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大戰傑作機[13]: 川崎三式戰鬥機「飛燕」一型丙 (キ61-I丙)

感謝R大不遺餘力的回覆

R大的資料與圖片真是如獲至寶

雖然Shomo上尉駕駛的是p51偵查機型

理應不會誤認"陸攻"與"吞龍"


然而過了70幾年仍未有正解

相信也是從此埋沒在歷史的洪流中了


再次奉上感謝
b28599 wrote: 雖然Shomo上尉駕駛的是p51偵查機型
理應不會誤認"陸攻"與"吞龍"...(恕刪)

照相偵察機用以拍攝敵軍部署照片供戰術情報判讀,與飛行員在空戰中的機種辨識無關;且Shomo上尉所屬的第82戰術偵察中隊初期在新幾內亞使用的P-39Q航程短,幾無與敵機在空中遭遇的機會,因此對機種辨識的經驗也不多。直到菲律賓戰役配發F-6D以後,才有足夠續航力在敵軍空域滯留,對隨機遭遇目標進行戰鬥機掃蕩(fighter sweeps)。

雖然一式陸攻(盟軍代號Betty)與一〇〇式重爆(盟軍代號Helen)在外型上有所差異,但能否正確辨識也只能靠飛行員的眼力和經驗。



戰場上常有機種誤判的狀況。歐洲戰場Bf 109和P-51B外型近似,常造成雙方的困擾。因此初期P-51B還要在主翼、水平尾翼和垂直尾翼加上白色辨識條以避免誤判。


太平洋戰場也曾有過P-47和四式戰彼此都認為是友機而搖擺機翼接近,直到看到飛行員才警覺的例子。連以視力為傲的空戰王牌阪井三郎都兩次差點死於誤判(將SBD誤認為F4F、將F6F誤認為友機)。Shomo上尉此次事件中,日軍機群一開始誤認他是三式戰友機而未防備。中國戰場也一直都以海軍的零戰(盟軍代號Zeke)統稱陸軍的一式戰(盟軍代號Oscar)。所以擊落紀錄上的機型,還是得比對雙方的損失紀錄才較能還原事實。
巧克力上的綠色三葉草



1945年九月二次大戰結束後,美國陸軍第五航空軍第49戰鬥機大隊通訊官暨業餘攝影師James P. Gallagher在調布飛行場攝得一架川崎三式戰鬥機「飛燕」一型丁(キ61-I丁)。據他的描述,該機全機覆以巧克力般的深褐色(可能為制式濃綠色在環境中褪色所致)、垂直尾翼的飛行第二四四戰隊徽與機身後段識別帶為白色。特別的是在機首發動機整流罩上緣繪有十二架B-29獵殺標誌,其中五架屬空中撞擊;在機身兩側日之丸前方各漆有大幅綠色滾白邊的三葉草個人圖騰。



這架三式戰最初認為是飛行第二四四戰隊戰隊長小林照彥少佐座機,後來咸認為該戰隊第三飛行隊市川忠一大尉所使用。

出身下士官的市川忠一1937年十一月陸軍少年飛行兵第三期結業。1943年八月由士官學校畢業授少尉階,隨即派赴新幾內亞戰場,編入最先以三式戰成軍的飛行第七八戰隊。


不久後遭擊落負重傷而後送本土,傷癒後於1943年十二月編入飛行第二四四戰隊,後晉升中尉。市川中尉在1944年底展開的本土防空戰中表現出色,尤其在1945年4月15日午夜以三式戰一型丙連續擊落兩架B-29、擊損一架,最後再以座機撞毀第四架B-29後跳傘逃生。以此殊勳,市川中尉在1945年六月獲頒陸軍武功徽章,並晉升大尉。市川大尉生涯宣稱擊落九架B-29與一架F6F、擊損六架B-29。戰後加入1952年成立的民營青木航空,1954年9月26日洞爺丸強烈颱風(國際名Marie)侵襲北海道時擔任包機飛行員,於福島縣山區墜機,機上乘員全數罹難。

此外,具各式變化的酢漿草紋(片喰紋)也是由十三世紀鎌倉幕府時期至近世的日本武家十大家紋之一,取其蔓生繁衍難以為劣勢擊倒的意涵。使用片喰紋的戰國大名包括長宗我部元親、宇喜多秀家、酒井重忠等。



