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大戰傑作機[13]: 川崎三式戰鬥機「飛燕」一型丙 (キ61-I丙)

第十三彈:川崎三式戰鬥機「飛燕」一型丙 (キ61-I丙),隸屬日本帝國陸軍用於首都圈防衛的第一航空軍第一〇飛行師團飛行第二四四戰隊本部小隊,1945年一月間於東京西郊調布飛行場。本機機體序號3295,為飛行第二四四戰隊戰隊長小林照彥大尉的預備機。1945年1月27日由小林戰隊長駕駛,以撞擊方式摧毀一架Boeing B-29 Superfortress重轟炸機。小林大尉在撞擊後跳傘,幾近無傷生還。飛行第二四四戰隊繪於垂直尾翼的戰隊標誌為圖案化的244,並附加星星。




川崎キ61輕戰鬥機構型試作機於1943年(皇紀2603年)六月為日本帝國陸軍制式採用,因此稱為三式戰鬥機。但其暱稱「飛燕」則直到1945年初才出現,據稱源於朝日新聞對飛行第二四四戰隊的報導文字。三式戰為日軍在二次大戰中唯一一款裝備液冷式發動機且投入實戰的戰鬥機。 三式戰一型使用川崎ハ40發動機,即用於德國空軍Bf 109 E的1000匹馬力等級Daimler-Benz DB 601發動機的日本帝國陸軍授權製造版。日本帝國海軍亦由愛知廠授權製造DB 601成為アツタ系列發動機,使用於海軍航空技術廠D4Y彗星艦上爆擊機一一、一二、二一、二二型以及由伊四百型潛艦搭載的愛知M6A晴嵐特殊攻擊機。

三式戰一型的衍生型主要為火力配置上的差異:
• 一型甲:發動機整流罩兩挺12.7 mmホ103一式十二・七粍固定機關砲、主翼兩挺7.7 mm八九式固定機關槍。機體序號自113起至500止。
• 一型乙:發動機整流罩兩挺12.7 mmホ103機槍、主翼兩挺12.7 mmホ103機槍。機體序號自514起至1092止。
• 一型丙:發動機整流罩兩挺12.7 mmホ103機槍、主翼兩門20 mm Mauser MG 151/20機砲。機體序號自3001起至3400止。德製MG 151/20空用機砲由德國潛艇運輸而至,日本陸軍總計購置八百門與四十萬發彈藥。
• 一型丁(舊稱一型改):發動機整流罩兩門20 mmホ5二式二十粍固定機關砲、主翼兩挺12.7 mmホ103機槍。機體序號自4001起至5354止,共生產逾1350架,為三式戰中生產最多的衍生型。由於機首搭載兩門20 mm機砲,座艙前側發動機整流罩上具前後各兩條排煙縫,為此衍生型的一項外形辨識特徵。
二次大戰傑作機[13]: 川崎三式戰鬥機「飛燕」一型丙 (キ61-I丙)

總生產量逾三千架的三式戰初期主要配發部署於南方戰場的野戰飛行部隊。最先換裝三式戰的部隊是1942年三月底於滿洲國哈爾濱編成的第一四飛行團飛行第六八戰隊及飛行第七八戰隊。此兩飛行戰隊分別在1943年三四月間由成軍時使用的中島キ27九七式戰鬥機換裝,並自1943年7月8日起於新幾內亞投入戰鬥,一年內全滅,飛行第七八戰隊甚至無一飛行員生還。



