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公和台北老婆的裝修回顧,交流帖(带你看上海的风情)

開版大的文章真是很"靠譜" (江西台商朋友解釋靠譜的意思就是可靠信得過的意思)
值得借鏡
也感謝讓島民了解一下老上海風情~~~~
鉅細靡遺,
女兒真可愛,可以當小Model了

chelsea1224 wrote:
不過大陸網絡都是屏蔽詞,這邊論壇是發帖間隔太久,怎麼5分鐘才能發一回帖,害我耗到凌晨快五點

不過醒來看到這麼多回覆,還是很開心的...(恕刪)


個人還在想,怎麼不把所有的文發成一帖成為完整的開箱文就好了,

很多帖反而有些不習慣,

順便通知一下,

這裡有個好用的功能叫"記事本",

就在右上方,帳號下拉選單裡,

可以把你要的文就在那邊邊寫邊修改,還可以預覽發文後的樣子,

一時寫不完,還可以存檔下來,下次再來寫,

等到覺得寫好完整一篇後就可以發開箱分享文了。

最後,感謝分享記錄

chelsea1224 wrote:
我是上海老公,老婆是...(恕刪)


樓主真的很用心
第一次看到左岸房子的裝潢開箱

上海真的是一個不錯的地方
我在上海待過一陣子
真的還是希望在有機會去住一段時間
我是新一代的句點王

eternitydavid wrote:
您好看到您的發文讓我...(恕刪)


呵呵,我目前就在旺旺大厦上班,可是从来没去楼顶上享受过也


========

继续补充一些外国弄堂的资料:

新華路211弄1號住宅。該宅是一幢西班牙式花園洋房,占地934平方米,建于1940年前後。該花園別墅主體兩層、局部三層,二層女兒牆爲紅色筒瓦壓頂,局部三層紅筒瓦坡屋面。整幢建築系磚木結構,體形活潑,造價經濟,外牆面普通水泥砂漿粉刷,淡黃色。東側山牆挑出輕盈的陽台,螺旋形底托,反S形鐵制欄杆,是典型的西班牙形式。入口大門上部有弧形門頭頂蓋,配以右側方形,左側圓拱形窗戶,立面造型異常別致,南面門窗間有螺旋形花紋小柱和圓拱柱廊。兩座貼牆伸出屋面的磚煙囪頂部飾以3個聯列式尖拱,特別體現建築的個性,使整個建築形成了向上的動感。300平方米的花園裏綠樹成蔭、中間的茵茵草坪似一塊綠色的地毯。建築室內地坪鋪柳安木地板,花式木門,半圓頂鋼窗,廚房設備一應俱全,主屋旁邊有儲藏小屋。室內有現代化的浴室、廁所以及暖氣系統。整座建築底層爲客廳、餐廳和書房,南面是拱券走廊,二、三樓爲臥室、起居室,各室均有壁爐。此住宅原是上海哥倫比亞唱片廠英籍經理的私人別墅。上海解放後,英籍經理回國,由王姓代理人代管。上海樂團成立租借了這幢房子,由民族樂隊使用。當時每間房裏都有一些原主人留下的家具,有的一直保留至今。現廚房裏的長桌和壁櫥都是原主人留下的。1957年底,房屋主人曾經來看過房子。1980年前後,原主人的女兒來中國旅遊,也專程尋訪了自己童年生活過的老屋,拍了許多照片,對門口由自己栽種的一棵栀子花樹,生得花繁葉茂尤其情有獨鍾。現在的房主人徐先生夫婦友好地接待了她,昔日的房屋主人亦友好地送給他們一包英國郵票以作紀念。這座建築充分運用了西班牙建築的建築語言和構圖,特別是兩座煙囪出口飾以尖拱使整幢建築個性突出,成爲較典型的西班牙風格住宅。

新華路211弄2號李佳白住宅。李佳白,又譯爲吉爾伯特·裏德,美國傳教士。李佳白在華長達40余年,是北京、上海等地“尚賢堂”的創始人。他出身于美國紐約州勞來爾的一個牧師家庭,從小深受家庭熏陶,立志去海外傳教,在紐約協和神學院讀書期間,他認真學習和研究中國儒家典籍。1882年神學院畢業後,即來華傳教。應赫德和美國傳教士丁韪良之邀到北京,開始結交李鴻章、翁同龢等權貴,創辦了北京“尚賢堂”。1902年李氏重返中國後,在上海重開“尚賢堂”,獲得各國駐滬領事及清政府大官僚張之洞、盛宣懷等的支持和資助,還拉攏中外頭面人物參加尚賢堂董事會,聘請呂海寰爲董事長,並在香港注冊,受英國政府保護。在滬期間,他擁有安和寺路(今新華路)“外國弄堂”內的這幢英國鄉村式花園洋房。洋房由普益地産公司投資,柴順記營造廠承包興建,1925年竣工使用。南立面紅瓦坡頂,在西側一面一直下覆到底層窗口,引成重檐格局,東側二層退成陽台,屋面上架設柵式老虎天窗。西側入口有門廊,單扇木門,有清水磚築門拱,門廊水泥頂,用一對牛腿支撐,兩側牆角有齒狀仿古裝飾。此幢花園洋房建築豪華,在草坪一側還有網球場、小型遊泳池等設施。四周竹樹蔥翠,環境幽靜。

