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版面編排的關係
無法將大和號的誕生背景文章納入
小人我在這裡與大家分享
大約在西元五世紀的前後,當時的中國及歐洲等處發生了最早的水(海)戰,作戰中所使用的不外乎是刀槍
劍弩之類的冷兵器,直至十四世紀開始,海軍戰艦在兩舷配置使用延遲引信的滑膛砲,使海戰的戰法隨之產生變化,到十七世紀時舷砲戰術逐步的發展為海戰中主要的戰法,十八世紀以後,隨著戰艦性能改善,為裝備大口徑火砲,導致戰艦排水量增大,舷砲戰發展成比較穩定的戰列線戰術,即交戰雙方的艦隊在戰場上各自成單列縱隊的戰列,進行同向異舷或同舷異向的舷側艦砲對射,於是在這種戰列線戰術中使用的,擁有八十門以上火砲的大型戰艦,稱之為『戰列艦』。
一八四九年,法國建造出第一艘以蒸氣機為主要動力的戰列艦拿破崙號(Napol`eon);一八七零年始世界各海軍強國的戰列艦排水量達到八千~九千噸,這時的戰列艦在中央軸線上配置全向位旋轉的裝甲砲塔,艦砲也都普遍使用有膛線的旋膛砲,一八九二年英國建造出世界第一艘鋼質裝甲戰列艦君主號(Monarch),此後各國戰列艦競相採用鋼質艦體,滿載排水量達一萬二千噸以上,採用旋膛砲的主砲口徑達305~350公厘,艦體防護裝甲達到二十三~四十五公分,航速十六~十八節,此後戰列艦無論是在艦隊戰術所需的機動力、續航力、砲戰中需要的攻擊力、防護力均獲得全面性的提升;一八九四年九月十七日爆發的『清、日甲午戰爭』(日稱黃海海戰),充分顯現裝甲戰列艦的戰鬥實力,滿清北洋水師七千噸級裝甲戰列艦『定遠』和『鎮遠』受到多艘日本巡洋艦的瘋狂圍攻,中彈千餘發卻未受重創,而『定遠』的305公厘口徑巨砲則顯現出強大威力,一發巨彈擊中日本艦隊旗艦『松島』(Matsusima),造成彈藥庫大爆炸;一九零五年五月,日、俄兩國的海軍主力艦隊在對馬海峽爆發日俄戰爭(日稱對馬海峽海戰),精於艦隊機動戰術的日本連合艦隊擊沉俄軍戰艦廿一艘,虜獲九艘,超大口徑艦載巨砲不分晝夜響徹對馬海峽整個海空,巨砲再次展現出無敵的威力,其有效射程和帶有瞬發引信的高爆砲彈,所造成的毀滅性攻擊力,都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日本在這兩次的大海戰中,無論是戰術及戰略都獲得極大的成功,也更加堅定相信『大艦巨砲主義』的思想,自此日本海軍連合艦隊準備走上世界海軍強權的舞台,急切地想要建造能夠搭載威力更大、射程更遠、精確度更高的超大口徑巨砲的超大噸位戰列艦。
早在日俄戰爭之前,義大利工程師就提出了『弩』級戰列艦的構想,一九零六年英國建造出第一艘弩級戰列艦,排水量近一萬八千噸裝備十門305公厘巨砲,擁有二十七點九公分裝甲及4個螺旋槳推進航速高達廿一節的『無畏』號(Dreadnought)戰列艦,一時之間世界其他各國紛紛起而效尤,日本連合艦隊當然也恐落人後的投入這股世界性造艦軍備競賽漩渦........;有鑒於連合艦隊中『金剛級』、『扶桑級』、『伊勢級』戰艦的船齡大老,為此制定了一個龐大的海軍發展計畫,計畫中包括要新建並維持一個擁有八艘戰列艦和八艘戰列巡洋艦的『八八艦隊』,而且每艘戰艦的服役年限均不超過8年,大正九年(一九二零年)首先完成第一艘先導型戰列艦『長門』(另一艘同級艦『陸奧』),裝備四座雙聯裝共八門406公厘巨砲,此艦服役後立刻成為連合艦隊旗艦,之後陸續設計了『土佐級』(土佐、加賀)、『天城級』(天城、赤城)、『紀伊級』(紀伊、尾張)以及巡洋戰艦『高雄級』(高雄、愛宕、鳥海、摩耶)及第五、六、七、八號巡洋戰艦,其中第八號巡洋戰艦設計排水量達四萬七千五百噸,水線長二百七十四公尺,航速三十節,主砲更預計採用前所未有的四十六公分巨砲!