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大戰傑作機[7]: Supermarine Spitfire Mk. Vb


redshoulder wrote:
當時希特勒並非力排...(恕刪)


讚喔謝謝R大解惑,雖然事後諸葛感覺可以繼續追擊,但實際戰場當下詭鞠多變,保留實力也是一種重要的戰略,窮寇莫追也不是沒道理呀~
波蘭動畫短片「Paths of Hate」



2010年波蘭動畫短片「Paths of Hate」描繪的德國空軍戰鬥機為Messerschmitt Bf 109 C,隸屬第53戰鬥機聯隊「黑桃王牌」(Jagdgeschwader 53 "Pik As")。


Bf 109 C衍生型由德國兀鷹兵團(Legion Condor)用於西班牙內戰(Guerra Civil Española),但1939年時已退居二線作為教練機之用。


JG 53在歐戰爆發時裝備的是Bf 109 E-1/E-3。此外,德國空軍Bf 109 E的黃色發動機整流罩塗裝在1940年九月初倫敦大空襲時才存在。


機身識別碼SH-L的Supermarine Spitfire Mk. IIa隸屬英國皇家空軍第64中隊,1941年4月9日在法國敦克爾克附近遭德國空軍第51戰鬥機聯隊二大隊(II./JG 51)大隊長Josef “Joschko” Fözö上尉擊落,飛行員John Hampton Rowden少尉陣亡。該機為Fözö上尉生涯第十八架擊落戰果,也是在西線戰場取得的最後一架。



騎士鐵十字勳章得主Fözö少校為大戰前期的空戰王牌飛行員,生涯戰績廿七架:三架於西班牙內戰期間、十五架於西線、九架於東線。然而在東線戰場接連兩次重大起降事故使其在大戰中後期大都處於休養復原狀態,戰績也止於1941年7月11日。他在1979年三月辭世。



雖然此動畫短片實屬架空,但其相關的歷史背景如上所述。
粉紅色塗裝

英國軍隊頗愛粉紅色塗裝。據說白天時在遠距離目視,帶紅色調的淺色反而較能融入背景,因此粉紅色塗裝並不限於沙漠地區之用,歷史上的應用色調也非單一。

粉紅色塗裝首見於1940年英國皇家海軍,由時任驅逐艦艦長的海軍中校蒙巴頓(Mountbatten)勳爵所倡議,漆於艦艇上部結構,因此也稱作蒙巴頓粉紅(Mountbatten Pink)。此粉紅色塗裝偏暗灰,至1942年底始為傳統海軍灰塗裝所取代而不用。


由於粉紅色在清晨破曉與日落黃昏時特別有視覺隱蔽功效,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皇家空軍的低空戰術照相偵察機部份也採粉紅色塗裝。然此塗裝實際以淺白色為主體,帶少許紅色調。


近代英軍沙漠塗裝亦採粉紅色,與白晝沙漠地區呈現的色彩相關,但色調仍不相同。1968年英國陸軍空降特勤團(Special Air Service, SAS)在阿曼使用者偏紅色調。



英國皇家空軍在伊拉克戰爭使用者則偏暗黃色調。

Supermarine Spitfire在1942年間的演化與Silver Spitfire

1942年六月量產的Supermarine Spitfire Mk. IX為因應1941年九月德國空軍開始換裝Focke-Wulf Fw 190 A的應急方案,總產量僅次於Spitfire Mk. V。


而緊接於後在1942年八月量產的高空戰鬥機衍生型Spitfire Mk. VII為系列首款具收放式尾輪者。主要外觀特徵為尖形延展主翼尖以及位於右舷發動機排氣管下方的座艙加壓進氣口。延展主翼尖增進爬升率與操作高度,但操控性亦隨之折減。


與此同時,已屬落伍的部份Spitfire Mk. V亦將主翼尖裁切並修改機械增壓器優化一萬四千呎以下的低空性能,成為低空戰鬥機型Spitfire LF Mk. V。裁切主翼尖用於提升滾轉率以期在低空與Fw 190 A抗衡;但因實際效能並不顯著,多數Spitfire LF低空戰鬥機型並未採用。



此種主翼尖的延伸、裁切修改皆能復原,因此同一機體在不同時期可能有不同的主翼尖型態。

Supermarine Spitfire的泡式Malcolm座艙罩始於1941年十月,正值Spitfire Mk. V的量產高峰。自Spitfire Mk. V後期量產型成為標準的泛用型c型翼具搭載四門20 mm Hispano Mk. II機砲的選項,因此Spitfire Mk. Vc及沿用c型翼的Spitfire Mk. IX在初期主翼面具大型泡狀隆起以同時容納兩門並列機砲的鼓式進彈機構。



然而搭載四門20 mm機砲的選項並未成為主流,而是以原先b型翼的兩門20 mm機砲加上四挺7.7 mm機槍作為主要武裝。故1943年初主翼面泡狀隆起即修改為小型流線化,僅容納內側機砲,藉以減低空氣阻力。外側機砲開口則加以覆蓋。以氣動力學而言,上翼面阻礙氣流的結構皆不利於升力。


