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大戰傑作機[7]: Supermarine Spitfire Mk. Vb


b28599 wrote:
看完上述的辯論後不...(恕刪)

到不是辯論
R大資料基本上是正確的
只是我覺得有些敘述上有時容易誤解
以今鑑古有時會用過於簡單的解釋
像P-51也算是P-40類型(P-40 like)的戰機
就能力說是P-40進化版可以
但設計上並不是直接改良P-40而來

A36介紹的網頁
A36
這網站P-51各型號都有個別介紹
也有個別照片

抱歉這樓應該是講噴火的

Cloudy Shiau wrote: 所以當初英國RAF就只是要P-40D的性能
那就代表沒特別要求中高空能力
沒要求中高空還是發展出P-51A
...(恕刪)

設在紐約負責採購美國軍用飛機的英國採購委員會(British Purchasing Commision)看來是很恐懼自家飛機生產數量不敷戰爭所需,有機會就下訂,連沒做過戰鬥機的北美公司新機型提案也可接受。而這些美國飛機到了英國空軍手裡大部份就變成不適用於歐洲戰場的機型。這種供需脫節的狀況也很有趣。

另外一個有趣的假設性問題是:若當初北美新機型提案遭否決,Mustang從一開始就胎死腹中,則美國用於歐洲戰場的戰鬥機會是怎樣的發展?

redshoulder wrote:
設在紐約負責採購美...(恕刪)

英國測試P-51A(Mustang I)時就認為:
這是至今他們可取得[最好]的美國飛機
在15000呎速度竟比Spitfire V快上25-45mph
航程幾乎是RAF現有單座戰機最大航程的兩倍!
只是中高空急速下降的性能確實不適合歐洲主要的中高空戰場
所以就建議要設定為低空戰機或長程偵察機
後來美國自己就接受XP-51發展出A-36的訂單

且英國P-51A換裝對象是P-40和Westland Lysanders
在腳色功能上很容易滿足
低空P-51A可是比FW-190, Bf109都還快
只要不要笨笨的想要去中高空和敵方死拚
利用自己的優勢很重要
就像你想去低空和零式低速纏鬥不是找自己麻煩
就假設的問題來說
之前看MDC2討論

假設沒英國下訂
北美航空NAA後來可能還是有機會對美軍提案
只是美軍不知還有資源或錢或意願去支持發展新機型戰鬥機
當初美軍對P-51興趣不高
好像也是因為當時主要資源都在當時現有戰鬥機機型改良或生產
所以訂個A36

就後期歐洲戰場來說
沒P-51D
就需航程夠遠可護航轟炸機的戰機
P-47N可高達3200km
剛剛拜讀完R大「零戰」篇

對「碧血長天」電影的精彩分析

不曉得R大能不能也就最近的

「敦克爾克」電影裡面的

噴火vs BF 109 的一些戰鬥情節

作一番剖析與論述

電影裡面看得十分模糊



在此

先行感謝
b28599 wrote: 
「敦克爾克」電影裡面的
噴火vs BF 109 的一些戰鬥情節
作一番剖析與論述
電影裡面看得十分模糊...(恕刪)

當時的Spitfire Mk. I和Bf 109 E性能在伯仲之間,勝負取決於飛行員素質、交戰機數、編隊戰術以及誰先佔據有利位置。由於兩種機型航程都不長,敦克爾克的位置反而對英國空軍較有利。Bf 109即使從北法的前進基地升空,在戰區上空也沒辦法待太久。

此外,電影中使用的是西班牙授權製造Bf 109 G的最終衍生款Hispano Aviación HA-1112-M1L Buchón (球胸鴿)。此1954年推出的最終衍生款,因為原Daimler-Benz DB 605發動機無法取得而改用Rolls-Royce Merlin 500-45發動機。宿敵合體,也滿妙的。


