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書店的書籍真是五六年級的好回憶!(分享回憶)

pcgamer wrote:
想想看我們很多人早年都被大山書局的這種鳥翻譯荼害過...(恕刪)

直接從日文原書的外來語片假名音譯而來。其實音譯或義譯是習慣成自然,例如雷射、咖啡之類音譯也是台灣通用外來辭彙。日本人在接受漢文化及西洋文化時都是更加全面、激烈的融合;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只是把自七世紀中葉大化革新即習用的漢詞,替換為英文為主的外文而已。
redshoulder wrote:
直接從日文原書的外來(恕刪)

我也知道是這一點,我只是很想不透,那些翻譯人員翻譯之後,為什麼不會想到中文翻譯怎麼會唸起來這麼奇怪拗口,會不會猜測說中文裡頭有沒有專用的詞彙,如果有的話何不直接使用中文本來就有的專有名詞,不然這麼拗口難念,讀者又怎麼會閱讀得下去.......
pcgamer wrote:
那些翻譯人員翻譯之後,為什麼不會想到中文翻譯怎麼會唸起來這麼奇怪拗口,會不會猜測說中文裡頭有沒有專用的詞彙,如果有的話何不直接使用中文本來就有的專有名詞,不然這麼拗口難念,讀者又怎麼會閱讀得下去..........(恕刪)

種種歷史背景與因素交織,造成上世紀七、八〇年代大山書局出版的大量日文翻譯圖鑑成為青少年課外專業讀物主要來源,而這些盜版書又由日治時期受日本教育者翻譯。大概因為譯者不具專業知識、無從與專業人士交流以及產量考量下,專有名詞只能直接音譯。畢竟那是一個與現今氛圍完全不同的年代,出版品必須忠黨愛國;這類旁門左道不被查禁已屬萬幸,要談信、達、雅也就奢望了。

這些圖鑑主要的譯者劉萬來(1929-2016)在日治時期就讀臺南州立嘉義農林學校,後來擔任大林國小教師。他在2015年出版的自傳「一個老KANŌ的回憶:大林之子劉萬來自敘」值得一讀。

小時候讀這一類的翻譯書,也曾經讀到一些很奇怪的翻譯名詞,例如講船艦的引擎時經常出現一個詞:「透賓」,後來學了英文才知道原來是「渦輪機」。
r2600685 wrote:
為什麼我家大山都是小(恕刪)

大山文化嗎,學生時期朋友家一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