負責首都圈防衛的飛行第二四四戰隊於1943年七月由九七式戰鬥機換裝,為第三支裝備三式戰的部隊。



1944年中新幾內亞棄守後,日軍開始防範美軍下一步對菲律賓的侵攻。此時陸軍高層已認為三式戰鬥機較適合用於攔截敵轟炸機,而預計在接下來的捷號作戰中以新型「大東亞決戰機」中島キ84四式戰鬥機「疾風」肩負與敵戰鬥機交戰的制空任務。在四式戰正式服役前的空檔,三式戰陸續於1944年二月編成飛行第一八戰隊及部署於沖繩的獨立飛行第二三中隊,三月編成第二二飛行團飛行第一七戰隊及飛行第一九戰隊,進駐菲律賓呂宋島。1944年四月底再編成飛行第五五戰隊及飛行第五六戰隊,並換裝飛行第五九戰隊。同年七月底於台中編成飛行第一〇五戰隊,此飛行戰隊於1945年四月納編獨立飛行第二三中隊。其它尚有數支裝備三式戰進行轉換訓練的教育飛行隊(教練機至實用機銜接訓練)及鍊成飛行隊(實戰戰技訓練),例如1943年底於台北松山飛行場成軍的第三七教育飛行隊。
二次大戰傑作機[13]: 川崎三式戰鬥機「飛燕」一型丙 (キ61-I丙)
二次大戰傑作機[13]: 川崎三式戰鬥機「飛燕」一型丙 (キ61-I丙)

這些野戰飛行部隊自新幾內亞戰役後期起,多在單次空戰中為美軍P-38、P-47、F6F大批機群以數量優勢壓制攻擊下潰不成軍,裝備損失殆盡後整隊移往內地整補。較希奇的反而是駐防台灣的飛行第八師團轄下部署於沖繩読谷山村的獨立飛行第二三中隊田形竹尾准尉(圖)及僚機真戶原忠志軍曹,於1944年10月12日以兩架三式戰力抗36架F6F,經過二十餘分鐘纏鬥共擊落六架F6F、擊損五架,但也雙雙遭擊損後迫降生還。
二次大戰傑作機[13]: 川崎三式戰鬥機「飛燕」一型丙 (キ61-I丙)

三式戰一直到1944年底大戰末期開始的本土防空戰期間才終於找到發揮的舞台,歸功於液冷式發動機特具的高空性能以及長期部署本土基地所能提供的穩定零件供應及維護能力。
二次大戰傑作機[13]: 川崎三式戰鬥機「飛燕」一型丙 (キ61-I丙)

日本帝國陸軍在1941年八月以中島キ27九七式戰鬥機成立第一支專職防空任務的飛行第一四四戰隊。1942年4月18日杜立德(James "Jimmy" Harold Doolittle)中校率領的16架B-25B機群由USS Hornet (CV-8)航空母艦起飛空襲東京後,日本陸軍將防空專務戰鬥機部隊擴編為三支:飛行第二四六戰隊負責近畿地區防空、飛行第二四八戰隊負責北九州地區防空,而原飛行第一四四戰隊改稱飛行第二四四戰隊,負責關東首都圈防空。這三支防空專務飛行戰隊皆賦予二百四十開頭獨特式樣的編號,與野戰飛行部隊截然不同;初始配發的機種也都是舊型九七式戰鬥機。然而隨著戰局的惡化,也陸續抽調作為野戰飛行部隊使用:

• 飛行第二四八戰隊:1943年初換裝中島キ43-I一式戰鬥機「隼」一型、七月開始接收一式戰二型,並於十月下旬投入新幾內亞戰事。1944年四月因戰力不復存在而解編。
二次大戰傑作機[13]: 川崎三式戰鬥機「飛燕」一型丙 (キ61-I丙)

• 飛行第二四六戰隊:1943年四月換裝中島キ44-II二式單座戰鬥機「鍾馗」二型。1944年十一月投入菲律賓捷一號作戰。菲律賓戰事結束後的1945年一月部份換裝中島キ84四式戰鬥機「疾風」,二月納編操作三菱キ46-III一〇〇式司令部偵察機三型改造防空戰鬥機的獨立飛行第八二中隊。