三葉草(shamrock或clover,上)為豆目豆科三葉草屬(Trifolium),因其三葉為五世紀於愛爾蘭傳教的聖博德主教(Sanctus Patricius)用為三位一體的象徵而成為後世愛爾蘭國徽。酢漿草(wood sorrel,下)則為酢漿草目酢漿草科酢漿草屬(Oxalis)。兩種植物雖多具三葉,但為截然不同的物種。



本機就因特殊的歷史人物典故與個人圖騰,而成為三式戰鬥機「飛燕」的經典塗裝範本。然而其塗裝卻存在著諸多疑點:

• 由照片可發現發動機整流罩下的20 mmホ5二式二十粍固定機關砲已移除,而在槍眼覆以皮革。這是第二四四戰隊所屬,以空中撞擊方式迎戰B-29的震天制空隊減輕機體重量的標準作法。但市川大尉並非震天制空隊成員。

• 未曾有飛行第二四四戰隊的官兵見過三葉草個人圖騰。

• B-29獵殺標誌與飛行第二四四戰隊慣用的塗繪方式上下顛倒,且其塗繪位置過高,非地勤維保人員所能輕易搆及。通常戰功標誌會塗繪在座艙罩下方、機身後段或垂直尾翼上,亦即塗繪者以主翼、地面或水平尾翼作為立足點。照片中塗繪戰功標誌者為飛行第二四四戰隊第二飛行隊長小原傳大尉,生涯戰績宣稱八架。1945年7月25日,部署於USS Belleau Wood (CVL-24)輕型航空母艦的美國海軍第21戰鬥機中隊F6F-5機群前往滋賀縣八日市飛行場進行戰鬥機掃蕩。小原大尉以川崎キ100五式戰鬥機攔截時遭擊落棄機跳傘,但隨後仍因傷重不治。


• 若三葉草徽實際存在,則應為日本軍機上非常特殊的個人圖騰,但攝影者Gallagher卻未對其特寫。

• 市川中尉在1945年4月15日午夜以三式戰一型丙撞毀B-29後跳傘逃生,歸建部隊後即轉飛キ100五式戰。他從未使用過三式戰一型丁。

因此本機的三葉草與獵殺標誌極可能是戰後美軍人員的隨性塗鴉,在戰爭時並不存在。
日本帝國陸海軍搭載液冷式發動機之量產機型與代表性試作機型

日本航空工業的發展由引進西方先進國家機種,進而授權生產開始。在上世紀一〇年代末葉起日本引進的部份機種搭載液冷式發動機,因而日本航空工業對其並不陌生,二〇至四〇年代主要量產機型搭載液冷式發動機者亦為數不少。日本主要的飛機設計製造廠或多或少都生產過搭載液冷式發動機的機型,其中川崎航空機在三〇年代起以液冷式發動機為主軸,取代二〇年代著墨不少的三菱重工業,而中島飛行機在一〇年代末葉設計開發數款後即幾未涉獵。這與各廠授權製造的液冷式發動機之消長密切相關。

在二〇年代全期,授權法製Hispano-Suiza系列發動機生產的三菱ヒ式為日本國產液冷式發動機的首選;但其200、300至450匹馬力等級的選擇在二〇年代末葉已有不足。

繼之而起的是授權德製BMW系列發動機生產的川崎べ式,在三〇年代全期提供450、500、700至800匹馬力等級國產液冷式發動機;同時期三菱ヒ式提供的650、700匹馬力等級與1928年起由海軍籌劃發展自製液冷式發動機的廣海軍工廠500、750、900匹馬力等級則未見顯著成功。

