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者的焦點可能都放在自己,而不是在菁英的競爭。我參與這場比賽的身份比較特別,是代表「17動動」協助拍攝運動健將組(即菁英組)的比賽過程,以及後製講評,所以我的焦點是放在爭奪百萬獎金的菁英車手上。雖然只有 68 人角逐,但比賽的內容卻非常精彩。看到國內選手和車隊的競賽觀念又提升了,特別來這裡報導一下。很抱歉我只有影片沒有照片,所以又要請大家看很多很多的文字。
(圖片取自 TUAA 網站文件)

比賽過程
放行之後,比賽真正開始的地方,是在離終點 55 公里的登山入口--觸口。進入明隧道就是一段陡坡,車手不論是不是爬坡專長,一律開始加速,很快地,實力稍差的就開始落隊了,在「龍美」之前的陡坡段,撐得住強度的大約只剩十幾位車手,主力包括:前勁車隊的馮俊凱、李偉誠;捷安特建大的朱梵心、張偉顗、王胤之;Fuji車隊的Lee Rogers;千沛車隊的范永奕(太魯閣賽的冠軍);嘉南藥理科技大學(其實就是申騰美利達)也有一大群在裡面,但公路爬坡不是這支車隊的專長。Caffé Terry PMG 這支有趣的私人車隊(老板 Terry 在台中開咖啡廳和自行車工作室,本身也騎很大)邀請了前花東賽冠軍 David John Tonks 以及來自紐約曼哈頓的車手 Christopher Smith 來台比賽,也在這個集團之中。另有一位大家陌生的日本選手矢部周作,代表陌生的車隊 Kizuna 參加。
大約在距終點約 40k 的地方,龍美附近,Caffé Terry 車隊的 Smith 攻擊了,速度又快又猛,連載著攝影師的大型重機都快跟不上。負責跟拍領先者的機車手說:「那個老外在陡坡的地方忽然加速,速度非常快,我差點反應不及。然後是一段下坡,正在路面整修,可是那位老外好像不要命,時速 70 騎過去。我這麼寬輪胎都已經在滑了,過彎時腳踏桿還磨到地面,真不知道他那麼細的輪胎怎麼有抓地力。」Smith 的攻擊只有 Fuji 車隊的 Lee Rogers 跟上,兩人開始長距離的逃脫歷程。
主集團倒也不是沒有反應,哥倫布車隊的林孟軍和 Kizuna 車隊的矢部也從集團逃脫出來,加速追趕。爬坡專長的馮俊凱等人還是穩穩地待在集團中。在距離終點20k的石棹,領先兩人和主集團的差距大約在一分鐘左右,還在持續擴大。而林孟軍、矢部則被主集團吞沒,矢部仍能保持在集團中,而林孟軍後來則被甩開了。
過了石棹,等於阿里山爬了一半,賽況顯得更嚴苛。幾位知名好手紛紛掉了下來,包括捷安特建大的老將彭貴祥、航翊車隊的好手劉書銘(今年環花東冠軍)等。而馮俊凱仍待在集團中,他的算盤是在十字路後最後12公里陡坡再做決勝。可是領先兩人漸漸地把時間差拉大為兩分鐘了。
過了十字路,攤牌的時間終於到了。領先兩人的狀況並沒有很好,Smith 動作開始僵硬,Lee Rogers 則是完全爆掉,再也跟不上。馮俊凱開始他的行動,噴射出去,集團中沒有人能跟得上他的步伐。王胤之抽筋了,沒有速度可言。能夠勉強維持速度的也只剩矢部、范永奕、朱梵心、張偉顗等人。也就是說,在這最後十公里的路段,只剩馮俊凱的狀況最好。但是他和 Smith 的差距,還有兩分鐘。
馮俊凱先輕鬆超越爆掉的 Lee Rogers,再慢慢拉近和 Smith 的差距。馮俊凱的體型還是一樣肉肉的,齒比偏重,但似乎騎不會累。而顯露疲態的 Smith,則是維持不住齒比,速度一直往下降。到了最後五公里,Smith 頻頻回頭看,只怕看到追兵的出現。馮俊凱則是由教練不斷回報秒差,激勵他再加速。
終於 Smith 進入到馮俊凱的視線範圍內!此時 Smith 又使了個技巧,忽然加速拉開差距,之後一直靠輕齒比高速迴轉撐下去。而馮俊凱未能一鼓作氣拉近差距,似乎也顯得有點吃力。兩人差距只剩 20 秒,到底誰才能拿走高額獎金呢?