• 飛行第二四四戰隊:1943年七月換裝川崎キ61三式戰鬥機。1945年五月換裝川崎キ100五式戰鬥機,並參與沖繩作戰。


自1944年十一月起,由馬里亞納群島起飛的B-29機群已可將東京納入轟炸範圍。11月7日負責東京橫濱區域防空任務的日本陸軍第十航空師團命令轄下的各飛行戰隊以四機一組(後擴編為八機一組)編成震天制空隊(西部軍管區第十二飛行師團轄下編成者稱為回天隊),以撞擊方式攔截在一萬公尺高空飛行的B-29。這些用於空對空特別攻擊的戰鬥機拆卸機上武裝(或保留一部份供撞擊前突擊之用)、防彈鋼板、無線電機等以減輕重量,增加爬升力。撞擊後飛行員可視機體損壞狀況迫降或跳傘逃生,與對艦特攻不同。飛行第二四四戰隊於11月24日開始執行此戰法,並於12月3日締造六架撞擊換取六架B-29墜毀的戰果。總計該戰隊在1944年底至1945年初約以五十架作為震天制空機,撞擊18次中有七名飛行員陣亡(震天制空隊全體實行了約30次撞擊)。此後B-29機群揚棄精度較差的晝間高高度轟炸,改以夜間執行較低高度轟炸,連帶使空對空特攻的機會驟減。
二次大戰傑作機[13]: 川崎三式戰鬥機「飛燕」一型丙 (キ61-I丙)
二次大戰傑作機[13]: 川崎三式戰鬥機「飛燕」一型丙 (キ61-I丙)
二次大戰傑作機[13]: 川崎三式戰鬥機「飛燕」一型丙 (キ61-I丙)

小林照彥中尉於1944年11月29日由明野陸軍飛行學校教官任內調派擔任飛行第二四四戰隊戰隊長,並晉升大尉。時年僅24歲,為日本陸軍飛行戰隊有史以來最年輕的戰隊長。他使用的座機是機體序號4424的三式戰鬥機一型丁,於1944年12月2日擊落首架B-29。本月間該機在座艙罩左側下方有四架B-29獵殺標誌,但其中三架尚待確認。


之後4424號座機遭己方防空砲火擊損而迫降,小林戰隊長因而換乘機體序號3295的三式戰一型丙。1945年1月27日此架三式戰一型丙由小林戰隊長駕駛撞擊B-29而損失。此次撞擊純屬個人意願,並非震天制空隊的戰術運用。在此同時,小林戰隊長僚機,由安藤喜良伍長(右)駕駛的編號45三式戰一型乙(照片中4424號旁)也撞擊同編隊另架B-29,但安藤伍長在撞擊後陣亡。



1945年二月間,維修完成的4424號三式戰一型丁再次披掛上陣,全機無塗裝。此時已有六架B-29獵殺標誌(其中一架為撞擊摧毀)。




1945年三月間此機再度使用綠色斑駁迷彩塗裝,同時戰隊全體於紅色垂直尾翼尾舵以及兩側主翼下掛載的副油箱前方漆上「必勝」。小林戰隊長的座機至四月間已有14架獵殺標誌(12架B-29及兩架F6F)。同年5月15日晉升少佐。



編號62的三式戰鬥機「飛燕」一型丁機體序號5262,為戰隊本部小隊板倉雄二郎少尉座機。此機攝於1945年3月19日的照片顯示除上述「必勝」字眼外,副油箱側亦註明整備隊員,以及「祈武運長久」字樣。
二次大戰傑作機[13]: 川崎三式戰鬥機「飛燕」一型丙 (キ61-I丙)

1945年四月間此機已更改塗裝準備作為小林戰隊長的預備機,但戰隊在五月即進行機型換裝,因此實際上並未曾由小林戰隊長使用過。
二次大戰傑作機[13]: 川崎三式戰鬥機「飛燕」一型丙 (キ61-I丙)