四〇年代前葉戰爭時期,授權德製Daimler-Benz DB 601A發動機生產的川崎ハ40與愛知アツタ,其1200-1400匹馬力等級才能搆上前線實戰需求。

• 横廠式ロ号甲型水上偵察機:搭載三菱ヒ式二〇〇馬力發動機(法製Hispano-Suiza E),1917年末首飛、1920年起生產218架。


• 中島式五型練習機:搭載165匹馬力等級美製Hall-Scott A-5a發動機,1920年四月首飛、1920年起生產118架。


• F-5号飛行艇:授權Felixstowe F.5生產,搭載360匹馬力等級英製Rolls-Royce Eagle VIII發動機,1921年起生產62架。


• ハンザ式水上偵察機:搭載三菱ヒ式二〇〇馬力發動機(法製Hispano-Suiza E),1922-1925年生產逾300架。


• 三菱1MF一〇式艦上戰鬥機:搭載三菱ヒ式三〇〇馬力發動機(法製Hispano-Suiza 8F),1921年十月首飛、1922-1928年生產128架。


• 三菱1MT十年式艦上雷擊機:搭載450匹馬力等級英製Napier Lion發動機,1922年首飛、1922-1923年生產20架。


• 三菱2MR/C1M一〇式艦上偵察機:搭載三菱ヒ式三〇〇馬力發動機(法製Hispano-Suiza 8F),1922年一月首飛、1924年起生產159架。


• 三菱B1M一三式艦上攻擊機:搭載450匹馬力等級英製Napier Lion或三菱ヒ式四五〇馬力發動機(法製Hispano-Suiza Lb),1923年一月首飛、1923-1933年生產444架。


• 中島甲式四型戰鬥機:授權Nieuport-Delage NiD 29生產,搭載三菱ヒ式三〇〇馬力發動機(法製Hispano-Suiza 8F),1923年十二月首飛、1923年起生產608架。


• 橫須賀海軍工廠E1Y一四式水上偵察機:搭載400匹馬力等級法製Lorraine 12D發動機,1923年首飛、1926年起生產320架。


• 中島E2N一五式水上偵察機:搭載三菱ヒ式三〇〇馬力發動機(法製Hispano-Suiza 8F),1924年首飛、1926年起生產80架。


• 川崎八七式重爆擊機(Do.N):搭載川崎べ式四五〇馬力發動機(德製BMW VI),1926年初首飛、1928-1932年生產28架。


• 三菱2MB1八七式輕爆擊機:搭載三菱ヒ式四五〇馬力發動機(法製Hispano-Suiza Lb),1926年首飛、1928-1929年生產48架。


• 愛知HD-25二式水上偵察機:搭載450匹馬力等級英製Napier Lion發動機,1926年首飛、1928年生產16架。


• 川崎八八式偵察機(KDA-2):搭載川崎べ式四五〇馬力發動機(德製BMW VI),1927年首飛、1928-1934年生產710架。


• 廣海軍工廠H1H一五式飛行艇:搭載中島ローレン四五〇馬力發動機(法製Lorraine 12E),1927年末首飛、1927-1934年生產65架。


• 三菱B2M八九式艦上攻擊機:搭載三菱ヒ式六五〇馬力發動機(法製Hispano-Suiza 12Lbr),1929年十二月首飛、1932年起生產204架。


• 川崎八八式輕爆擊機:搭載川崎べ式四五〇馬力發動機(德製BMW VI),1930年首飛、1931年起生產407架。


• 川崎九二式戰鬥機(KDA-5):搭載川崎べ式五〇〇馬力發動機(德製BMW VI),1930年七月首飛、1932年起生產385架。


• 川西H3K九〇式二号飛行艇:搭載825匹馬力英製Rolls-Royce Buzzard發動機,1930年十月首飛、1932年起生產4架。


• 廣海軍工廠H2H八九式飛行艇:搭載750匹馬力等級廣海軍工廠九〇式發動機,1930年末首飛、1930年起生產17架。


• 川崎九二式重爆擊機(キ20):搭載800匹馬力等級川崎ハ9-I/ユ式發動機(德製BMW VI),1931年首飛、試作6架。


• 廣海軍工廠H4H1九一式一号飛行艇:搭載600匹馬力等級廣海軍工廠九一式二型發動機,1932年首飛、1932年生產2架。


• 海軍航空技術廠B3Y九二式艦上攻擊機:搭載廣海軍工廠九一式五〇〇馬力發動機,1932年首飛、1933年起生產128架。


• 三菱九三式重爆擊機(キ1):搭載700匹馬力等級三菱ハ2-II/B1發動機(法製Hispano-Suiza 12N),1933年三月首飛、1933-1936年生產118架。