在終點線眾人的歡呼中,Smith 舉手慶祝他的勝利,只在稍後不遠,馮俊凱騎進來了。這場比賽可說是這兩人的爭奪,一位隻身作戰,另一位則有主場優勢以及車隊支援,但最後勇敢進攻的單飛英雄成功了。Smith 非常興奮,還表演抓孤輪慶祝他的勝利!矢部第三位進入終點,然後是范永奕,這兩位也是孤獨的勇者。接下來幾名則是捷安特建大車隊包辦,加上前勁車隊的李偉誠。
賽後訪談
賽後訪問 Smith,除了描述賽況之外,我問他第一次來台比賽就拿到大獎是不是感到驚喜?他回答:「我來這裡就是要贏的,而我也執行了自己的意志贏得了比賽。在最後那一段我有看到第二名追上來,但我推測他應該和我一樣痛苦,所以還是處變不驚。」後來遇到咖啡店老闆 Terry,詢問 Smith 的來歷,原來他是在美國比賽的車手,今年到泰國比賽時遇到 Caffé Terry 的客人,得知這個消息,於是安排來台灣爭奪這筆獎金。我問他還有沒有興趣再來台灣比賽?他說有聽說 11 月的時候有一個 Taiwan Cup,會想要再來比。我告訴他 Rabobank 會派選手來參加,他就說:「哇!那只能賺經驗值了。」
接著訪問馮俊凱,他說:「這條路線已經騎過很多次,我們都知道決勝點是在十字路之後,所以一直跟集團騎在一起。可是集團並沒有明確的共識,所以忽快忽慢,沒辦法拉近跟領先兩人的差距。我今天的狀況非常好,到十字路還有很多體力,但差距實在太遠了,很努力追還是未能追回。不過也是學到了經驗。」以往馮俊凱的騎車風格是從山腳下就開始攻擊,我問他是不是近來有些改變?他說「前勁車隊參加亞巡賽得到很多的經驗,我也學會跟車隊一起配合。以往我喜歡在山腳下就用全力,往往接近終點時非常痛苦。最近我調整成在山腳下保留實力,到最後再加速,發現這樣騎不會那麼痛苦,而且成績還更好。」
我還私下跟前勁車隊的教練徐瑞德聊了一下,他認為老外在看到馮俊凱的時候忽然加速,對他有一些心理上的影響。後來也遇到了第三名的矢部周作,原來他才第二次參加台灣的比賽,他們車隊 Kizuna 是由派駐在台灣的日本職員組成。
講評時間
很明確的,這場比賽對於參加「運動健將組」的菁英選手而言,絕不是一場可有可無的比賽,贏的人不會只得到無實質意義的積分、或形同雞肋的小額獎金,而是有 65 萬元的誘惑。尤其是好手如雲的大車隊,像是捷安特建大、前勁等,甚至有可能包場,拿下鉅額獎金。在這次比賽中,他們也運用團體戰力,讓主將的實力保留到最後十公里才放出。但為什麼前四名竟然有三位是以個人實力取勝的?其中第一名和第三名還是初來台不久的黑馬!
我的看法是國內大車隊和選手缺少兩項特質:一個是攻擊的實力,一個是計算的能力。
不像鐵人三項,自行車賽中,沒有人能夠只靠耐力就取勝的,一定要有致勝的武器,才有奪勝的可能。Smith 也許耐力和國內爬坡好手差不多,或者好一點,但沒有主場優勢和車隊協助,還能夠獲勝的原因,關鍵在他成功的逃脫,並且拉開足夠的差距。他的攻擊時間點抓在集團還沒有出力追趕的意願,一舉奏效,剩下的就是盡力維持。Lee Rogers 雖然耐力沒有 Smith 好,但很明顯的他具備同樣的競賽能力,所以才能和冠軍一起奮鬥三十幾公里。反觀國內好手,都騎得太穩了,沒有人有能力投下遽烈的震撼來為自己爭取成功的契機,也不了解這是一個什麼樣的過程。這種能力需要靠訓練和比賽經驗才能獲得,國內選手在訓練方向應該好好想想,是要繼續增強自己的強項而得到冠軍以外的成績,還是鍛鍊一些足以致勝的能力。
既然被逃脫已成定局,而車手又沒有回應的本領,集團要如何因應?那就要有計算的能力。如果說十字路之後才是設計的決勝點,那麼在十字路之前,就應該要把領先者保持在射程之內。至於射程是多遠?就要參考主將的狀況、對手的實力、還有集團中其它對手的動向,納入計算的考量。前勁車隊的整體實力或許沒有捷安特建大一樣平均,但主將非常突出。如果能夠在老外攻擊成功後,兩隊取得共識合追回差距,十字路之後再各憑本事,總不會比讓一個老外拿走高額獎金來得遺憾吧?
我認為馮俊凱是該贏未贏,主要原因不是他最後追得不努力,而是配速策略的錯誤。但不論如何,這次的失敗也是盡力之後的結果,一定能成為很好的比賽經驗。至於捷安特建大,真應該想想,是什麼原因總是和冠軍無緣?自行車比賽只看冠軍,而不是看前十名佔了幾位。這不一定是車手訓練的問題,可能是領隊、教練對車隊是否有明確的方向。車隊方向決定車手的訓練方向,而我實在看不清楚這支車隊吸納的國內車手,希望達成什麼目標。如果車手的目標只是為了營養金,或為了增加比賽經驗,車隊不賦予更強烈的動機,那怎能期待有好成績呢?
難得一見的高額獎金沒能留國內實在可惜,但不能否認這是一場精彩的好比賽。「17動動」這次出動了三台攝影機和三台重機,全程拍攝這場比賽,目前正在後製中,影片完成最後會加入小弟的講評。希望透過影片,大家能夠看到菁英選手比賽的過程,並且更加關心國內車手。影片上傳完畢後會通知大家,先趁熱留下這篇報導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