1945年五月,飛行第二四四戰隊由三式戰換裝川崎キ100「五式戰鬥機」。此機型為日本陸軍裝備的最後一款戰鬥機,但從未為日本陸軍制式採用。因此「五式戰鬥機」的名稱僅依循往例以便於稱呼,並非制式命名,亦未有暱稱。五式戰實際上是因應三式戰鬥機二型裝備的1500匹馬力等級ハ140液冷式發動機因製作品質不良、妥善率不佳、受空襲生產受阻的應急設計,由三式戰機身結合1500匹馬力等級三菱ハ112-II (即金星六二型)空冷式發動機,但表現反而更為優異。1945年5月17日飛行第二四四戰隊編入第三〇戰鬥飛行集團,由調布飛行場移防九州南端鹿兒島縣知覽陸軍飛行場,轉作掩護沖繩戰役陸軍特攻機隊之用。小林戰隊長的五式戰座機即在移防知覽陸軍飛行場當日,降落後於滑行道行進中損毀而塗銷。




在飛行第二四四戰隊換裝五式戰的同時,小林戰隊長的前座機4424號三式戰一型丁也讓渡予同戰隊高島俊三少尉,作為第一五九振武隊的特攻機。第一五九振武隊六架特攻機於1945年6月6日與四月底同時編成的第一六〇振武隊六架特攻機,在飛行第二四四戰隊的五式戰機群護衛下,由知覽陸軍飛行場起飛前往沖繩海域執行特攻。


總計飛行第二四四戰隊宣稱擊落84架敵機(包括73架B-29)並擊損94架(包括92架B-29),但未曾擊落過護航的P-51。以較為可靠的紀錄比對,小林少佐的實際戰績可能為五架,包括三架B-29及兩架F6F。戰後他加入航空自衛隊,成為第一航空團第一飛行隊隊長。1957年6月4日駕駛Lockheed T-33 Shooting Star噴射教練機於濱松基地降落時失事墜毀喪生,最終階級為三等空佐(少校)。
日本帝國陸軍戰鬥飛行分科飛行戰隊命名原則

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帝國陸軍共有92支飛行戰隊,分屬戰鬥、重爆、輕爆、襲擊、司偵等飛行分科。其中歸屬戰鬥飛行分科,操作戰鬥機的飛行戰隊總共有54支。這些飛行戰隊全以數字編碼,從字面上無法解讀其歷史淵源。若以歷史演進來看,屬於戰鬥飛行分科的飛行戰隊可分為下列幾個群組:

• 1937年由舊制飛行連隊改制者:一、四、五、九、一一、一三等六支飛行戰隊。這些部隊的組織演變可溯及1914年八月下旬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編成的臨時航空隊、1915年十月新設的航空大隊及1925年六月改制的飛行連隊。日本帝國陸軍在1937年依一號軍備計畫實行空地分離,亦即將飛行連隊包含的空勤與地勤兩種機能切割,分別成為飛行戰隊及飛行場大隊。這六支飛行戰隊中,四、五、一三等三支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留置內地,作為本土防衛兼戰鬥機飛行員訓練之用。

• 1938年在空地分離實行後編成者:二四、三三、五九、六四、七七等五支飛行戰隊。其中飛行第六四戰隊與飛行第七七戰隊由部署於中國的飛行大隊改制。

• 1940至1941年太平洋戰爭準備期間編成者:五〇、五四、七〇、八五、八七等五支飛行戰隊。這些飛行戰隊依諾門罕事件後,1939年底制訂的二號軍備計畫籌建。其中飛行第五〇戰隊編成時指定作為侵攻菲律賓之用。其它飛行戰隊則長期駐防中國、滿洲、北海道、千島列島。

• 1942至1943年編成之防空專務部隊:二四四(前一四四)、二四六、二四八等三支飛行戰隊。與其它飛行戰隊的編碼截然不同。但隨戰局持續惡化,也陸續抽調作為野戰飛行部隊使用。

• 1942至1943年前半因應戰事擴大而編成者:六三、六八、七八等三支飛行戰隊。其中飛行第六八戰隊與飛行第七八戰隊以當時的新型三式戰鬥機編成。

• 1942至1943年由獨立飛行中隊擴編者:二一、二五、四七等三支飛行戰隊,全為太平洋戰爭前即部署於中國的部隊,分別由獨立飛行第八四中隊(下轄第二一獨立飛行隊)、獨立飛行第一〇中隊、獨立飛行第四七中隊擴編。

