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彈:中島一式戰鬥機「隼」二型乙 (43-II乙),日本陸軍飛行第五四戰隊第三中隊杉本明准尉座機,1943年。飛行第五四戰隊機尾識別標誌為「折鶴」,戰隊本部為藍色、第一中隊白色、第二中隊黃色、第三中隊紅色。


飛行第五四戰隊在1941年中以中島九七式戰鬥機(キ27)編成。1942年起派赴中國戰場,並於1943年起開始換裝一式戰二型。1943年四月底第一中隊派駐台灣台北,隨後於同年九月移防印尼蘇門答臘島巨港(Palembang),並於1944年二月底脫離原屬戰隊,改稱獨立飛行第二四中隊;第二與第三中隊則轉駐紮於北海道,接著在1943年六月編入北方軍飛行第一師團,前往千島列島的幌筵島。這架一式戰二型乙就是飛行第五四戰隊第三中隊負責極北邊陲防空任務時所用的型式。


同時期飛行第五四戰隊第三中隊中隊長輿石九大尉的座機塗裝與杉本機類似。輿石大尉自1943年十一月起就任中隊長,後於1944年11月5日於菲律賓馬尼拉迎戰USS Ticonderoga (CV-14)航艦首次戰鬥任務中大批侵攻的艦載機群時陣亡。兩個月後,同中隊的杉本明准尉就躍上了歷史舞台。


1944年10月20日,美國陸軍Walter Kreuger中將率領的第六軍在海空協同攻擊下登陸菲律賓萊特島(Leyte),揭開菲律賓戰役的序幕。在此同時飛行第五四戰隊受命換裝一式戰三型,並派赴菲律賓,駐紮於菲律賓中部,宿霧市西方內格羅斯島 (Negros Island)北部的法布利卡(Fabrica)基地。

杉本明准尉據說是名擁有逾三千小時一式戰飛行時數的老練飛行教官,但唯一著名事蹟就是以一敵四,使美軍空戰王牌第二把交椅Thomas B. McGuire, Jr.少校從天空殞落。


1945年1月7日清晨,美國陸軍第五航空軍第475戰鬥機大隊,甫由第431戰鬥機中隊中隊長升任大隊作戰官的McGuire少校,率領四架P-38編隊由菲律賓萊特省杜拉格(Dulag)基地起飛,西向飛行約三百公里,前往內格羅斯島北部日軍兩處基地進行戰鬥機掃蕩任務。這次任務McGuire少校並未使用自己的座機(序號44-24155、戰術編號131的P-38L-1-LO "Pudgy (V)"),而改飛同中隊Frederic F. Champlin上尉的座機(序號44-24845、戰術編號112的P-38L-1-LO "Eileen-Ann")。

當日稍早,駐紮於法布利卡基地西方約三十公里處馬納普拉(Manapla)基地的飛行第七一戰隊福田瑞則軍曹,駕駛四式戰「疾風」一型甲 (キ84-I甲),掛載150公斤炸彈及副油箱,與僚機一同前往北方距離約九百公里處的呂宋島林加延灣(Lingayen Gulf)搜索盟軍登陸船團未果(美軍第六軍在林加延灣的大規模登陸作戰兩天後展開)。福田機在單機回程途中,於內格羅斯島巴科羅(Bacolod)遇上單機執行偵察任務結束,以一千呎高度飛返法布利卡基地的飛行第五四戰隊杉本明准尉的一式戰「隼」三型甲。兩機伴飛至塔利賽(Talisay)後,分別飛往各自的基地。

就在福田軍曹進入馬納普拉基地降落航道時,在法布利卡基地未遭遇日機的P-38四機編隊轉進來到了附近,發現杉本准尉的一式戰,隨即進入纏鬥。在三百呎超低空四對一纏鬥中,McGuire少校因急迴旋操控過當而失速觸地墜毀陣亡。杉本機隨後也中彈受損迫降。目擊戰鬥過程的福田軍曹雖因離基地房舍過近無法投棄掛載的炸彈與副油箱,但仍立即轉向馳援。混戰中Jack B. Rittmayer少校的P-38J-15-LO (序號43-28836、戰術編號128)遭其擊落陣亡,隨後福田機也中彈受損迫降於馬納普拉基地。福田瑞則軍曹生還;杉本明准尉則在落地後遭菲律賓當地游擊隊射殺。