由於八八艦隊計畫實在龐大,在一九二一~一九二二年海軍的預算竟佔日本全國總預算的三分之一,這個計畫引起世界列強警覺,美國立刻宣稱要建立一支在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海軍,日不落國更提出所謂的兩強標準,各國因此財政負擔更加嚴重,為了削減因為軍備競賽而建造戰列艦所需的浩大開支,以英、美為首以及日、法、義等國於一九二二年二月六日在美國華盛頓簽訂『華盛頓海軍協定』(限制海軍軍備條約),規定英、美可擁有總噸位五十二點五萬噸的戰列艦,日本卅一點五萬噸,法、義各十七點五萬噸,且限制戰列艦排水量為三點五萬噸以下,僅能裝備406公厘以下主砲,由於這項限制,使得『八八艦隊』計畫必須終止,計畫中未動工的戰艦『紀伊級』以及第五、六、七、八號巡洋戰艦一律取消,建造中的『天城』毀於一九二三年關東大地震,『加賀』及『赤城』則改為航艦,船台上的『土佐』及『高雄級』予以拆除;日本海軍連合艦隊當然不能滿足在世界海軍強權僅次於英、美的地位,更何況日本一直視美國太平洋艦隊為主要對手,是故日本企圖以戰艦的『質』來戰勝美軍戰艦的『量』,『大和級』戰艦(註)就是在如此的時空環境下被設計建造出來。
註:戰列艦(Battle Ship)中文通常譯成『主力艦』或『戰鬥艦』,而日文漢字則直接寫成『戰艦』,在日本帝國海軍眼中,戰艦由於耗費巨大的國力,而且也確實為日本帝國贏得勝利,故地位有如天皇般神聖,最明顯的是艦首佩掛閃著金色光芒的『菊之御紋章』,顯示日本帝國海軍連合艦隊擁有濃厚武士道精神及東方封建主義色彩的艦隊。
當時日本依情報資料研判,美國海軍沒有足夠的軍艦同時控制兩大洋,如果美國對日宣戰,就必須將駐守在大西洋的軍艦移防到太平洋,這些軍艦應無法避免的要航經巴拿馬運河,而能通過的戰艦會因航道的限制,將不可能超過六萬三千噸,其所能搭載的主砲會因為艦體的承受力而受限在十六吋以下,日本海軍『八八艦隊』計畫所建成的戰艦,必將獨霸太平洋。事後看來日本這方面的情報還蠻正確的,美國同時期新造的『愛荷華級』戰艦排水量四萬七千噸,搭載四座雙聯裝十六吋主砲,此級艦也是美軍最後一級的戰艦。
一九三四年日本宣布退出華盛頓海軍協定(註一),連合艦隊隨即向『海軍造艦技術會議』提出新式戰艦建造要求:一:主砲四十六點六公分口徑八門以上。二:航速須達卅節。三:主砲有效射程在廿~卅五公里之間。四:續航力在十八節時可航行八千海浬,翌年三月該會議馬上提出A-140草案,三座三聯裝四十公分口徑主砲砲塔(註二)集中位於艦體前方,上層艦橋盡量縮短集中,後部甲板設置兩座三聯裝十五點五公分副砲,艦尾甲板則空出供水上飛機使用,艦載小艇集中收納在艦體內,滿載排水量六萬九千五百噸,航速預計可達卅一節,其他還有一些設計案陸續被提出,艦型漸漸縮小,到了十月定案,決定以A-140F5案為準,最終設計修正為A-140F6案,原本計畫建造四艘,但只來得及建造『大和』、『武藏』、『信濃』(中途改建成航艦)戰爭便結束了,『大和』於昭和十二年(一九三七年)在吳港海軍造船廠動工,為了保密起見,嚴格作了許多保密措施:首先船廠附近居民全部遷離並嚴禁閒雜人等靠近,憲兵日以繼夜的來回巡邏,船台被薄鐵皮及麻繩編的草蓆完全遮蔽,以致於附近漁港所需的麻繩嚴重缺貨,參與建造的人全部集中管理,昭和十五年(一九四零年)八月八日『大和』從船台上下水繼續後續的艤裝工事,隔年十二月十六日完工,共費時四年一個月建造,隨即編入連合艦隊艦籍,配屬第一戰隊,昭和十七年(一九四二年)二月十七日擔任連合艦隊旗艦。
註一:日本海軍處心積慮的想要擴展連合艦隊實力,特別成立一個『軍備制限研究委員會』,專門研究『華盛頓海軍協定』裡的條文漏洞,藉以規避其他各國對其軍艦建造的監視。
註二:此案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四十五點九倍徑的四十六點六公分巨砲,為了保密起見對外特稱『九四式四十公分砲』。
