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大戰傑作機[43]: Vought F4U-1 Corsair

第四十三彈:Vought F4U-1 Corsair。本機發動機整流罩側面繪有白色戰術編號122,暱稱Ole 122,隸屬美國陸戰隊第卅一陸戰隊航空大隊(Marine Aircraft Group 31,簡稱MAG-31)第111陸戰隊戰鬥機中隊(VMF-111),1944年九月於中太平洋吉爾伯特(Gilbert)島鏈最北端的馬金(Makin)群島。
二次大戰傑作機[43]: Vought F4U-1 Corsair
二次大戰傑作機[43]: Vought F4U-1 Corsair

本機具泡式座艙罩,屬F4U-1後期量產型,非正式稱謂為F4U-1A。左舷座艙下方繪有一百枚黃色炸彈標誌,代表已執行一百次戰鬥轟炸任務。據說此機也因在1943年十月出廠後半年期間連續操作四百小時、飛行八萬英里而無需進廠維修的高可靠度,獲得美國陸軍官方證述:「In accomplishing her 100 missions, Corsair 122 logged more than 400 hours flying time; her total hops, including tests and reconnaissance flights, reached an amazing total of 178. Built for air combat, Corsair 122 proved her versatility by accepting 1,000 pound bombs slung from her belly, and without strain or protest developed into the hottest dive bomber with wings. Were there blood in her fuel line instead of 100 octane, she would be wearing the Purple Heart; for the patch on the leading edge of her wing attests to the accuracy of Jap antiaircraft fire. She has covered all the Jap bases in the Marshall Islands like the morning dew.」成為二次大戰中唯一一架獲得美國官方證述殊榮的飛機。此官方證述據說亦以銘牌嵌於座艙內。

然而如此有名的飛機,序號與下落卻至今不明。

VMF-111 “Devildogs”的歷史可追溯至1925年9月1日成軍的VF-2M,經連串變革而於1941年7月1日改稱VMF-111。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操作Grumman F4F-3 Wildcat的VMF-111於1942年3月10日派赴美屬薩摩亞(Samoa)。但因戰事一直未波及此區域,該中隊直到1943年底都只有名義上的編制,轄屬飛行員與機體都在訓練後陸續用以分遣補充前線部隊。1943年初VMF-111也隨陸戰隊戰鬥機部隊全面換裝F4U-1;同年十一月終於移防吐瓦魯(Tuvalu)富納富提(Funafuti)環礁以支援美軍對吉爾伯特島鏈發起的攻略戰。之後於1944年三月移防馬金群島、同年十一月移防原日本帝國海軍在中太平洋的軍事重鎮馬紹爾(Marshall)群島瓜加林(Kwajalein)環礁直到終戰,1945年11月26日即解編。

下圖為中太平洋戰區各島嶼的相關位置。陸戰隊戰鬥機中隊部署於這些零散的島嶼,補給、整備、導航、搜救的困難性可想而知,處於海角天涯的惡劣生活品質與疏離感也不在話下。
二次大戰傑作機[43]: Vought F4U-1 Corsair
來源:U.S. Marine Corps Fighting Squadron 224

由於盟軍在太平洋戰場的反攻採用跳島戰術,在前線大部隊集結攻略推進之後,總會在後方遺留部份日軍據點。VMF-111即用以續留後方,削弱遺留的日軍據點戰力。故該中隊的戰鬥任務並無機會遭遇敵方戰機,而以對地攻擊為主;也因此VMF-111在隊史上從未擊落過任何敵機,反而以率先驗證F4U的對地攻擊能力著稱。

職此之由,隸屬VMF-111的F4U-1慣在左舷座艙下方以黃色炸彈標示對地攻擊任務次數,例如George Lindley Hollowell上尉的108號(上)及William Hafer Magill少尉的123號(下)。
二次大戰傑作機[43]: Vought F4U-1 Corsair
二次大戰傑作機[43]: Vought F4U-1 Corsair

Hollowell上尉在1943年間由原屬單位VMF-224 “Fighting Wildcats”轉調VMF-111擔任作戰官,其八架擊落日機紀錄全為1942年九月間隸屬VF-224時期以F4F-4所締造;轉調至VF-111後即未有機會再添戰績。而Magill少尉生涯累計共執行89次對地攻擊任務。