McGuire少校(右)當時已累計擊墜38架敵機,僅次於第三航空軍第49戰鬥機大隊第9戰鬥機中隊的Richard "Dick" I. Bong少校(左)的40架。但Bong少校在1944年底獲頒榮譽勳章後即受命返鄉不需再出戰鬥任務;而McGuire少校則仍活躍於戰場,隨時都可能打破紀錄成為美軍擊墜王。


當日McGuire少校的四機編隊不論在戰鬥機性能、火力與數量上都佔絕對優勢,但他卻下達不准拋棄副油箱的命令,且違反自身訂定不准在低空與敵機纏鬥的教範。這也許是求功心切的結果。不論如何,他在陣亡後也隨即獲頒了榮譽勳章。

Ramius wrote:
是迪亞哥的嗎?只在中南部小區域的賣,台北沒有官網也沒有的話,應該就是6期試刊。
如果反應好,他們就會重出一次,全台灣都會買得到,也會有電視廣告。


我有詢問狄亞哥的客服,他說沒有試賣
就直接一直出了
他說過一陣子,官網上就可以訂貨

redshoulder wrote:
第四彈:中島一式戰鬥機「隼」二型乙 (キ43-II乙)



隼真的是零戰出來之前最強的二戰前期日本機

只是火力太差
對應後期美軍機完全應付不了厚裝甲


其實日帝陸軍一到五型戰機整體設計水準都很不錯
特別是四型疾風

仔細研究戰史的話
真的只是輸在資源
打仗真的是比後勤比國力 軍武反而不是最大要素
nocar wrote: 隼真的是零戰出來之前最強的二戰前期日本機...(恕刪)

一式戰只有原型機1938年12月首次試飛比零戰早了三個月,但陸軍內部對它的適用性看法分歧,制式採用還要拖到1941年(皇紀二六〇一年)五月,太平洋戰爭都快打起來了才不得不為。所以在1941年底一式戰只換裝了兩個飛行戰隊,總數不足百架。

零戰則在1940年(皇紀二六〇〇年)七月就獲得海軍制式採用,同月派遣13架零戰一一型開赴中國戰場實戰測試一年,戰績27:0。


零戰到1941年底總數已達三百架,也是參與珍珠港事變的艦載戰鬥機,在赤城、加賀、蒼龍、飛龍、翔鶴及瑞鶴等六艘航艦各配屬18架,外加18架拆解備用機。

redshoulder wrote:
且違反自身訂定不准在低空與敵機纏鬥的教範。這也許是求功心切的結果。不論如何,他在陣亡後也隨即獲頒了榮譽勳章。


隼或說零戰的設計是極限輕量化
在中低空運動性遠勝美式戰機
高速的運動性和俯衝攻擊等性能則是美機較強
如果是高經驗的駕駛配日機的話
在低空低速重裝美軍戰機如F6F,P38都討不到便宜

太平洋戰爭初期零式神話就是美軍還沒搞懂機體特性差距還想狗鬥才被零戰壓著打
等到後來美軍發展出群機剪刀戰術且利用自身防禦等級高的打帶跑後
連後期的零戰火力最強防護力最高的五二丙對上美軍機都吃不了香

P38最大強度就是它配置不是交叉火線,而是直線火力
所以可以進行一Km以外的提前瞄準開火
相較傳統的交叉火網式二戰機,交火射程250~300米可以提早很多開火然後脫離戰場

P38標準戰技是迎面先發彈或俯衝攻擊(三本五十六表示....)
雖然本身運動性不低,但被誘到低空的話就沒有利基了


redshoulder wrote:
一式戰只有原型機1938年12月首次試飛比零戰早了三個月,但陸軍內部對它的適用性看法分歧,制式採用還要拖到1941年五月,太平洋戰爭都快打起來了才不得不為。所以在1941年底一式戰只換裝了兩個飛行戰隊,總數不足百架