然而德國空軍使用黃色敵我識別塗裝始於1940年八月初,即敦克爾克之役(1940年5月26日至6月4日)結束後,緊接著展開的不列顛之役(1940年7月10日至10月31日)初期。剛開始只是在尾舵頂端漆上黃色塊,但在8月18日前即將整片尾舵漆為黃色,隨後擴及主翼及尾翼端。9月7日倫敦大空襲前,大部份機體取消翼端的黃色區塊,改將機首漆為黃色。因此電影「敦克爾克大行動」中德國空軍Bf 109 E的黃色發動機整流罩塗裝,在1940年五六月之交的敦克爾克之役時並不存在。
b28599 wrote: 不曉得R大能不能也就最近的
「敦克爾克」電影裡面的
噴火vs BF 109 的一些戰鬥情節
作一番剖析與論述電影裡面看得十分模糊...(恕刪)

電影「敦克爾克大行動」強調不落於好萊塢傳統灑狗血震撼覺特效的窠臼,走的是寫實風。就把它當舞台劇來看待:演出是主軸、背景是襯托、也許比較貼切。若要說寫實,片中許多裝備與場景並非當時所有:空戰場景則像是照相槍捕捉的影像,展現的是緩慢的相對運動,而不是劇烈的咬尾纏鬥。

直到1940年七至十月的不列顛之役期間,英國皇家空軍戰鬥機.303口徑機槍彈鍊上仍間隔配裝舊式Buckingham Mk. IV或Mk. IV.z燒夷彈(Incendiary B Mk. IV/IV.z,兩者推進藥成份不同),作為攻擊暨標定兩用。此彈種填充白磷,射擊後接觸空氣燃燒而產生灰白帶青色的大量煙霧,隨彈體旋轉而拖曳成螺旋狀煙霧軌跡,有別於之後使用的曳光彈。

Smoke tracer

最後噴火式戰鬥機放下起落架迫降在沙灘上也讓人匪夷所思。起落架若陷入沙中,不僅會折斷,亦有飛機高速翻覆的風險。也許退潮時露出的沙灘保持一定溼度,才有機會提供足夠的地面強度與平整性供起降滑行之用。同時既然有足夠動力滑翔,迫降在己方船艦附近的海面等候救援也可免於被俘。
近期電影中的敦克爾克之役

敦克爾克的碼頭設施在撤退行動前已被德國空軍炸毀,只能藉由東西兩處防波堤以中小型船隻接駁。碼頭區外為綿延的沙灘,也就是數十萬英法士兵列隊等待救援的地方。



該行動撤出的三十餘萬兵員中,逾三分之二經防波堤接駁,其他則經沙灘。




當時的照片顯示因沙灘綿延,即使列隊人數眾多也不致擁擠。疏散的隊形在德軍空襲或砲擊下也有利於防護躲避。





但實際情況比起電影「敦克爾克大行動」以325名臨時演員加紙板所營造的規模明顯還是大了非常多。


再加上隨處棄置的大小裝備,整片沙灘也不應如電影呈現般乾淨。




敦克爾克撤退若失敗,英國遠征軍(British Expeditionary Force,簡稱BEF)將損失20萬人。但這數目對英國而言並非承受不起:英國當時並無動員問題,且大英國協在二次大戰巔峰時期就曾有過八百萬軍人。也許一次損失20萬人對民心士氣造成的巨大影響會迫使英國政府朝向議和,但1940年5月10日就任的英國首相邱吉爾應非此個性、英國人的民族性似也非如此。這在同期上映的電影「最黑暗的時刻」(Darkest Hour)亦有描繪。

實際上短期內青黃不接的是裝備損失:英國遠征軍在敦克爾克棄置了700輛戰車、1,200門野戰砲、500門防空砲、850門戰防砲、11,000挺機槍、45,000輛汽車及卡車、20,000輛機車以及巨量彈藥,約可裝備八至十個師。而英軍當時剩下的只夠裝備兩個師共四萬人。然而這是歷史事實,而英國也挺過去了。