• 1943至1944年機種轉換之飛行戰隊:二六、二八、二九、三〇、三一等五支飛行戰隊。飛行第二六戰隊由三菱キ51九九式襲擊機轉換為一式戰二型、飛行第二八戰隊由三菱キ46一〇〇式司令部偵察機轉換為キ46-III一〇〇式司令部偵察機三型改造防空戰鬥機,作為高高度高速防空之用。其它皆作為偵察機銜接戰鬥機轉換訓練。

• 1943年後半至1944年戰鬥機成為軍備重點時編成者:一七、一八、一九、二〇、二三、四八、五三、五五、五六等九支飛行戰隊。此時四式戰尚未服役,因此一七、一八、一九、五五、五六等五支飛行戰隊皆以三式戰編成。

• 1944年準備捷號作戰而編成之「大東亞決戰機」四式戰鬥機部隊:二二、五一、五二、七一、七二、七三、一〇一、一〇二、一〇三等九支飛行戰隊。一〇一、一〇二、一〇三等三支飛行戰隊因編成較晚,直到沖繩之役才投入戰鬥。

• 1944年八月準內地現地編成部隊:一〇四、一〇五等兩支飛行戰隊,作為本土決戰的預備隊。飛行第一〇四戰隊隸屬駐防滿洲國的關東軍第二航空軍、飛行第一〇五戰隊隸屬駐防台灣的第十方面軍第八飛行師團。

• 1942年及1944年學校編成部隊:二〇〇、二〇四兩支飛行戰隊,分別由滿洲白城子飛行學校教導飛行團及明野飛行學校教導飛行團編成。前者主要用於緬甸戰場;後者則用於菲律賓捷一號作戰。

• 1945年七月敗戰前教導飛行師團廢止改制者:一一一、一一二兩支飛行戰隊,分別在明野教導飛行師團與常陸飛行教導師團廢止後編成。為日本陸軍最後兩支飛行戰隊。
不知道為什麼

Altars/IXO這家公司

日本的戰機就作得仔細一點




上一台190 D9少做了翼根的機砲

讓我覺得十分的失望

日後的F-4u還連個M2的機槍口都沒有

......


結果這一台「飛燕」

居然連機鼻的機槍

都做得十分的精密


真是好一個「良莠不齊」!
R大的精彩講解

真是讓人每期必讀與期待啊
B大,記得第11期零戰21型要去買,這一期也做得非常細緻,細部也有做出來。

飛燕我還沒收到,第1~第12期當中,就屬第11期零戰21型最細緻,跟他兄弟--第2期的零戰52型比,感覺一個像正品,一個接近山寨貨的水平。

迪亞哥這系列傑作機真的良莠不齊,個人覺得目前品質最差的就是第4期的P-38跟第9期P-51。

b28599 wrote:
不知道為什麼Altars...(恕刪)
真精彩! 一定要推才行.1515151515
b28599 wrote: 
結果這一台「飛燕」
居然連機鼻的機槍
都做得十分的精密...(恕刪)

這架3295號三式戰一型丙應該在1945年1月27日撞擊損失前的一段時間,就已將發動機整流罩上的兩挺12.7 mmホ103機槍拆除以減輕近五十公斤重量,並以皮革蒙住槍眼。畢竟一型丙主翼的兩門20 mm MG 151/20機砲總重近九十公斤,比一型丁整流罩上的兩門20 mmホ5機砲還重十公斤。
哈哈~F大説得極是

至今每一台都有收藏

好彌補當年膠模的製作不足

致於那台五二型只好當作是中島制的

二一型才是三菱原廠的



想想

日後零戰機型還出的真多

有一一型、二一型板井机、三二型

現在連水上机也來了

干脆補上二二型、六三型...算了

來個零式家族大團圓好了


另外

想請教R大

關於1945/1/11 Shomo上尉一次撃落

六架K 61和一架陸攻的事件

是否有歷史解密了

到底是什麼人物會坐陸攻

給陸軍三式戰機護航?