當初日帝陸是對於戰機的定位有爭議
到底是要追求運動性還是追求重裝火力
下不了主外加初期地面戰很順利
所以產量才比較少

縱觀來看一式戰還是產了近六千台


nocar wrote: P38最大強度就是它配置不是交叉火線,而是直線火力
所以可以進行一Km以外的提前瞄準開火
相較傳統的交叉火網式二戰機,交火射程250~300米可以提早很多開火然後脫離戰場
...(恕刪)

確實將火力集中放置在機鼻或機身會比放置在機翼有更多好處。機身本體強度剛性高,可掛載更大口徑機砲,也較能抑制射擊振動而使彈著密集。此外也可直接瞄準射擊,不像翼置機槍需要接近至預設交叉集火距離才有較高彈著密度。然而二次大戰是單發活塞式動力戰鬥機的天下,雙發戰鬥機極少在性能上能攖其鋒。以單發活塞式動力戰鬥機的結構而言,除非發動機軸心可容納砲管,否則頂多只能在機身前段放置兩門與螺旋槳同步因而射速受限的機槍。即便發動機軸心能容納砲管,在熱帶戰區機砲射擊時的散熱也是個大問題。以英美軍方在戰鬥機上搭載多門機槍的習慣,就只能放在機翼了。

翼置機槍的集火距離是指調整機槍指向(gun harmonisation/convergence),使火線在某個設定的距離上交叉而具有最大的彈著密度。在集火距離外,彈著點較為散佈,卻也形成霰彈的效果。機槍數量較多的機種會以機翼左右對稱位置的機槍為一對,設定兩到三組不同的集火距離。集火距離在戰爭初期的設定都在370公尺以上,甚至接近600公尺。但隨著實戰經驗的累積,通常都落在150-350公尺的範圍內。長集火距離轉而只用在對地掃射的任務需求中。相對而言,機鼻或機身裝置的機槍機砲在有效射程內的各種距離彈著密度都相當,也無調整火力指向的必要。


P-38確實有近一千公尺長距離狙擊成功的幾次紀錄,但搭載翼置機槍的P-47也曾有過。原則上要命中超過500公尺外運動中的敵機,運氣佔了絕大的成份。以P-38L搭載的一門20 mm Hispano-Suiza HS. 404機砲(彈頭重130克)與四門12.7 mm .50 Caliber M2 BMG機槍(彈頭重48克)來說,砲口初速都接近900 m/s。考量空氣阻力,這兩種彈頭都差不多要飛1.8秒才能到達一千公尺;在此同時也因重力作用而落下近20公尺。假設前置量算得夠精準,且彈著密集散佈於1.2公尺範圍內,一千公尺外的敵機在1.8秒內只要有超過2.4 km/h的相對機動就躲過了。這時翼置機槍因集火距離外的霰彈效果,可能瞎摸到的機率還高一點。


總而言之,盡可能接近敵機到最短距離才開火以提高命中率,才是二次大戰眾多戰鬥機飛行員奉為圭臬的準則。老練飛行員都有將翼置機槍集火距離調近到90-110公尺的趨勢;而王牌中的王牌,生涯擊墜352架敵機的德國空軍Erich Hartmann甚至將集火距離設在50公尺。長距離狙擊畢竟不是主流,多見於初上陣菜鳥飛行員遠在有效射程外就放槍;被擊落者也多半以為遠在對方有效射程外而有恃無恐未作迴避。但不論如何,P-38的火力及射擊準確性在各種距離下都是很優越的。