『大和』的確是世界海軍史上空前絕後無與倫比的超級戰艦,光露天甲板以上的建築構造物就有十三層之多,艦首佩掛著代表天皇的『菊之御紋章』直徑有兩公尺,是連合艦隊所有軍艦裡最大的,三座三聯裝四十六點六公分巨砲砲塔雄偉令人望而生畏,每座重達兩千七百六十噸,超過一艘大型驅逐艦的排水量,所使用的『九一式徹甲彈』全長一百九十五點三五公分,重一千四百六十公斤,需使用六個五十五公斤藥包共三百三十公斤裝藥來發射,最大有效射程四十一點四公里,從發射到擊中目標約需一分半鐘,在目標距離兩萬公尺時可貫穿七十五公分垂直裝甲板,距離三萬公尺時可貫穿四十二公分垂直裝甲板,另外還有一種『三式蜂巢防空彈』可以使用,防護裝甲總重高達兩萬一千噸,按照設計,被一枚魚雷擊中完全不影響戰鬥力,同一舷被擊中兩枚仍然可保持戰鬥力不受影響;昭和十八年(一九四三年)七月『大和』進行第一次大改裝,主要是加裝四座無防盾的三聯裝廿五公厘機砲及一組廿一號和兩組廿二號雷達,第二次改裝則在昭和十九年六月進行,拆除了兩舷三聯裝十五點五公分副砲,另加裝六座八九式雙聯裝十二點七公分高平兩用砲,還增加有防盾的廿五公厘機砲十六座及無防盾機砲八座,並在其他露天甲板增設廿六門廿五公厘單裝機砲,同時裝備兩組十三號雷達,同年十月無防盾機砲增至十三座,昭和廿年(一九四五年)進行最後一次大改裝,有防盾機砲增至廿四座,無防盾則有廿六座,很顯而易見,空中威脅已經與日立增。
日本連合艦隊接連在『珊瑚海海戰』、『中途島海戰』、『雷伊泰灣大海戰』失利之後元氣大傷,已經無法恢復往日壯盛的軍容,日軍節節敗退,昭和廿年(一九四五年)四月一日盟軍一千五百艘以上的軍艦載運十八萬兩千名部隊登陸日本沖繩島,該島由陸軍中將牛島滿率領五萬名部隊死守;為了支援沖繩作戰,包括『大和』在內的僅存作戰艦隻龜縮在港內已無任何意義,連合艦隊遂發動了『天』號作戰,這是個特攻任務(註一),包括旗艦『大和』、輕巡『矢矧』、驅逐艦『冬月』、『涼月』、『磯風』、『濱風』、『雪風』、『朝霜』、『霞』、『初雪』組成特攻艦隊僅攜載單程油料,想要對美軍登陸部隊作自殺性攻擊,四月六日下午三點廿四分這支已經註定命運的艦隊從吳港德山油庫起錨,經豐後水道南下到達瀨戶內海,準備航行至沖繩海域,當晚美軍在豐後水道埋伏多時的『線鰭魚』號潛水艇首先發現這支特攻艦隊,不過卻因等待命令而未發動攻擊,而且也沒辨識出『大和』;四月七日上午,特攻艦隊中所有艦載水上飛機全部飛回鹿屋基地,準備參加神風特攻任務,此時『朝霜』因輪機故障(註二)脫離編隊,特攻艦隊原本就顯薄弱的防空火力再次減弱,上午十點雷達接觸到美軍偵察機,『大和』主砲曾發射多發三式蜂巢防空彈:在巨大的砲彈中塞入一層一層廿公厘的彈丸,由定時引信在不同時間點引爆,形成一大片多層次的彈幕;上午十二點特攻艦隊開始受到第一波約兩百五十架各式戰機的攻擊,『朝霜』遭受美軍一個小隊的戰鬥機及八架復仇者魚雷機攻擊,結果中雷二枚,上午十二點卅分不過三分鐘的時間『朝霜』迅速沉沒,差不多時間『濱風』同樣在遭受
多枚炸彈及魚雷攻擊之後沉沒,『矢矧』則在艦隊後方完全失去動力,且因為油庫被擊破而大量漏油,水面
留下大片油漬,中午十二點五十九分美軍展開第二波攻擊,此時『大和』已被命中多枚炸彈及魚雷,不過桅杆上卻升起了『Z』旗,『大和』仍能無損般的英勇戰鬥,但『矢矧』在遭受一連串俯衝轟炸機及魚雷機攻擊之後,船身激烈顫抖,『涼月』、『霞』、『磯風』嚴重受創,下午一點四十二分特攻艦隊繼續遭受美軍最後一波空中攻擊,『矢矧』被從『約克鎮』號起飛的攻擊機群轟炸而沉沒;至此『大和』已被命中八枚炸彈、十九枚魚雷,船身嚴重左傾,巨大的主砲砲座無法負荷砲塔重量而從甲板傾覆落海,『大和』已經沒有反擊能力,只剩下零星的廿五公厘機砲炮火猶作困獸之鬥,海上似乎突然歸於平靜,巨大的艦橋像一座大山慢慢倒向大海,桅頂被打的破爛不堪沾滿破碎血肉的戰鬥旗緩慢的碰到海面,想要清洗戰敗的屈辱,『大和』沉沒前發生了一連串的大爆炸,就連遠在百浬外的九州,都可以清楚看見日本帝國最引以為傲的戰艦爆炸所產生的高達數千呎菇狀黑霧,這艘有史以來最巨大的戰艦就此帶著日本連合艦隊的榮譽,葬身中國東海!
註一 :『特攻』是日本漢字專有名詞,為自殺式攻擊的專稱,如著名的『神風特攻隊』、回天特攻魚雷..等。
註二:日本在戰爭後期各項戰略物資極度缺乏,包括原油,故日本想到用大豆油來提煉,但卻因此常造成軍艦鍋爐故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