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改變也差不多該告一段落了,我想整理一下提供給以後需要的人參考。
心得與修改:
1.爐下抽屜:爐下抽屜原本只設計兩個,上層的擺放磁類餐具,下層擺放鍋類餐具。磁類餐具種類繁多,分類不易且數量一多,甚有重量。所以,我就在上層增加一個12公分高的內抽,內抽擺放盤類餐具,外抽擺放碗公類餐具。除了減輕抽屜負重外,也更容易分類擺放,空間使用更有效率。


2.塑膠袋擺放問題:一開始是擺在圖三:Blum鋁抽的下抽,隨著時間流逝,塑膠袋佔滿了整個抽屜,因為無法有效壓縮它,常常看到塑膠袋跑出來,或是掉到抽屜後面,真的越看越討厭也不太能接受:一個好位子的抽屜卻拿來擺放塑膠袋。所以我利用抽屜的剩餘材料,在一片板子上挖了一個洞,把它安裝在排有煙機旁的櫃子(不常用),如此一來,不僅可以壓縮塑膠袋(=增加容量),也很方便取放,隨便一塞也不會掉出來。

增加設備:
A.首推洗碗機:礙於預算以及觀念,一開始只安裝落地烘碗機,扣除檯面厚度及地面差異,高度近竟然剩不到81公分。為了這不到0.5公分的落差,面臨到許多意想不到的困難。最大的難事是檯面的高低差,抬高時增加了裂開的風險。



B.廚下型冰冷熱三溫飲水機:這個跟洗碗機一樣,在當時也是打算以後要裝的家電。因此水龍頭是選配4用(RO兩用),不過,使用一年後發現RO出水口有類似銅綠或掉漆的狀況,就不太敢用了。只能另外使用專用龍頭。因為初裝的位置在右邊,不符合使用習慣,所以我把水龍頭調到左邊,右邊裝上RO電控龍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