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上好像沒什麼人在討論這件事情,昨天看到自己原本挺喜歡的房屋裝潢公司 Lo-Fi House 被爆出大量抄襲國外創作者的設計。
 
跟了幾個討論串之後,Dcard 上面執行長第一時間還急著撇清並且聲稱自己是原作者,抄襲相關影片、商品也沒有在第一時間下架 ...。
 
抄襲就算了,資訊這麼流通的 2020 年,吃相真的是挺難看的。
 
自己原本 Instagram & Youtube 都有訂閱 Lo-Fi House,原本算是還很喜歡他們的設計,可惜了,即使事後有滅火,不過很抱歉我個人對於抄襲設計零容忍。
 
引用一下 PTT 上面的圖,Lo-Fi House 執行長第一時間對於抄襲事件的回覆:
 
Lo-Fi House 抄襲國外設計事件
Lo-Fi House 抄襲國外設計事件

相關討論:
相關新聞
a45601236qq wrote:
板上好像沒什麼人在討...(恕刪)


身為室內設計師我必須說,裝潢並不單單只是粉刷油漆、鋪木地板(或塑膠地磚?)然後擺擺Deco就叫設計師了⋯她們主打的是「空間風格師」,比較偏軟裝的部分,其實跟裝潢不太一樣。
這公司真差勁
讓太多人失望了
👎
xxoo1315 wrote:
身為室內設計師我必須(恕刪)


我以前也做過室內設計師,其實一開始喜歡她們,是真的台灣人在Deco上與空間審美真的很差,十分有感觸美學教育的重要所以支持她們。

但是後續有幾隻影片,明顯在動線/人體工學等硬裝上設計不良,其實她們並沒有真正的室內設計證照跟專業,但是這些硬裝卻是屋主能否使用舒適/健康/方便的大重點。

我留言提醒設計不良的問題,被回應:「業主覺得這樣很好可以接受」

不是啊,業主只看到成品美美的當然很好,但比方桌深、桌高造成的螢幕過近、手肘擺位問題,都是長久使用才會讓人感受到不適的,所以做系統或木工這種不可變動的傢俱,人體工學更顯得重要,設計師應該要全面設想為業主分析,在美觀與可行性上找到最好的方案,而不是一句可以接受就結束了。(錢有那麼好賺就好啦,我就不會離職不做室內設計了XD)

這個事情最大爭議還是身為創作者卻抄襲,以及初期的公關回應做得太差了,唉希望給這些小孩子一個教訓,賠償做好後還是希望她們能夠繼續努力吧!
就像版友說的
一開始的確很支持
因為台灣的確不大注重這塊
書局也幾乎是裝潢
但多看幾支影片
會發現一些問題
就沒特別留意了
a45601236qq wrote:
板上好像沒什麼人在討(恕刪)


唉 他們的影片我有看說
因為過去大家對居家裝修都篇在硬體方面
軟件著手的風格配置比較少著墨,
從選品的角色帶大家找到適合的風格覺得蠻不錯的~

但抄襲真的不可取,一個抄襲讓多少做設計的人累積的信任又被打回原形了
愛曼達在這裡 https://www.facebook.com/miro1827/
著重配色家飾這部分我是沒什麼意見,但除了軟裝以外,硬體裝修設計偏向粗糙,不夠專業,這些案例拿來當設計科系的平時作業差不多
IanTheo wrote:
我以前也做過室內設計...(恕刪)


有同感,之前因為要裝潢房子所以有關注
我想台灣不大注重DECO這塊,多數人對空間美感不夠
所以可以引起大家對居家佈置的興致
但看了幾支影片後,就發現一些問題
也曾留言提醒他們,但確被他們粉絲說是酸民XDD(真是有點無言
後來也退訂了
以前他們的影片出現在youtube首頁時,想說那小圖看起來不錯就點進去看了。
看沒幾分鐘就覺得一直有格格不入的感覺,也沒覺得他們有裝潢什麼,就是好看的家具+很沒必要的裝飾擺一擺,就把他們當介紹家具的團隊了。
後來又看到他們有個案子裡有放我很想知道細節的櫃子就又點進去看了,才發現當初覺得格格不入的原因是他們的用字遣詞感覺都很普通也不像設計人,有種非專業所以需要好好包裝的感覺
但又覺得軟裝潢也不是一定要專業科系的,人各有志,所以不討厭他們,但也完全沒到喜歡的程度因此不會特別去看。
因為我也常逛pinterest,不管是平面設計還是是室內設計都很愛看,所以他們“照著畫”也是很早就發現了,但過於光明正大反而一時不會往抄襲那方面想去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