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次我們就先來說零式戰機的試驗機種
十二試艦上戰鬥機(A6M1)
昭和12年(西元1937年)九月,日本海軍部以"以攔截敵軍攻擊機之襲擊為主,並適用於清除敵軍偵察機的艦上戰鬥機"的之需求提出一份新型戰機的要求書,要求中提出幾項需求 1.在螺旋槳的迴轉圈外於機翼上配置2挺20mm固定機槍2.於機身附近配置2挺7.7mm機槍3.飛行速度於高度4000m高度時需能達到500km/h以上,離艦70mm距離以內,著艦速度在107km/h以內4.能以巡航速度擁有滯空6小時以上的續航力。這對當代科技而言,是相當不容易達成的目標。
日本海軍部將此份要求書同時交給了三菱重工及中島飛行機株式會社兩家公司進行開發,但中島公司因為當時正著手開發十三試大型陸地攻擊機(即為後來的深山攻擊機)而辭退此項開發案,十二試艦上戰鬥機的開發案就又落到了三菱重工身上,並由曾設計九六式艦上戰鬥機的堀越二郎技師來擔認此項工作。由於海軍對此戰機的性能要求相當高,也迫使堀越二郎不得不將機體重量進行徹底的輕量化,並且採用了住友金屬會社開發的新型超硬鋁合金做為機翼骨架及使用"剛性低下操縱索"等新技術,才得以大幅提升其續航力及速度之要求。
十二試艦戰1號機於昭和14年(西元1939年)三月十六日於三菱重工名古屋航空機製造所完成,同年三月十八日進行發動機測試,三月十九完成試飛,同年九月十四日日本海軍部正式接受此新型戰機,並定名為A6M1零式艦上戰鬥機。由於為了能徹底減少機身上突起之設備,1號機將滑油冷卻器設計在發動機整流罩下內,進氣口亦採取半埋入設計,但1號機半埋入式進氣口的設計卻也出現了冷卻效果不佳的問題,這也使得2號機的進氣口改為採用突出式的設計。
十二試艦戰1號及2號機的發動機都是搭載三菱自家生產的「瑞星」13型發動機,螺旋槳則是採用雙葉片式螺旋槳,但「瑞星」13型發動機僅有875匹馬力在試飛時無法達到海軍部要求的速度,因此從3號機開始戰機就換裝為中島生產具有950匹馬力的「榮」12型發動機,螺旋槳則由原先的兩葉片改為三葉片式。
不過相當可惜的是,日本海軍部在接收了十二試艦上戰鬥機後,仍對一號及二號機進行過多次的改良及測試,十二艦戰二號機於1940年三月十一日進行俯衝測試時於空中解體,而一號機呢?對不起!小弟並未找到一號機最後的下落。














































































相當抱歉,近日來因為工作關係造成近來的PO文越拖越久,這樣的情形在我接下來的日子裡暫時都會是這樣的,可能要一直到六月(可能要到六月底以後了吧!
),我才會有機會比較正常的PO文,所以要先跟大家說抱歉了,最近我糜留晃神的狀態也越來越頻繁,真希望能趕快度過這段操死人的日子
以上關於十二試艦戰資料參考自 楓書坊-零式艦上戰鬥機模型製作入門雜誌 及 網路上轉載的全球防衛雜誌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