新華路329弄36號周均時住宅。原爲西班牙公使館使用,是幢全國唯一的雙層圓形花園別墅。鋼筋混凝土框架外露,紅磚牆清水勾縫,底層中央客廳有一歐式噴水小池,周邊用大理石鋪砌,外圈爲硬木帶紋地板,並用玻璃磚隔斷,整座建築新穎奇特,裝修豪華。此住宅一度賣與郭家,後由周家購進,由周家子女居住,周均時在被捕前居住此寓所。周均時于清宣統二年,即1910年從上海南洋公學畢業後,留學德國。1922年再次赴德,在柏林工業大學專攻相對論,歸國後應聘去四川省武器修械所,後因不滿軍閥統治,毅然離去。1940年7月,教育部委派周均時接任同濟大學校長職務,他上任後對學校各方面提出了改進方針。首先整頓校風,提倡合作精神,並慎重聘任各院系負責人。其次,盡力改善各院系教授待遇,克服兼職之風,並注意教材等建設。再次,對學生加強德文補課,增加實習機會,改善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條件。周校長還移用庚子賠款,定購機器設備和添置醫院材料、藥品,充實教學設備。他還提出,根據同濟大學一直是國內唯一用德語教學的工科大學,負有溝通中德文化的使命,爲國家培養有用人才。周均時擔任校長期間,爲學校從昆明遷往四川,奔波安排,費盡心力。周工作勤勤懇懇,生活儉樸,作風正直,親切待人,深受師生們的敬愛。他還是一位愛國民主戰士,抗戰勝利後,他目睹民生日蹙,國事日非,經常發表反蔣言論,于1949年5月在成都被蔣介石逮捕,囚禁于重慶白公館監獄。同年11月27日英勇就義,是年58歲。此住宅1999年被上海市政府列爲市級優秀近代建築保護單位。

新華路315號花園洋房。據說該住宅是某國石油大王爲其兒子在滬購的結婚用房,建造得十分豪華。別墅是一幢英國鄉村式花園住宅,建造于1930年。假3層,磚木結構,建築面積900平方米,花園面積700余平方米。雙陡坡紅瓦屋頂,出檐較大。外牆立面上部爲白色水泥拉毛牆面,下部爲清水紅磚牆,清麗簡潔。南立面中部前出,山牆露黑色木構架。木門窗選用帶有疒節疤的木料,保留粗糙的釜鑿殘痕。門把手、窗件小五金裝飾精致考究。部分外牆立面轉角砌隅石,還其自然的感覺。室內底層的平頂、護牆板、地板都已翻修改造過,已失去了原樣,只有精致細巧的局部鋼門窗銅把手還是原物。主人臥房、書房、小客廳均集中在二樓,正中朝南這間臥房有外陽台,陽台用缸磚鋪地,鐵花柵欄圍護。朝南一排有6間房,朝北有衛生間和儲藏室,其北側還設置一個露台。兩側有一個供傭人上下的小樓梯。樓前有大片綠茵的草坪,四周綠樹環繞,花卉遍植。在草坪一隅,放鐵桌(圓形)、鐵椅(靠背),是主人休憩、閑談之地,在喧鬧的都市中營造一片恬靜、清新的世界。上海解放後,這幢花園住宅曾作爲上海市第一商業局療養所,現在是上海長發集團有限公司辦公樓。

新華路483號金潤庠住宅。該宅是一幢現代式3層鋼筋混凝土混合建築設計。平面有4個開間,占地面積1900平方米,建築面積873.6平方米,平屋頂,四周砌築女兒牆。

該建築由上海梁記營造廠施工,顧夢良設計,其一生在上海設計了多處名建築。顧夢良,清光緒三十二年,即1906年生于上海浦東高橋鎮顧家宅。1924年從上海聖芳濟公學畢業,受業于美商慎昌洋行總工程師強森,並在該行建築科任職,主攻建築結構兼建築設計。1930年,顧氏設計並施工建造了當時上海最有名的公寓住宅——衛樂精舍(現爲市級優秀近代保護建築)。以後10年,又設計和平電影院、新世界大樓、國聯戲院和米高美舞廳等工程。他發揮自己能設計和擅長高級裝修的特點,以承建高級花園洋房爲主,並創設梁記營造廠。新中國成立後,1954年調任福州軍區參加國防建設,1965年顧夢良正式成爲中國人民解放軍少校工程師,榮立三等功2次。1972年病逝。他有四子二女,其中3人從事建築業工作。