VMF-224為1942年八月初盟軍展開太平洋戰爭首波反攻瓜達康納爾(Guadalcanal)戰役後,繼VMF-223 “Bulldogs”後第二支進駐瓜島韓德森機場(Henderson Field)的陸戰隊戰鬥機中隊。這兩支中隊協力以性能落後於日軍三菱A6M2b零式艦上戰鬥機二一型的F4F-4,在補給難達且生活條件惡劣的熱帶環境中,藉著勇氣與戰術,使盟軍在瓜島站穩腳步進而扭轉戰局,戰功彪炳。與之相較VMF-111幾乎可說名不見經傳。

關於VMF-223及VMF-224在瓜島戰役的相關事蹟可參見二次大戰傑作機[18]: Grumman F4F-3 Wildcat

F4U-1原本在兩主翼掛架就可各掛載一枚一百磅小型航空炸彈,但此攜彈量不敷對地攻擊需求。首先以F4U機腹中線掛載五百至一千磅炸彈的當屬1943年九月至翌年四月參與索羅門群島戰役的美國海軍第17戰鬥機中隊(VF-17 “Jolly Rogers”)。初期戰場現地加裝的簡易即造炸彈掛架為直角形,使位於機腹的發動機室散熱口蓋亦須切出溝槽,防止開啟時碰觸掛架後端。
二次大戰傑作機[43]: Vought F4U-1 Corsair

關於VF-17及F4U-1相關資訊可參見二次大戰傑作機[16]: Vought F4U-1 Corsair

之後機腹中線炸彈掛架由Brewster公司制式化生產,並安裝於序號17930與50349之後的F4U-1。此制式化炸彈掛架在機腹散熱蓋開啟處向下退縮,避免碰觸。而這也是本模型所呈現的型式。
二次大戰傑作機[43]: Vought F4U-1 Corsair
二次大戰傑作機[43]: Vought F4U-1 Corsair

在F4U定位為戰鬥轟炸機以後,後繼衍生型以F4U-1D為始,炸彈掛架已置於機腹左右並列兩排,可彈性掛載投棄式副油箱與炸彈組合。
二次大戰傑作機[43]: Vought F4U-1 Corsair
二次大戰傑作機[43]: Vought F4U-1 Corsair
二次大戰傑作機[43]: Vought F4U-1 Corsair

1944年間至翌年春夏之際,美國陸戰隊各戰鬥機中隊可藉由機體所漆戰術編號的位置加以區分,例如VMF-111漆於發動機整流罩側面(上三);VMF-224漆於發動機整流罩後方(下四)。
二次大戰傑作機[43]: Vought F4U-1 Corsair
二次大戰傑作機[43]: Vought F4U-1 Corsair
二次大戰傑作機[43]: Vought F4U-1 Corsair
二次大戰傑作機[43]: Vought F4U-1 Corsair
二次大戰傑作機[43]: Vought F4U-1 Corsair
二次大戰傑作機[43]: Vought F4U-1 Corsair
二次大戰傑作機[43]: Vought F4U-1 Corsair

航空先驅暨美國陸軍航空隊上校林白(Charles Augustus Lindbergh)在歐戰前因反對美國介入戰局的立場受美國總統羅斯福公開抨擊,因而辭去軍職。珍珠港攻擊後林白意欲參戰,然其復職申請因羅斯福阻撓而未獲准。他轉而以飛機製造商民間顧問的身份,在1944年四月起半年間隨同數支陸戰隊戰鬥機中隊與陸軍戰鬥機中隊在太平洋戰場執行五十次戰鬥任務,並提供技術建議,包括F4U-1如何在繫掛重磅炸彈時安全起飛在內。他在伴同陸戰隊期間,慣用座機為序號49845的F4U-1。該機戰術編號000漆於發動機整流罩後方,即VMF-224所屬機。此期間林白也曾隨同VMF-111執行過一次戰鬥任務,使用該中隊備用機。
二次大戰傑作機[43]: Vought F4U-1 Corsair
二次大戰傑作機[43]: Vought F4U-1 Corsair

