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完了一學期的財經課程,課程中也提到不少時事,其中不乏跟這版有關的話題。趁著寒假開始,學期剛結束跟板上的大家分享一下。
 
平常很少上新聞的「央行」是這次對房價先出手的大家長,其實在這一次央行發布政策後,有兩個驚訝。第一是沒想到央行開第一槍,第二是沒想到還有這種工具
 
從我聽到的資訊來整理,打房的管道並不是單一的,大家長有三位,分別是金管會、財政部、央行。
  1. 金管會可以加強對銀行放款的稽查,確保銀行房貸的品質,間接給予銀行放貸的壓力。
  2. 財政部掌握著稅制的改革、市場的透明化,稅制的改革能直接影響持有者的意願,透明度越高的市場對於買賣成交的機會愈大,價格參考性也越高,市場也能趨於穩定。
  3. 央行透過信用管制,增加購買人的負擔而阻止資金的過度流入。這裡額外提一下,不時也會耳聞有人建議央行可以利用利率來抑制房價,不過利率牽動的不只是房價,如果調升利率那企業的負擔增加,先受打擊的可能是企業的受雇者,影響層面更大的是台灣的經濟,央行總裁也曾PO過文章<對於房價抑制,利率手段是大而不當>。所以要看到央行利用利率去抑制房價應該是不太可能。
  這段就要來談談為什麼我會驚訝。新聞常常出現的打房手段都是關於稅制方面的,討論最久的也是稅制的改革,立法院、議會每次扯到房價又來一次「討論」稅制,久而久之就會覺得要打房應該也是財政部先開槍,不論是實價登錄透明化、房屋稅、囤房稅。結果到2021年財政部好像…(可能有在努力,但看不太到)。
 
  這次的主角<信用管制成數>的實施我給予蠻高的評價,該工具對房價的影響是大是小,在市場變化當下無法量化,不過從版上的文章內容可以略知一二,看起來是蠻有效的,再者搭配台灣經濟狀況數據,這個打房的效果並沒有外溢到實體經濟的衰退(撇除建商、仲介)。從這點我倒是多了一個疑問,2015年時這項工具為甚麼沒有拿出來用?也許版上有大神能幫忙解答一下
 
  為了達到打房目的,不能只靠單一的政策,正如上面所述,可以用的工具其實五花八門,而且我也相信政府裡面的人好歹都經過篩選,不會面臨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窘境。
 
接下來就是八卦的部分了,聽說這次央行原本的信用管制是更加嚴苛,比方說:自然人購買第三戶只可貸六成,原本想推出的政策成數可以是六成以下(五成五、五成什麼的),但是最終方案會比較「溫柔」是因為顧慮政府其他部門還沒有動,如果推出相對嚴苛的條件會導致好像央行衝太快或其他部門動太慢。雖然我也不是不能理解政府裡面有快有慢,不過聽到的時候心情有一縷淡淡的無奈跟悲傷。不過央行在推出方案後,立法委員立刻就請央行總裁到立法院備詢,其中有某些委員的質詢方式會讓我覺得難怪當時會有顧慮
戟戟 wrote:
修完了一學期的財經課...(恕刪)

出生人口持續創新低,就有可能另有抑制炒房政策會出爐
戟戟 wrote:
修完了一學期的財經課...(恕刪)

從韓國打房的經驗來看
囤房稅完全沒效,還造成租金上漲的慘劇
房價打得再厲害也抵不過一個經濟蕭條.
戟戟 wrote:
2015年時這項工具為甚麼沒有拿出來用?也許版上有大神能幫忙解答一下


首先. 政策有效指的是什麼有效? 我認為只有緊縮流動性而已. 政府要宣傳可以. 但不要吹牛

我認為政府打房目的在保護銀行. 打擊投機流動性而已. 沒有一個政府會希望房地產價格崩盤引發金融危機. 我相信政府的高度是看到了對金融體系有威脅的趨勢才發動緊縮工具. 僅是為了自保而已.

另, 為什麼問的是2015年 ? 不是2016年?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