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首發]亞拓 T-REX 100 簡單分享


garyho23 wrote:
Blade mCP ...(恕刪)



我覺得取向分層不同
兩者價位與技術需求差異應當不少,而且Blade mCP的控以過去經驗要換專業控才好飛,這價格又差異更多,所以互相打不到才是~
eclair_lave wrote:
我覺得取向分...(恕刪)
Me too
畢竟兩者價錢差一倍

而且六動的難度確實比 T-100 四動高不少

T-100 還是比較適合只玩過3動的新手

MCP X 應該主要會是搶佔老手或玩過4動打算進階6動的市場

MCP X 的操控、調機、修機對新手來說真的是越太多級打怪了,而且零件的價格還真是不便宜,一對主槳換算台幣要大約300

至於控,大大說的沒錯,至少換 DX6i 才會比較好上手,這成本再加上去的話,差異就更高了

所以如果有人真的要入手 MCP X,千萬不要買配 DX4 的 RTF,只是多浪費控的錢,因為一定會換控

不過我還是有預購了一台 MCP X,也順便把朋友給推入火坑

上面都離題了 ,拉回來

剛剛無聊,把 T-100拉桿改接到十字盤上比較長的球頭(伺服擺臂原本就已經是接外面孔了),原本以為會完全無法掌控,試了一下也還好,把它當450六動那樣操就可以,打舵量不要像 Solo Pro 那樣大幅度,停懸也都OK
掃垃圾 倒垃圾 / Shot down ★★★★★★★★★★★★★★★ 我沒有惡意而且不是針對你也不是針對他更不是針對任何人或動植物、礦物、無機物
eclair_lave wrote:
不用拆啦,那咖平衡桿...(恕刪)


有點外行說內行話喔?

平衡翼跟重錘,關鍵不在他能不能變換角度。
平衡翼機種的平衡片有螺距,那是因為主旋翼可變螺距機種的設計。

這種小電直,固定螺距,靠的就是十字盤拉斜整個平衡面積(他是蹺翹板),失去平衡之後產生的向量變化達到飛行姿態,所有遙控直昇機包含可變螺距機種,平衡趕都是蹺翹板可以左右搖擺的。

平衡片跟重錘即使在固定螺距機種上,因為空氣力學因素,他的操控特性仍然有非常大的差異。
說起來,他連啥貝爾、希拉都談不上,只要是固定螺距的機種,其實等於是遙控電風扇。
因為貝爾跟希拉,或者貝爾希拉混控,都是利用主旋翼螺距變化來產生飛行姿態的模式,固定螺距的小電直,不用太費心研究啦!

另外,「頓」跟「穩定」是不一樣的,重錘機叫做「頓」,就是因為重錘的空氣力學效率幾乎等於零,一旦沒調整好,失去平衡是根本無法操控的。
但是有「穩定」的好直昇機,不一定「頓」,甚至可以很犀利,就像使用平衡片的固定螺距小電直,操控感是必要的。




T-REX100 到底哪裡買的到啦 ><

能飛的不想飛 小三動

想飛的不能飛 內衣機故障中

可飛的沒得飛 室外機 又濕又冷 飛屁

亞拓450不指望了 指望個小小100 居然還很難買到




前兩年 因為沒的選只有內衣稱霸小電直市場

現在我的直昇機變成一堆零件了 .... 攬的修了 零件太貴 也太爛了

現在人真幸福

wawalal wrote:
T-REX100 到...(恕刪)


W大,準備重出江湖了嗎?
哈哈.
目前應該還會缺貨,上RCTW拍賣逛看看吧!


zxc83641 wrote:
前兩年 因為沒的選只...(恕刪)


零件應該也可以拿出來賣一賣,準備購入新機,重新出發呀 ~~~

wawalal wrote:
T-REX100 到...(恕刪)
勸你不要...
這架我有排到首購,原本想過年時帶回南部飛的,後來拿到手後我決定帶架 450 下去狂練
飛一下就覺得無聊了,比飛 cb100 還無聊...
四動機放手可以那樣停懸的,又不是小三動,真是怪咖一架...
bm2fhc wrote:
有點外行說內行話喔?...(恕刪)


喔,我外行?
是啊

那你也可以去跟RC Mania的人說它們都是大外行

pc Mania
我再引一個有人整理的
---------------------------------------------------------------------------
貝爾希拉比率