1944年至翌年初駐防於馬紹爾群島羅伊-納穆爾(Roi-Namur)島的VMF-224與VMF-111同隸屬MAG-31,因機件故障轉降而接收對方機體使用的例子並不罕見。這架暱稱Ole 122的F4U-1服役歷史不明,但似乎在1944年間曾由VMF-224使用,因此在移籍初期同時存在VMF-111的戰術編號122以及VMF-224的戰術編號269,而機身左舷仍維持百次戰鬥轟炸任務的炸彈標誌。
二次大戰傑作機[43]: Vought F4U-1 Corsair

在此照片中,122的下方似乎尚有813一組數字,推測可能是序號後三碼。若屬實,本機序號推測應為17813或55813。此兩者皆為F4U-1後期量產型,但以後者較為可能。這是因為序號17813者在出廠時機腹中線並未裝備Brewster炸彈掛架。

隸屬VMF-224期間,發動機整流罩上的戰術編號122似乎在之後又加以塗蓋,但無法確認是否為同架飛機。
二次大戰傑作機[43]: Vought F4U-1 Corsair

不論如何,據稱是Ole 122的F4U-1在1945年初因機體使用年限已屆,後送回美國本土,並巡迴F4U製造組裝工廠公開展示。此時已重新塗裝為全機單色深藍、炸彈標誌縮小、主翼下亦漆有122。
二次大戰傑作機[43]: Vought F4U-1 Corsair

然而自1946年以後,這架名機轉瞬就從歷史舞台上消失無蹤,令人不禁懷疑當初送回本土的只是掛著Ole 122名義的另架F4U-1,而實機可能早已塗銷。

本模型主起落架蓋板前漆有19字樣、座艙罩前方機身貼有遮蔽油霧的白色膠帶,但實機照片並無此兩者。黃色炸彈標誌也應只繪於機身左舷。

希望為來有機會出黑羊中隊(格雷戈里.博伊明頓)的座機,畢竟他應該算是F4U的頭號名人
同感!

我也是黑羊中隊影集的影迷!

也因此,F4U可說是我最喜歡、覺得最好看的二戰機型!

高中時還買過Revell出品的F4U來做!

感謝R大讓我們瞭解這架背後的歷史!

我比較好奇的是,記憶中印象最深刻的型號其實是F4U-4,不知為何?在F4U的歷史當中,是哪一個型號最知名或最具代表性呢?

敢請R大開示!

Gregory “Pappy” Boyington少校的座機

Gregory “Pappy” Boyington少校是1943年八月第二度編成的美國陸戰隊第214戰鬥機中隊(VMF-214 “Black Sheep”)中隊長。他並不使用固定座機,且據稱還會特意挑選機況較差者出勤,使戰技較生疏的部屬能夠操作機況較佳的飛機;同時也讓敵機無法在編隊中藉以辨識身份。

事實上因補給維修考量,部署於陸上前進基地的陸戰隊飛行員與航空母艦海軍飛行員絕大多數也都無所謂個人座機,端視何架飛機妥善即用以執行戰鬥任務。這也是同屬海軍體系的兩軍種共同教則。以駐防索羅門群島的VMF-214為例,任務發起前指派參與的所有飛行員搭乘吉普車由並排的機群前通過。若飛機旁的整備員以拇指朝上或燈光示意妥善可飛,飛行員即跳下車登機;否則就繼續隨車前行直至有飛機可用為止。

VMF-214即因1976-1978年NBC播出的電視影集「Baa Baa Black Sheep」而聞名的「黑羊中隊」。該中隊在1943年八月集結備用F4U-1成軍至1944年一月解編之間,總計僅84天的兩次戰鬥部署中就擊落94架日機,並產生九名空戰王牌飛行員。中隊長Boyington少校生涯戰績廿四架,包括在中華民國空軍美籍志願大隊(American Volunteer Group,簡稱AVG,即飛虎隊)時期擊落的兩架。1944年1月3日於新幾內亞新不列顛(New Britain)島東北角拉波波(Rapopo)擊落三架零式艦上戰鬥機後,自身亦遭擊落而被俘。後獲頒榮譽勳章。


