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永康回程進入台南市區轉入開元寺參謁
開元寺係明永歷年間由鄭成功嗣子鄭經所建的庭園行館,名為「北園別館」。隸清後,漸漸荒廢,到康熙29年改建為全台最大的佛寺,也是台灣最早創立的官方寺院,主祀釋迦牟尼

從色彩斑斕的大門進入,馬上就可以感受到那股清絕靜謐的氣氛,能叫人把一切世俗的塵囂繁瑣都棄之門外
在大門到三川門間的廟埕,植有菩提、老榕及樟樹,株株蒼翠蓊鬱,垂蔭配上朱牆紅瓦,非常的典雅幽深


碑亭立有石碑數塊,記錄著以往修建沿革,是了解開元寺歷史的珍貴文物,但因年代久遠字體多以風化,難以辨認

開元寺佔地遼闊、建築唯美、空間感極佳、神明文物很有特色,在建築藝術及宗教內涵上皆上選之作
因時間關係僅匆匆瀏覽了一番,決定回去做好功課多瞭解一下,明日再來
1月9日〈星期日〉繼續昨天未竟的旅程〈開元寺〉
進台南市見到之鬥牛景象。黑車誤闖車道還堅不退讓,二車在車道上僵持許久,還是旁邊的住戶看不下去,才去勸退灰車讓步

經過我的國中母校

近11點鐘來到開元寺比昨天提早二個小時,可以多花些時間細細的參觀〈以下照片把日期關閉,避免影響畫面〉

開元寺的三川門非常的精湛可觀。只是今天來的太晚,背光關係已無法拍出三川門整體正面的景緻
英挺動人、栩栩如生的門神,左右護法及四大天王
左右護法,「韋馱」膚色粉白、神韻溫厚、眼睛細長柔美,手持金剛杵與膚色黝黑、形象威猛、雙眼圓睜的「伽藍」



手持劍、琵琶、傘、蛇,代表「風、調、雨、順」的四大天王






兩側邊門及側窗上分別有竹葉體、篆書、隸書三種不同字體的對聯,是嘉慶年間所提。其中兩幅對聯均以「開」、「元」為首
開闢真機細蘊無滯、元宗妙道色相俱空


寺古憎間雲作伴、山深世遠月為朋


修心須悟存心妙、煉性當知養性高


開化十方壹瓶壹鉢、元機參透無我無人


門扇和門楣以及樑柱上的雕刻和彩繪







天圓地方的窗櫺。刻有梅花、靈芝、仙桃、金蟾、蕉葉等,代表平安吉祥、多子多壽,金玉滿堂;四角是蝙蝠和雲氣,均富含寓意


廊牆上的龍虎堵,有彩繪的傳說故事及獅、象的浮雕。進出寺院,中門不得跨越,要從左龍進右虎出




走進三川門就會被左右二尊神像震慑。唏哈二將是佛的侍衛兼護法之神,綠臉是唏將,褐臉是哈將


三川門內的木雕彩繪。三川門內外的雕刻及彩繪都極精緻可觀,每一個角度都可看到不同的美


走進三川門就是彌勒殿。回頭看前埕的參天古樹及三川門簷脊。平常看一般廟宇都有非常華美繽紛的剪黏脊飾,但開元寺所看到的就是舒暢平直的屋脊配上上揚的燕尾,十分潔淨素雅,顯現了清穆氣氛




一進彌勒殿就看到中央供奉著袒胸露肚、眉開眼笑,全身漆金的彌勒佛主神


邊旁兩側的對聯,傳達了達觀寬懷的佛教思想


除了彌勒佛外,兩側供有「天王踩惡鬼」的塑像,四大天王巨大威赫、氣勢迫人,腳下踩著代表酒、色、財、氣的惡鬼








穿過彌勒殿來到「大雄寶殿」,裡面供奉的神像眾多,除了主祀釋迦牟尼佛,還有駕馭獅子的文殊菩薩、騎著白象的普賢菩薩。釋迦牟尼、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在佛界的地位十分崇高,並稱「華嚴三聖」






寶殿內之古鐘據稱是全台最早鑄成的銅鐘,已有300多年歷史,鑴有「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文字清晰可見

進大雄寶殿前,簷樑間有「憨番扛廟角」


走出大雄寶殿就是拜亭,樑上的雕刻和彩繪非常細膩清美

亭院間一株古梅,台南市政府已列管,寺方還特別在樹上掛了標記「不得修剪」

最後一進就是大士殿,一樓主祀「觀音大士」,二樓祀「千手觀音」。二樓的簷下吊著手握蓮花、佛經、寶劍和金剛杵的四個吊筒





從大士殿二樓陽台俯瞰大雄寶殿的飛簷和拜亭的山牆



在大士殿旁功德堂內有古井一口,相傳是鄭經在建園及爾後起居用水所開鑿,故稱為「鄭經井」。寺方說現在這口井還是和安平相通。井前玻璃櫃內有一只海螺大化石,是當年鑿井時所掘出,尊為鎮寺之寶


七絃竹相傳是鄭成功夫人董氏所植

其他的建築勝景〈護龍及埕景〉





真是流連忘返,但也只有依依不捨的離開


離開開元寺後經過我高中母校,進去看我的教室。早先「台南州立第一中學校」是供日本人及和當局關係良好的臺灣人就讀;「台南州立第二中學校」提供臺灣人就讀。戰後改制,「南一中」變成「南二中」;「南二中」變成「南一中」



回程穿過中山公園,在池畔巍然聳立著「重道崇文」牌坊。這是嘉慶年間,清廷表彰台灣貢生林朝英獨資整修文廟所立的,石坊上的雕飾非常的細緻。在開元寺三川門上竹葉體的對聯就是台灣目前僅存的林朝英遺墨




穿過中山公園原本是打算再去看一二間古蹟,但算一下時間也只能走馬看花而已,也就打住結束了今天的行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