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ott-pan wrote: I-16 type 10 ,蘇聯志願隊的機子。
有說9.13 壁山空戰時出現過這架,但是名單上卻沒有出現......(恕刪)
一般認為中國空軍前線部隊習用四碼數字編號,所以2409就是24中隊9號機。但有時四碼數字又基於飛機序號,與中隊無關。據說24中隊漆上的四碼又比其它中隊小,字型不超過三十公分。
抗戰前期的蘇聯航空志願隊除了青天白日徽和尾舵藍白國籍識別條遵循中國空軍制式規範外,機身編號可能有所不同。一般認為是兩碼數字(上),但並非絕對。兩碼數字也用在中國空軍由前線撤下轉作教練機用途者(下)。


至於編號2409的I-16是否參與過壁山空戰,我想Wings Pallet網站的資訊可信度比較低。
期待的原因在於本刊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 "傑作機"。
總認為,既然能稱得上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傑作機,必然要符合一些條件,總不能隨便一架阿貓阿狗都配得上這個名稱吧?
當然,每位對於二戰時期軍用飛機有所涉獵的同好,心中都有自己一套符合"第二次世界大戰傑作機"的標準,在下也不例外,竊以為要能配得上這個名的,至少要部分符合以下要求:
1.必須是量產機
這裡所說的量產,並不是要於二戰期間生產幾千架才叫量產,而是要有一定的數量,且該數量足以經過戰場上各種條件洗禮過並確定該機型之優缺點。例如某些機型,雖然產量才兩三百架,但在戰場上的表現足以證明為一款優秀的飛機。
2.性能
也就是在當時和其他同等級的飛機相比,其綜合能力是否優秀。
3.戰場影響力(功勞)
指的是對於部分戰役、甚至整場戰爭是否起到勝負的關鍵作用。例如零戰在初期就很有影響力,Ju87亦然,雖然中後期已無影響力,但因曾經的豐碩戰果,亦可算是傑作。
4.服役時間(苦勞)
有些機型,或許性能不出眾,在整場戰役中也不曾起到關鍵作用,但卻幾乎打滿全場,這也足以證明其可靠性,甚至是該國在二戰中的符號之一。
5.是否是參戰國的主力機種
像D.520或是MC.202,雖然參戰的時間不長(戰敗的早),性能在當時也不算最突出,但卻是法義兩國的歷史回憶。
6.設計是否具有獨(原)創性
指的是某機型在當時的整體或部分設計是否採用創新的觀念或技術,並且在戰場上被證明該設計是有效的,或是對以後的飛機設計具有影響力的。
7.是否在該國最危急的時候頂住,使其不至於戰敗
如Hurricane之於英國,I16、P40之於中國,F4F之於美國...
以上條件中,條件1為必要,其他條件2~7只要具備其中至少一項,在本人心中就符合所謂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傑作機"。
但本刊出到目前為止,個人心中是有點失望,感覺只要是日本的飛機,不論良莠、甚至是還沒量產或是還在原型機階段,都盡可能的收錄進來,而我心中很多的"傑作機",到現在還沒出現,就拿TBF來說,在二戰時期這絕對是一架重要的飛機,以艦攻機來說,除了作戰半徑較短(該機速度也不快,但這對艦攻機來說並不是很重要)之外,其他各項性能都很優秀(包括內置彈艙),戰場上的表現及戰果都是有目共睹的,但卻到了第54期才出。
只希望剩下26期不要有太多遺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