2019年10月23日在萬國錶(IWC Schaffhausen)環球飛行行程中抵達台中清泉崗國際機場的Silver Spitfire序號MJ271、民用註冊碼G-IRTY,為1943年10月24日出廠的低空戰鬥機型Spitfire LF Mk. IX,搭載Merlin 63發動機。


增加操控性的尖形擴大尾舵在戰時就是改裝項目之一。但本機在2016年由保特比飛行學院(Boultbee Flight Academy)購入至2019年6月27日復原成為Silver Spitfire首飛期間才改裝此種尾舵,也才同時移除c型翼上表面容納20 mm機砲鼓式進彈機構的泡狀隆起。本機仍維持傳統橢圓翼形,不具高空戰鬥機型特有的尖形延展主翼尖,也不曾具備低空戰鬥機型特有的裁切主翼尖。



nocar
方跟尖翼的噴火我覺得超醜.比零戰方翼還糟糕
太平洋及緬印戰區的Supermarine Spitfire

Supermarine Spitfire系列衍生型為第二次世界大戰英國皇家空軍主要戰鬥機。英國在戰爭前期面臨軸心國於歐洲、地中海、北非等地的攻勢已捉襟見肘,自無暇顧及亞洲殖民地面臨的日本侵略威脅;而當時日本的航空戰力在歐美列強眼中並不值一哂。因此在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時,大英國協與荷蘭在馬來亞與荷屬東印度部署的戰鬥機為美製Brewster Buffalo,並無Spitfire。


法屬印度支那在太平洋戰爭期間雖仍屬維琪法國政權統治,但實質由日本佔領運用。當地僅有若干Morane-Saulnier M.S.406。

Spitfire與零式艦上戰鬥機的空戰在1943年5月2日至7月6日期間於澳洲北部發生多次,最後一次在9月7日。此期間澳洲皇家空軍第一聯隊的Spitfire Mk. Vc在空戰中損失28-32架,其中22架遭零戰當場擊落;以A6M3零戰二二型為主、A6M2零戰二一型為輔的第二〇二海軍航空隊損失4架、15架受損,且並非全為Spitfire的戰果。


而印度、緬甸地區英國皇家空軍的Spitfire在1943年底才進駐,其對手主要是一式戰鬥機「隼」(キ43)各型。其中也包括飛行第六四戰隊台灣籍飛行員小西正太郎伍長擊落的一架Spitfire Mk. VIII,參見唯一具有確認擊墜戰果的台灣籍日本軍飛行員
請教一個長久的疑惑,英國軍機的徽幟,機身、主翼上下皆不相同,有的還是藍白紅三環的,到底是何意義啊,為什麼要搞得這麼複雜?



多變的英國軍用飛機國籍標誌

最基本的英國軍用機國籍標誌(roundel)由外而內為藍白紅,為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模仿法國空軍紅白藍國籍標誌而成,用以增進敵我辨識度。



隨時間推移,此國籍標誌產生多種變化以因應戰場環境:主翼上方取消白圈增進匿蹤性、執行夜間任務者與偵察機通常取消白圈、迷彩塗裝者通常外加黃圈、欲增進敵我辨識度者亦外加黃圈、遠東地區取消紅色圓心避免與日本軍用機混淆;不一而足。






美國軍用機國籍標誌亦有因應戰場環境的變化,但不若英國這樣多變且因地制宜。
redshoulder wrote:
最基本的英國軍用機國(恕刪)


感謝R大解惑,原來是這種原因。
活塞式發動機空氣燃油比率與噴煙噴火現象



活塞式發動機運作時,汽缸燃燒室的空氣燃油比率(air-fuel ratio, AFR)設定隨使用時機而調整。理想空燃比(stoichiometry AFR)指燃油能夠完全燃燒時的空氣燃油比率。當燃油所佔比率過大以致不能完全燃燒時稱為富空燃比(rich AFR);反之則稱為稀空燃比(lean AFR)。

發動機在啟動時須採富空燃比以迅速達到工作溫度。發動機在運作中採稀空燃比提升燃油效率、採富空燃比提升輸出功率,並藉燃燒未完的燃油降低發動機溫度。

排氣口噴火是活塞式發動機運作的正常現象。若排氣管較短,燃燒不完全的高溫排氣在排氣管出口獲新鮮空氣挹注就會再次燃燒,形成噴火的景象。採用較長排氣管或加裝消音器、滅焰器即能有效抑制排氣口噴火,通常應用於夜間任務。





星型發動機停俥時,曲軸箱(crankcase)散佈的滑油油霧沈積後會漏往底部汽缸燃燒室,故發動機啟動時經常排出滑油燃燒產生的煙霧。發動機啟動前須開注油泵(prime)將燃油注入汽缸,形成富空燃比;若無法啟動則重複同一程序,持續增加燃油比率。因此啟動程序若注入過多燃油(over-prime),點燃後就可能造成排氣口噴火;甚至可能由進氣岐管漏進其它無防火材的部位,造成失火危險。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