VMF-214於1943年九月下旬部署於索羅門群島拉塞爾(Russell)島,十月下旬返回埃斯皮里圖桑托(Espiritu Santo)島龜灣(Turtle Bay)陸戰隊航空基地整補。該島位於南太平洋島鏈極南端,介於澳洲、紐西蘭、斐濟之間的新赫布里底(Nouvelles-Hébrides)群島。同年11月26日,在VMF-124即將再次部署至索羅門群島維拉拉維拉(Vella Lavella)島前,已宣稱擊落廿架日機的Boyington少校應新聞媒體要求拍攝宣傳照。



VMF-214慣以飛機製造序號後三碼作為戰術編號,漆於機身星徽前及主起落架蓋板上。這張宣傳照使用序號18086的F4U-1後期量產型,因此戰術編號為86;座艙下方有廿面旭日旗戰功標誌以及Lucybelle暱稱。但若仔細觀察側方拍攝的同系列照片,可發現這廿面旭日旗中,幾面還大小不一、方向不同。原因無他,因為都是貼紙,還不慎被新聞記者拍落胡亂重貼過。


暱稱Lucybelle則指當時他的愛人Lucy (之後冠夫姓Malcomson)。但Boyington少校作戰失蹤後音信全無,女方也嫁作人婦。戰爭結束之後Boyington由戰俘營返國,又與已為人妻的女方大搞曖昧,但卻在1946年元月初女方宣佈將訴請離婚再與他結婚時,立時公開否認兩人關係,而且馬上在賭城拉斯維加斯與Frances Baker結婚。隨後又以女方捲走大筆金錢為由將其告上法庭。如同鄉土劇一般的誇張劇情發展,著實讓人霧裡看花。


所以之後Boyington每當被問及此暱稱為何,一概都以Lulubelle回應,反正中間那兩個字母被站在座艙旁的傢伙舉手遮住了。


雖然如此,由不同角度拍攝的宣傳照還是能夠確認此機上的暱稱其實正是Lucybelle。

宣傳照拍攝完成後,翌日Boyington少校即率隊移防前線。這架「Boyington少校座機」則續留龜灣基地,並在之後移交予英國皇家空軍稱為Corsair Mk. II,編號JT285,但未曾有服役紀錄。

在VMF-214打響名號後,第二次戰鬥部署的任務紀錄即比較完整。Boyington少校在此期間就以十一架不同的F4U-1執行共卅五次戰鬥任務,甚至包括裝備鳥籠式座艙罩的初期量產型;同架飛機也最多連續使用五次。在這些F4U-1中,他以序號17744者在同次任務擊落四架、以序號17883者擊落一架,在最後一次任務以序號17915者擊落三架,自身亦遭擊落而被俘。





Boyington少校亦曾以序號17740的F4U-1在戰地拍攝系列宣傳照。與前例相同,他也從未以此機執行過戰鬥任務。




感謝詳細資料說明。以往看到的資料都只有紀錄戰鬥經歷,及後來的生活,今天長知識了。
redshoulder wrote:
第四十三彈:Vought...(恕刪)
mithrandir01 wrote:
我比較好奇的是,記憶中印象最深刻的型號其實是F4U-4,不知為何?在F4U的歷史當中,是哪一個型號最知名或最具代表性呢?...(恕刪)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絕大多數是F4U-1系列衍生型F4U-1與F4U-1D,而由後者起即定位為戰鬥轟炸機。

後繼的F4U-4開始生產時已近戰爭尾聲,二次大戰期間也僅約兩百架服役:1945年六月首先配發駐防沖繩的第14陸戰隊航空大隊(MAG-14)下轄VMF-212、VMF-222、VMF-223等三支中隊各約卅架、同年八月再配發海軍USS Hancock (CV-19)航空母艦部署的VBF-6以及USS Intrepid (CV-11)航空母艦部署的VF-10、VBF-10各約卅餘架。


上世紀五〇年代F4U-4、F4U-5衍生型參與的大規模戰爭韓戰已由噴射戰鬥機主導,詳見韓戰時期的活塞動力螺旋槳戰鬥機
redshoulder wrote:
即因1976-1978年NBC播出的電視影集「Baa Baa Black Sheep」而聞名的「黑羊中隊」。