• 廣海軍工廠G2H1九五式陸上攻擊機:搭載廣海軍工廠九四式九〇〇馬力發動機,1933年五月首飛、1933年起生產8架。


• 川崎九三式單發輕爆擊機(キ3):搭載川崎べ式七〇〇馬力發動機(德製BMW 9-II),1933年首飛、1934-1935年生產243架。


• 川西E7K1九四式一号水上偵察機:搭載廣海軍工廠九一式五〇〇馬力發動機,1934年二月首飛、1934-1936年生產約200架。


• 愛知E10A九六式水上偵察機:搭載廣海軍工廠九一式五〇〇馬力發動機,1934年十二月首飛、1936-1937年生產15架。


• 川崎九五式戰鬥機(キ10):搭載800匹馬力等級川崎ハ9-II甲/九五式八〇〇馬力發動機(德製BMW VI),1935年三月首飛、1935-1938年生產588架。


• 川崎九八式輕爆擊機(キ32):搭載800匹馬力等級川崎ハ9-II乙/九八式八〇〇馬力發動機(德製BMW VI),1937年三月首飛、1938-1940年生產854架。


• 愛知E11A九八式水上偵察機:搭載廣海軍工廠九一式五〇〇馬力發動機,1937年六月首飛、1938年起生產17架。


• 海軍航空技術廠D4Y彗星艦上爆擊機前期衍生型:搭載1200-1400匹馬力等級愛知アツタ發動機(德製Daimler-Benz DB 601A),1940年十二月首飛、1941年起生產約1500架。


• 川崎キ60:搭載1100匹馬力等級德製Daimler-Benz DB 601A發動機,1941年三月首飛、試作3架。


• 川崎三式戰鬥機「飛燕」(キ61):搭載1175匹馬力等級川崎ハ40發動機(德製Daimler-Benz DB 601A),1941年十二月首飛、1942年起生產3078架。


• 川崎キ78研三:搭載1550匹馬力等級改造德製Daimler-Benz DB 601Aa發動機,1942年十二月首飛、試作1架。


• 愛知M6A晴嵐特殊攻擊機:搭載1400匹馬力等級愛知アツタ三二型發動機(德製Daimler-Benz DB 601A),1943年十一月首飛、1944-1945年生產28架。
台灣航空戰田形竹尾准尉事蹟探討

1944年下半年駐防台中飛行場的集成防空第一隊由八架一式戰鬥機「隼」及七架三式戰鬥機「飛燕」混編。1944年10月12日台灣航空戰首日,由同屬飛行第八師團駐防沖繩読谷山村的獨立飛行第二三中隊抽調至集成防空第一隊的田形竹尾准尉(圖)及僚機真戶原忠志軍曹,在0940-1010時於嘉義以西以兩架三式戰力抗美國海軍36架Grumman F6F Hellcat,經過二十餘分鐘纏鬥宣稱擊落六架F6F、擊損五架,但也雙雙遭擊損後迫降生還。



1944年10月12-16日台灣航空戰期間,美國海軍總計損失67架艦載機,其中23架為空戰損失、44架為防空砲擊落。損失總數中F6F佔20架,其中空戰損失18架、空戰中重損著艦後投海塗銷一架、防空砲擊落一架。以時程而言,F6F於10月12日損失十架(含重損塗銷一架)、10月13日無損失、10月14日損失五架、10月15日損失兩架、10月16日損失一架。

1944年10月12日台灣航空戰首日,美國海軍僅有VF-14、VF-18、VF-19三支戰鬥機中隊曾與三式戰發生空戰(同場合亦混雜其它機型):
• VF-14在1300-1310時於高雄外海擊落一架,無損失
• VF-18在0830時於淡水擊落四架,損失四架、1000時於苗栗太湖擊落一架,無損失
• VF-19在0700及0815時於台灣中部擊落三架,損失兩架、1340時於豐原以南擊落三架,損失一架

當日F6F損失尙包括VF-15於嘉義與台中區域損失兩架、VF-20於苗栗損失一架,但皆與三式戰無關。

故若集成防空第一隊田形准尉與真戶原軍曹當日宣稱交戰過程為真,則對戰的美國海軍F6F編隊以VF-19較為可能。然而交戰區域接近但空戰發生時間早一小時半的VF-19並非僅與兩架三式戰發生空戰,損失數目亦無田形准尉所宣稱的多。

田形竹尾曾在1968年九月由美國海軍部發行的Naval Aviation News雜誌刊登啟事,尋找當年將他擊落的美國海軍飛行員。啟事中描述的空戰時間為1100-1130時。

模型,漂亮,厲害,各位的資料,增長知識了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