關鍵在於英國挾絕對海權優勢,且制空權也未處於劣勢。德軍既無法橫渡英吉利海峽登陸英倫三島,也無法實施海上全面封鎖,更無法藉無差別轟炸毀滅英國城市。這些在敦克爾克之役結束後的一年內,都曾為英德兩國一一驗證過。因此英國遠征軍在敦克爾克的撤退行動不論成功與否,在實質上其實並無差別。既然如此,也無議和的必要性。

redshoulder wrote:
電影「敦克爾克大行...(恕刪)


謝謝R大的好文,當時在海灘上等船也是很危險,如果被大規模轟炸就慘了,但當時德國似乎也有意不積極殲滅,不知當時英德法的形勢考量為何?
zzzrrrzz wrote: 當時在海灘上等船也是很危險,如果被大規模轟炸就慘了,但當時德國似乎也有意不積極殲滅,不知當時英德法的形勢考量為何?...(恕刪)

當時希特勒並非力排眾議,自行要求裝甲部隊停止追擊。這是A集團軍司令馮•倫德斯特(Gerd von Rundstedt)元帥與麾下第四軍團司令馮•克魯格(Günther von Kluge)上將的提議。他們認為敦克爾克地形不利於裝甲部隊行動,且部隊已過於突進而沒有步兵支援,遭被圍盟軍逆襲突圍的風險高。因此須等步兵部隊趕上,由步兵處理形同甕中之鱉的敵軍較為合適。在此同時裝甲部隊也可藉機歇息重整,在橫掃北法後立即準備投入轉攻南法的紅色作戰(Fall Rot)。而在此時戈林也想藉陸軍青黃不接的空檔展現空軍實力,於是最後才有希特勒這道命令。

當然事後諸葛人人可為,這些將領也都後悔當初給了盟軍三天喘息機會,沒把被圍部隊一網打盡。但若當時裝甲部隊持續追擊卻出問題,甚至影響後續征法戰局,後來必定又有事後諸葛說希特勒忽然發神經力排眾議沒有等步兵跟上就讓裝甲部隊追擊云云。這並非無的放矢,因為就在敦克爾克之役前,德軍裝甲矛頭才剛在阿拉斯(Arras)遭盟軍逆襲而短暫受挫。在1940年5月21日阿拉斯之役中,第七裝甲師(當時隸屬A集團軍第四軍團第三十九軍)師長隆美爾少將因英軍裝甲部隊逆襲攻勢過猛,下令以8.8 cm高射砲直接瞄準射擊英軍戰車。雖這並非德軍八八砲首次轉作戰防用途(自1936-1939年西班牙內戰期間即已開始應用),但亦可想見該役情勢的險峻。再者,德軍橫掃北法與低地三國的黃色作戰(Fall Gelb)以1940年6月4日敦克爾克之役獲勝作收,翌日紅色作戰展開時,法國尚有六十個師,撐了二十天才投降。

由此可見當時德軍高層是以攻克法國的戰略目標為重,而以好整以暇的心態看待敦克爾克被圍的盟軍,認為解決他們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所以打了張安全牌。因此若無外圍軍民一體援救,這些被圍的部隊就只能坐以待斃。

德國征法之役發起時,各式戰車總數為三千四百餘輛,而參與此役的十支裝甲師共有近兩千六百輛各式戰車。在1940年5月24日希特勒通令裝甲部隊停止攻擊時,距敦克爾克最近的是第四十一軍萊因哈特(Georg-Hans Reinhardt)中將麾下的第六及第八兩支裝甲師(分別以捷克製35(t)及38(t)戰車作為主體),且皆已銜命進攻敦克爾克。在這兩支裝甲師後方尚有第十九軍古德林(Heinz Guderian)上將麾下的第一裝甲師。因此第六、第八、第一這三支裝甲師就是距離夠近,可直攻敦克爾克的戰車部隊。這三個師加起來,各式戰車總數應在六百輛之譜。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