感謝您豐富詳實的說明.....這影片是我小小男孩長大時的重要記憶....那種幻想自己在空中追著零戰的熱血
如果沒記錯, 這個影集都是好晚好晚播(到10點11點?)每次為了看這個,都要跟爸媽盧很久
redshoulder wrote:
二次大戰期間絕大多數是F4U-1系列衍生型F4U-1與F4U-1D...(恕刪)


的確!我再回想查證,F4U-4應該是我當初做模型的型號,剛剛上網查過也才知道我先前記錯了,其實是Monogram(而非Revell)在1973年出品的1/48模型,因為那盒裝封面是唯一在落地狀態白底的圖片,但因Monogram公司(Revell也是)已被Hobbico收購,而Hobbico也已破產,我找不到官網照片,只能從Scalemates網站找這盒的資料:

Monogram F4U-4 1/48 at Scalemates

我買的那盒沒做完,早已不知去向,只能在此憑弔一二了!

p.s.再次感謝R大的詳盡說明! 印象中影集的男主角形象不好,現在看R大的文才知後來的故事,原來如此啊!


mithrandir01 wrote:
我再回想查證,F4U-4應該是我當初做模型的型號,剛剛上網查過也才知道我先前記錯了,其實是Monogram(而非Revell)在1973年出品的1/48模型,因為那盒裝封面是唯一在落地狀態白底的圖片...(恕刪)

Monogram出品的這架模型為F4U-4N夜間戰鬥機,右翼端以球形莢艙搭載AN/APS-6空用搜索雷達。


然而F4U-4N僅有一架原型機,1946年間由序號97361的F4U-4改裝而來。1948年三月F4U-4N發展計畫中止。而後搭載四門20 mm AN/M3空用機砲的F4U-5N才正式量產服役。



識別碼22/WR隸屬美國陸戰隊第312攻擊機中隊(VMA-312 “Checkerboards”)。該中隊在1950年九月至1953年六月間參與韓戰,主要作為對地密接支援、艦隊護衛及武裝偵察之用,前後交替部署於南韓與日本的數處陸上基地以及USS Bataan (CVL-29)、USS Bairoko (CVE-115)、USS Sicily (CVE-118)及USS Badoeng Strait (CVE-116)等數艘航空母艦。




但VMA-312並不操作夜間戰鬥機;陸戰隊夜間戰鬥機中隊也以VMF(N)標示作為區分。


VMA-312源於1943年6月1日成軍的美國陸戰隊第312戰鬥機中隊(VMF-312),1952年2月25日韓戰中期始改稱VMA-312。VMF-312在1946年三月由Vought F4U-1D Corsair換裝為Grumman F7F-3 Tigercat雙發動機艦載戰鬥機,但因此機款不適用為晝間戰鬥機,故在同年十月底再換裝為F4U-4。

VMF-312在首次韓戰戰鬥部署期間於1951年3月5日初次由陸上基地移駐USS Bataan (CVL-29)輕型航空母艦。1951年4月21日清晨,該中隊執行官Philip “Phil” Cuniffe DeLong上尉以識別碼5/WR、序號97380的F4U-4在平壤鎮南浦港以北擊落兩架Yakovlev Yak-9戰鬥機,成為美國陸戰隊及F4U在韓戰首次擊落敵機紀錄。



DeLong上尉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隸屬VMF-212 “Musketeers”,於1944年1月9日至2月15日四十六天期間擊落11又1/6架日機。他在韓戰中除了再次擊落兩架敵機外,也以總計執行127次戰鬥任務位居VMF-312首次韓戰戰鬥部署的飛行員之首。


1951年6月6日VMF-312結束首次韓戰戰鬥部署,所有成員均返回本土並以新成員接替,隨後在6月11日再次戰鬥部署於南韓陸上基地。在此同時,VMF-312以既有的F4U-4與接續其航艦戰鬥部署的VMF-323 “Death Rattlers”交換其配備的F4U-4B。原因為F4U-4裝備六挺12.7 mm Browning機槍;F4U-4B則裝備四門20 mm AN/M3空用機砲。與12.7 mm機槍彈相較,在航空母艦上必須有特別防護的武器庫以貯放具爆炸性的20 mm砲彈,且其上彈作業也較有難度。基於此考量,VMF-312在1952年2月11日由陸上基地移駐USS Bairoko (CVE-115)護衛航空母艦時,亦以既有的廿二架F4U-4B與VMF-212 “Devil Cats”交換其配備的廿二架F4U-4。但隨著航艦作業的調適,在1952年9月4日VMA-312由陸上基地移駐USS Sicily (CVE-118)護衛航空母艦時已不再特意轉出F4U-4B。