甚為不解




b28599 wrote: 關於1945/1/11 Shomo上尉一次撃落 六架K 61和一架陸攻的事件 是否有歷史解密了 到底是什麼人物會坐陸攻 給陸軍三式戰機護航? 甚為不解 ...(恕刪)

1945年1月11日,在美軍第六軍登陸菲律賓呂宋島林加延灣(Lingayen Gulf)之後,美國陸軍航空隊第五航空軍第71戰術偵察大隊第82戰術偵察中隊中隊長William Arthur Shomo上尉(右)以及僚機飛行員Paul Lipscomb中尉(左),以P-51D改裝的F-6D武裝照相偵察機兩機編組,從民都洛(Mindoro)島西海岸希爾(Hill)機場起飛,前往呂宋島北部土格加勞(Tuguegarao)、阿帕里(Aparri)及佬沃(Laoag)等三處日軍基地執行偵照及掃射任務。Shomo上尉當時的座機為由P-51D-10-NA改裝的F-6D-10-NA,序號44-14841、垂直尾翼戰術編號66、暱稱"Snooks 5th"。


根據Shomo上尉的說法,當日在呂宋島北部巡弋時,在土格加勞基地附近發現上空2500呎高度有十三架日機編隊朝南方飛行,包括十一架川崎キ61三式戰鬥機「飛燕」與一架中島キ44二式單座戰鬥機「鍾馗」,護衛一架三菱G4M一式陸上攻擊機。兩架F-6D隨即爬升接敵。在持續約六分鐘的空戰中,Shomo上尉擊落七架(六架三式戰及一架一式陸攻);Lipscomb中尉則擊落三架三式戰。Shomo上尉隨後以此戰功晉升少校,並獲頒榮譽勳章。Shomo自1942年3月7日取得少尉飛行員資格直到戰爭結束,整場大戰執行了約兩百次戰鬥任務,總共就只在兩天中遭遇過十四架日機(1945年1月10日一架、翌日十三架),而這兩天就擊落了八架。


至於1945年1月11日日軍十二架戰鬥機伴飛一架轟炸機的陣仗,確實讓人聯想到1943年4月18日的海軍甲事件。此事件中,連合艦隊司令長官山本五十六海軍大將及參謀長宇垣纏海軍中將分乘兩架一式陸攻,由六架零戰護衛視察前線基地時,遭美軍第347戰鬥機大隊第339戰鬥機中隊十六架P-38G攔截擊落而陣亡、負傷。

然而1945年1月11日日軍在呂宋島地區並無相關傷亡紀錄,因此可推定並無所謂重要人士搭乘該架轟炸機。此外,大批日本陸軍戰鬥機護航一架日本海軍陸上攻擊機,實在是匪夷所思的組合。這非常可能是Shomo上尉辨識錯誤,亦即實際上並非海軍的一式陸攻,而可能是陸軍的中島キ49一〇〇式重爆擊機「吞龍」。由Shomo上尉所描述的空戰過程可發現除了駕駛二式單戰(也可能是中島キ84四式戰鬥機「疾風」)的飛行員明顯具有戰鬥經驗以外,三式戰飛行員的表現似乎全是未經戰陣的新手。

以種種跡象研判,當日應是十一架三式戰由無戰鬥經歷的新手飛行員駕駛,從北方海外某處移防至呂宋島某處日軍基地,以準備特攻。這十一架三式戰由一架二式單戰護衛,並由一架一〇〇式重爆作為前導機越洋導航。這也解釋了為何轟炸機被擊中下墜時,還有兩架三式戰緊跟著;直到轟炸機墜毀後這兩架還在低空盤旋。這與其說是搜救確認搭機要員生死,不如說是狀況突發手足無措使然。這十一架三式戰也許才剛從原屬部隊除籍,尚未歸屬新設特攻部隊,因此其損失可能連官方紀錄都不存在。

真是長知識的超級優文,版上神人真是可怕。

R大,您要多保重,雖不必長命百歲,事實上也不容易,但一定要活到這80期都發完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