金潤庠宅立面水平線條流暢,大玻璃窗、鋼門、鋼窗,立面簡潔,無煩瑣的裝飾。地面、樓面均爲柳安地板,底層大廳爲蓆紋地板。整幢建築的立面由圓弧及平直線組成,底層有客廳、書房、餐廳、廚房、衛浴等房間,樓上爲臥室,還有半圓形陽光室、書房等,原業主張明爲。花園面積達639平方米,花園內各種樹木蔥郁,園中草地如一塊綠色絨毯。整幢建築建于1946年,後成爲嘉興民豐造紙廠老板金潤庠的私人住宅。

民豐造紙廠老廠在嘉興,老板金潤庠。該廠在1937年前資本額達到300萬元,經營實力雄厚,號稱“造紙大王”。1937年後該廠被日商強占,改爲日商民豐造紙株式會社。抗戰勝利後民豐造紙廠收回産權。1946年3月30日上海市造紙同業公會成立,選舉金潤庠爲理事長。華山路春光坊上海海京造紙廠是1944年8月由包玉剛的父親包兆龍創建。1947年5月金潤庠等投資海東造紙廠,1年後金潤庠的嘉興民豐造紙廠對海京造紙廠的投資達到海京造紙廠總資本的70%。1948年7月海京造紙廠改名爲國豐造紙廠,董事長金潤庠,副董事長包兆龍。生産規模和營業有很大發展。解放前夕,金潤庠、包兆龍均遷居香港,1955年嘉興民豐造紙廠劃歸國營上海造紙工業公司領導,10月1日國豐造紙廠單獨實行公私合營。從20世紀60年代初開始,該廠不斷試制新産品填補國家的空白。1967年“文化大革命”時期國豐造紙廠改名東方紅造紙廠、上海滬光造紙廠。“文革”後仍改回國豐造紙廠。90年代國豐造紙廠爲了適應上海城市的環保要求,進行産業調整,造紙産品逐步停産。2001年拆遷改建爲華山大型綠地,造福子孫後代。

金潤庠住宅是一幢現代式平屋頂建築,南面起居室采用弧形玻璃大窗和角窗,不但在功能上滿足居住建築日照的要求,而且使簡潔的立面造型更富有變化。白色外牆粉刷使整幢建築富有現代氣息,使用近60年,如今建築物仍舊完好。解放後曾爲長甯區結核病防治所使用。改革開放後曾一度作爲肯德基上海總部,今爲長甯區藥品監察中心使用。

新華路593弄梅泉別墅。1933年房地産商吳其達在法華路593弄購買土地,修建2層磚木結構花園洋房20幢。建築面積共6330平方米,坐西朝東,機制紅平瓦屋面,現代建築樣式。該別墅由我國第一代建築師奚福泉設計,李順記營造廠施工。別墅陽台爲鋼制欄杆,建築造型美觀,頗有特色,水、電、煤、衛設備齊全。吳其達自住10號。梅泉別墅弄堂寬暢,每幢小樓都有汽車間。每戶東面都有花園。進弄左側曾有一小花園。園內有2米見方水池,池中有噴泉,水池周邊植梅花,寓意梅泉,亦是別墅的名稱由來。此小花園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破壞,至今尚見水池的牆基舊迹。梅泉別墅于2000年被列爲上海市優秀近代建築保護單位。


如今多已残破,不知居中其中的居民为何毫无爱护修缮之意

住在围城里的人想出去,围城外的人想进来,这些目前的居民大多是盘算着如何卖给有钱人,换点钱住新房子吧?

你看倒数第二张就是有钱人来了


最后一张是新华路唯一的中西合璧的建筑,当时的商人为母亲所建,类似佛堂的式样

















木工進場了,木材是我和包工頭去挑的

地漏貌似這邊也都是用一個品牌,叫潛水艇

自己去B&Q買各類釘子,結果太重沒法提,抱在懷裏,被萬箭穿心

木工負責把門套做好,還有一些簡單的吊頂


那個門的式樣是我上次裝修家裡的門,自己畫的款式,這次不想要花樣的,做平板的

chelsea1224 wrote:
呵呵,我目前就在旺旺...(恕刪)

天~~~這洗手間跟廚房,太噁了,好髒好油....,該不會現在還有人住在裡面吧.

johnlove wrote:
上海人的水準真高居然...(恕刪)


其實上海可以不裝地暖的,大多數人還是裝櫃機和中央空調

不過裝地暖的也越來越多,因為腳底有熱和空調的上熱下冷還是差別很大

上海冬天溼冷,在北方全部是中央供暖的

每年到幾月幾日,集中供暖,用暖氣片,不過暖氣片太熱了,一到北京我就熱得發昏

不過集中供暖不看氣溫的,就算祇有零度,時間到了,全市也一起斷熱

============

原來的窗戶都拆了,門也拆了

新裝的移窗、房間都選擇用開窗,開窗密封度高、安全、容易清洗,但價格比移窗貴

防盜門就選擇了那家簡潔的






拜網路無遠弗屆與大大無私分享,讓小弟開眼界了!!
厲害厲害~~很詳細的文章呢!!
對於對岸上海的裝修材料~工法有更進一步的認知!!
期待大大後續PO的完工照^^"~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