第五彈:Lockheed P-38J-5-LO "Haleakala II",美國陸軍第十航空軍第80戰鬥機大隊第459戰鬥機中隊Harry Haller "Light-Horse Harry" Sealy中尉座機。時為1944年八月,於今孟加拉吉大港(Gittagong)。本機機名Haleakala是夏威夷茂宜島主要的火山群(主峰海拔3055公尺),在原住民語中為太陽的住所之意。


https://youtu.be/ljgMOKBqZ0Q

Harry H. Sealy在1938年八月至1941年八月的三年間由美國陸軍步兵備役士官升至備役少尉,後經飛行訓練於1943年七月底取得少尉飛行員資格,進入專責P-38戰鬥機飛行員轉換訓練的第四航空軍第360戰鬥機大隊第373戰鬥機中隊受訓,隨後於1943年10月22日分發至第80戰鬥機大隊第459戰鬥機中隊。他的綽號「輕騎哈利」則應來自美國建國之初的政軍名人Henry "Light-Horse Harry" Lee III,此人也正是南北戰爭時南軍總司令Robert E. Lee上將的父親。


部署在中緬印戰區的第80戰鬥機大隊暱稱緬甸女妖(Burma Banshee),下轄第88、89、90、459等四個戰鬥機中隊,但僅有第459戰鬥機中隊操作P-38,其餘中隊在美國本土編成時皆以P-47訓練,但確定部署在中緬印戰區後即全面換裝為Curtiss P-40N Warhawk。第80戰鬥機大隊的P-40N機群皆以醒目的髑髏頭做為聯隊識別標誌,但第459戰鬥機中隊的P-38機群則在兩側發動機雙胴內外皆畫上龍形圖騰,也因此該中隊別稱雙胴龍(Twin Dragon)中隊。




第459戰鬥機中隊自1943年九月起駐紮於鄰近印緬北方邊境的阿薩姆邦(Assam),負責確保由印度阿薩姆邦補給物資至中國昆明的駝峰空運。Sealy少尉於1943年10月22日分發到第459戰鬥機中隊,十一月即以序號42-67004的P-38H-5-LO作為座機,但一直未有斬獲。1944年三月該中隊移防吉大港,甫晉升中尉的Sealy座機也換成序號42-66986的P-38H-5-LO "Haleakala" (垂直尾翼戰術編號12),緊接著就在3月11日於緬北昂班(Aungpan)首開紀錄擊落一架中島一式戰鬥機「隼」,並在地面摧毀兩架三菱九七式重爆擊機(キ21)。


然而這架初代P-38H "Haleakala"在1944年4月5日由同中隊Amel Boldman, Jr.少尉駕駛時,因不明原因墜毀於昂班。Boldman少尉被俘後於7月11日死於仰光戰俘營。戰後1946年5月17日,一架運送包括Boldman少尉在內多名中緬印戰區美軍遺骨的美軍C-47運輸機,在由仰光飛往印度加爾各答的途中墜毀,至今數十載仍下落不明。

座機喪失後,Sealy中尉再次換乘序號42-67291的P-38J-5-LO "Haleakala II",並於4月17日再度擊落兩架一式戰,同時掃射摧毀地面三架日機。Sealy於1944年九月晉升為上尉,同年十月底已累積空戰擊落4.5架(全為一式戰)以及地面摧毀六架的生涯戰績。

這架二代P-38J "Haleakala II"則在1944年11月19日由同中隊Joseph E. Ficklin少尉駕駛,於執行護航B-24轟炸機群任務中,在緬甸南部齋托(Kyaikto)起火墜毀陣亡。

Harry H. Sealy在1946年一月由現役解職,但他不久後又回役美國陸軍,而後繼續在美國空軍服役至1969年以上校退伍,於2003年去世。
第五期P-38出刊順序,與日本不同
內頁是否還有預告下一期的機種?

很擔心台灣是否能一直順利出刊,我要P-40阿!!
168miles wrote: 第五期P-38出刊順序,與日本不同
內頁是否還有預告下一期的機種?
很擔心台灣是否能一直順利出刊,我要P-40阿!!

看來只是順序有點不同而已

redshoulder wrote:
看來只是順序有點不...(恕刪)


台灣跟日本出的機種不一樣?

看日本官網的日本海軍只有零式52型跟紫電改

而且美國陸軍也沒有P40戰鷹,只有P38跟P51D野馬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0)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