原發表於飛行披薩,作者為r40334
簡單的說就是平衡桿重槌與穩定翼之間的比率,直接影響操控的敏銳度

在1940年時, 有位Mr. Igor Sikorsky正在測試Sikorsky VS-300(這架據說是從實用的角度上看, 第一個成功的載人直昇機, 請參考http://www.sikorskyarchives.com/vs-300.html), 那時候有位Mr. Arthur M. Young在一個自製的模型直昇機上測試他的設計。 Arthur發現直昇機非常難以操控, 必須加上一個增加穩定性的設計來改善。 後來他想出了在旋翼頭加上兩端有重錘的平衡桿"flybar", 控制拉桿是經過平衡桿的連動來改變主旋翼攻角, 而平衡桿產生的慣性有助於穩定, 這就是Bell旋翼頭結構的由來。 至於為什麼叫Bell式而不是Young式, 是因為Arthur不久之後就受雇於 Mr. Bell 的 Bell Aircraft Company (在德州), 由Bell出錢贊助研究並合作設計出Bell公司的第一架商用直昇機「Bell 47」。 這架直昇機和接下來的「Bell Huey」都有flybar。 後來因為機械材料與電子科技的進步, 例如液壓系統和電子式的穩定系統, Bell的直昇機逐漸省去平衡桿的設計。 要看旋翼頭的照片, 請參考http://www.b-domke.de/AviationImages/Rotorhead.html#Bell。

至於Hiller是指Mr. Stanley Hiller Jr. (當時在加州也開了直昇機製造公司)所想到的做法(請參考 Hiller 12E http://1000aircraftphotos.com/Helicopters/Hiller12E.htm), 就是在旋翼頭上加上平衡翼, 控制拉桿是先改變平衡翼的攻角, 藉由平衡翼旋轉面的變化再來帶動主旋翼攻角的改變。 希拉式結構的好處, 就是可以四兩撥千斤, 拉動平衡翼的攻角比直接改變主旋翼攻角來的輕鬆, 但也因此主旋翼攻角要等平衡翼旋轉面產生變化才改變(會慢了90度)。

30年後(1970年, 距今也是約30年), 當德國的Mr. Dieter Schluter設計他的第一台遙控直昇機套件Huey Cobra(http://www.dieterschlueter.de/damals09.jpg也應該是世界第一台), 採用了兩片槳葉加上平衡桿的貝爾式設計, 並巧妙的在平衡桿兩端加上希拉式的平衡翼, 這樣的貝爾‧希拉混控系統的旋翼頭結構, 兼具穩定飛行、操縱靈活的特點, 就成了今天遙控直昇機的主流。

最後再談貝爾希拉率「Bell-Hiller Ratio」, 它的測量方式是, 先將pitch調到0度而且保持平衡桿水平並與機身成90度(也就是主旋翼與機身成一直線), 接著打升舵讓平衡翼出現一個攻角, 記錄這個角度當分母, 然後固定這個升舵保持十字盤的傾斜不變, 慢慢將旋翼頭旋轉90度使平衡桿與機身成一直線但仍保持水平, 這時候記錄主旋翼的攻角當分子, 所得出來的數字就是貝爾希拉比率。 這個數字愈大, 表示貝爾效率愈強, 也就是直昇機對於操控者打舵的反應時間較短, 相對的比較直接迅速, 但對伺服器和連桿等相關結構會有較大的負擔。 反之, 數字愈小, 希拉效率愈強, 也就是直昇機對於操控者打舵的反應時間較長, 但相對的造成舵量的變化較大較敏銳(敏感)。
新家既已完工  當然家當就陸續進駐阿  

我家老大看到 螺旋槳轉動的動作 (還是聽到聲音?) 就開始狂哭
老二  看到飛機滯空在面前 倒是一臉好奇 我猜應該是完全不了解吧

D01 有重新起飛過 金魚尾 不知怎修 而且穩定度較差 小孩在 不能也不敢玩

V200 室內沒指望  繼續養灰塵

只有S107 & CB100 可以動作 但以安定度來說 S107當然優於單槳機   當然現在飛S107未免太鳥了點  勉強修好的S107也只能滯空三四分 不過修這台只是象徵意義啦 

RCTW 看到的100都秒殺 我還認真的考慮弄solo pro咧 精確性差 但至少停懸穩定性不錯 亞拓阿亞拓  快點鋪貨吧

難道 我只能買阿凡達機嗎??  

hoba wrote:
勸你不要...這架我...(恕刪)


H大  那您讓渡給我如何 ^^  我就是沒有機緣飛450嘛  

既然您有入手的話順便請教 若拿出去的話 在無/微風的環境 與CB100 or solo pro相較如何

CB顯然就是除非無風 不然逆風舵量小到飛不回來

solo pro 精度不足 爽度十足 便宜不耐用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