VMA-312最著名的事蹟當屬締造韓戰時期活塞動力螺旋槳戰鬥機擊落噴射戰鬥機的兩次紀錄之一。1952年9月10日當VMA-312部署於USS Sicily (CVE-118)護衛航空母艦時,該中隊的Jesse Gregory Folmar上尉駕駛識別碼9/WR、序號97201的F4U-4B,在迎頭攻擊中擊落一架Mikoyan-Gurevich MiG-15,但隨即被四架MiG-15擊落後跳傘落海獲救。Folmar上尉因此功績獲頒銀星勳章。詳見韓戰時期的活塞動力螺旋槳戰鬥機


而Monogram模型22/WR僅有的實機照片為序號97313的F4U-4或F4U-4B,隸屬1952年2月25日改稱後的VMA-312,翼端亦無F4U-4N夜間戰鬥機的搜索雷達球形莢艙。本機服役紀錄不明,是否有同中隊其它F4U-4亦使用22/WR也不明。


在VMF/VMA-312參與韓戰的歷程中,識別碼22/WR的F4U-4或F4U-4B並不著名,名氣與5/WR (空戰王牌DeLong上尉座機)及9/WR (擊落MiG-15的Folmar上尉座機)無法相比。然而VMF/VMA-312全程參與韓戰(自1950年6月25日延續至1953年7月27日),其所屬機體自然成為韓戰的代表性象徵。

這架22/WR的塗裝復原機中,序號81415的F4U-4自1974年起於南韓首爾特別市永登浦區汝矣島5·16廣場(後改稱汝矣島廣場)展示,1994年移轉至首爾龍山區新建成的戰爭紀念館,2001年再移轉至慶尚南道泗川市航空宇宙博物館。



序號81698的F4U-4亦曾施以22/WR識別碼,但同時亦有收藏家Robby R. Jones自行塗繪在發動機整流罩後方的”Whistling Death” (二次大戰期間美軍認為日軍對F4U所取的外號)與髑髏頭。


該機現存美國新墨西哥州Santa Teresa的戰鷹航空博物館(War Eagles Air Museum),卻已更改塗裝為VMF-122兼識別碼53/JM,牛頭不對馬嘴。VMF-122為美國陸戰隊首支裝備噴射機的部隊,1947年十一月即開始操作陸戰隊首款噴射戰鬥機McDonnell FH Phantom。此外VMF-122垂直尾翼識別碼為BC、LC或DC,而JM識別碼在1957年才賦予美國海軍後備艦隊戰術支援(空中運輸)中隊VR-24。


Monogram模型水貼的製造序號是12開頭的六碼,屬於F4U-5。較近似的塗裝復原機為序號123168的F4U-5,施以VMF-312的5/WR塗裝,模仿DeLong上尉座機。本機在復原為可飛狀態時曾使用序號122179的F4U-5零件,於是機身後段就漆著不屬於原機的序號。



實際上VMF/VMA-312未曾裝備過F4U-5衍生型,且此5/WR塗裝復原機的戰功標誌並非制式樣式、垂直尾翼也不應存在VMF-312中隊徽。韓戰時期的5/WR不具戰功標誌,若有也應與1944年初DeLong上尉在VMF-212時期的F4U-1座機相同,以陣列方式繪於前段機身,而非如塗裝復原機一般條列於座艙下方。



於是所謂DeLong少校(在結束韓戰部署前晉升)與座機的照片,就明顯是以此架5/WR塗裝復原機演出的舞台照。除了前述戰功標誌樣式的問題外,兩枚紅星為韓戰擊落紀錄,但飛行員卻依然身著二次大戰時期的飛行裝。

redshoulder wrote:
Monogram出...(恕刪)


天啊!這世界真的有神!R大請受我一拜!



當然五分奉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