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remy0412 wrote:
To : Kay據...(恕刪)


那是水電師傅該傷腦筋的
如果管線口徑不夠
再來煩惱也不急啊
線的粗細是看這個迴路用電的電流量來決定,一般來說現在大部分都用2.0mm比較多,可以負荷20A以內的用量。
如果是廚房或冷氣等高耗電的迴路,可能考慮用5.5mm2的線,可以負荷到30A,一般家庭用這兩種比較多吧。

不過老舊房子可能出現的問題是,早期很多房子都只用到1.6mm的線,所有在牆壁內的電管,管徑可能會比較細,你要重拉成2.0mm的,管徑可能會不夠,這就比較麻煩了。

另外要注意的是,浴室跟廚房的專插,要用漏電斷路器喔。
1.先有電氣設備配置圖
2.原有管線圖
3.預計迴路
4.確認管路是否可以依計畫置入電線
5.清管
6.決定線逕與BREAKER
7.施工細節
jeremy0412 wrote:
小弟今年也三十多很多...(恕刪)


版大的問題不是一篇文字就能讓您理解~

該注意的事項可能很多~也有可能很少~這要看你的要求到哪裡~

要求越高~價位越高這是一定的~

管線怎麼跑~30年的老房子~誰知道~

有時真的只能用"見招拆招"的方式下去做~

小弟前陣子剛結一個與版大類似的案子~

屋齡3~40年


另外~版大選用的材料~需要多思考一下~

大廠~有大廠的品質~也符合國際法規~

別因為價位較低而選擇小廠~

有安全疑慮~畢竟是用"電"

說可怕不可怕~但~可怕起來會造成遺憾的~




以上淺見~僅提供參考~
jeremy0412 wrote:
預計將所有電力線全部拉過 ,
不知道有什麼細項須知道 或是先跟師父討論過
Ex:線種類 粗細 變電箱...等等

說來話實在太~~~~~~~~~~長,
基本上要注意或知道的事項實在很多,
只是一般人會不會知道或去要求而已。
真的要說明起來…
可能打個三天三夜都打不完。

建議樓主還是花點時間先做功課,
然後看是哪個部份不懂的,
一一將問題提出來,
比較實際。

簡單地說,
由於用電牽扯到安全問題,
盡可能要求師傅所有工法跟著法規走,
材料都要看到CNS商檢標示,
這兩個項目是基本原則。

Kay Ho wrote:
除非你當初配電沒有配管路
或是管路已經GG
不然電線一般都是用抽換的
就是將舊的抽出來換新的進去

何兄應該主要FOCUS在新成屋的案子。

基本上三十年屋齡的房子,
原有管路還能抽得動線的比例就已經很難超過三成,
重點是原配的管線通常不足,
譬如一個房間僅有一到兩只插座,
或只有客廳具備冷氣電源,其他空間都沒有。
再加上考慮到需求後,
新的出口配置位置可能不同…
所以實際換算下來,
能抽換線路後符合新的線路配置的比例,
實務上通常連一成都不到。




jeremy0412 wrote:
4.線的粗細 ?
第4點的部份目前還不知道要怎取捨?
可否再麻煩知道的人給點建議 ...
大感恩


請GOOGLE:屋內配線裝置規則。
RAY知道落落長,樓主可能懶得看…
請直接跳到第十六條,
依附表十六~三要求水電師傅即可。
因為一般除非特別要求,
否則正常水電用線的外部絕緣包覆PVC的耐溫…99%都只會用60°C

話說請樓主看附表十六~三,
不是用來參考用,
而是一定要這樣做
不管是導線管內可以容納的導線數量或線徑都應該要照著做,
請不用理會水電師傅說的「一般不會做到這個程度」
「屋內配線裝置規則」是正規的電工法令,
導線數量與線徑依法令標準來施工,
只是最基本的要求而已。

Kay Ho wrote:
那是水電師傅該傷腦筋的
如果管線口徑不夠
再來煩惱也不急啊


建議何大不要這樣想。

基本上師傅出門是為了賺錢,
一樣的收費…愈省工就表示賺得愈多。

市面上…大部份的水電師傅只要能讓線勉強由A端拉到B端,
就算塞得再滿,
通常都不會想要另外打鑿牆面去埋新的管。

問題是我們在線外面套上一層導管的原因,
有一部份就是為了確保它有一定程度的散熱空間,
當管內被塞滿之後,
不論就安全性上來說或實際可以負荷電流上都會打個折扣,
所以建議何大…以後這個問題還是自己先傷過腦筋,再交給水電,
這樣比較不會出錯。

bigpiz wrote:
建議何大不要這樣想...(恕刪)


感謝Ray大指教
讓小弟上了一課
請問線材跟NFB有建議品牌嗎?
雖然目前有預定:
NFB : 士林電機
線材 太平洋電纜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