起來是蠻有效的,再者搭配台灣經濟狀況數據,這個打房的效果並沒有外溢到實體經濟的衰退(撇除建商、仲介)。從這點我倒是多了一個疑問,2015年時這項工具為甚麼沒有拿出來用?也許版上有大神能幫忙解答一下
為了達到打房目的,不能只靠單一的政策,正如上面所述,可以用的工具其實五花八門,而且我也相信政府裡面的人好歹都經過篩選,不會面臨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窘境。
接下來就是八卦的部分了,聽說這次央行原本的信用管制是更加嚴苛,比方說:自然人購買第三戶只可貸六成,原本想推出的政策成數可以是六成以下(五成五、五成什麼的),但是最終方案會比較「溫柔」是因為顧慮政府其他部門還沒有動,如果推出相對嚴苛的條件會導致好像央行衝太快或其他部門動太慢。雖然我也不是不能理解政府裡面有快有慢,不過聽到的時候心情有一縷淡淡的無奈跟悲傷。不過央行在推出方案後,立法委員立刻就請央行總裁到立法院備詢,其中有某些委員的質詢方式會讓我覺得難怪當時會有顧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