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大戰傑作機[5]: Lockheed P-38J-5-LO Lightning

第五彈:Lockheed P-38J-5-LO Lightning,美國陸軍航空隊第十航空軍第80戰鬥機大隊第459戰鬥機中隊Harry Haller "Light-Horse Harry" Sealy中尉座機,1944年八月於今孟加拉吉大港(Gittagong)。本機序號42-67291、戰術編號1802、垂直尾翼識別碼12。機名Haleakala為夏威夷茂宜(Maui)島主要的火山群,主峰海拔3055公尺,原住民語為「太陽的住所」之意。


Harry H. Sealy在1938年八月至1941年八月的三年間由美國陸軍步兵備役士官晉升至備役少尉。後經飛行訓練於1943年七月底取得少尉飛行員資格,進入專責P-38戰鬥機飛行員轉換訓練的第四航空軍第360戰鬥機大隊第373戰鬥機中隊受訓,隨後於1943年10月22日分發至第80戰鬥機大隊第459戰鬥機中隊。他的綽號「輕騎哈利」來自美國建國之初的政軍名人Henry "Light-Horse Harry" Lee III少將,即南北戰爭時南軍總司令Robert Edward Lee上將的父親。
二次大戰傑作機[5]: Lockheed P-38J-5-LO Lightning

部署在中緬印戰區的第80戰鬥機大隊暱稱緬甸女妖(Burma Banshee),下轄第88、89、90、459等四支戰鬥機中隊,但僅有第459戰鬥機中隊操作P-38;其餘中隊在美國本土編成時皆以Republic P-47 Thunderbolt訓練,但確定部署在中緬印戰區後即全面換裝為Curtiss P-40N Warhawk。第80戰鬥機大隊的P-40N機群皆以醒目的髑髏頭做為聯隊識別標誌,但第459戰鬥機中隊的P-38機群則在兩側發動機雙胴內外皆畫上龍形圖騰,也因此該中隊別稱雙胴龍(Twin Dragon)中隊。



第459戰鬥機中隊自1943年九月起駐紮於鄰近印緬北方邊境的阿薩姆邦(Assam),負責確保由印度阿薩姆邦補給物資至中國昆明的駝峰空運。

Sealy少尉於1943年10月22日分發至第459戰鬥機中隊,十一月即以序號42-67004的P-38H-5-LO作為座機,但始終未有斬獲。1944年三月該中隊移防吉大港,甫晉升中尉的Sealy座機也換成序號42-66986的P-38H-5-LO、機名Haleakala、垂直尾翼戰術編號12。3月11日就在緬北昂班(Aungpan)首開紀錄擊落一架中島一式戰鬥機「隼」(キ43),並在地面摧毀兩架三菱九七式重爆擊機(キ21)。

二次大戰傑作機[5]: Lockheed P-38J-5-LO Lightning
二次大戰傑作機[5]: Lockheed P-38J-5-LO Lightning

然而這架初代P-38H "Haleakala"在1944年4月5日由同中隊Amel Boldman, Jr.少尉操縱時因不明原因墜毀於昂班。Boldman少尉被俘後於同年7月11日死於仰光戰俘營。戰後1946年5月17日,一架運送包括Boldman少尉在內多名中緬印戰區美軍遺骨的美軍C-47運輸機,在由仰光飛往印度加爾各答的途中墜毀,至今數十載仍下落不明。

座機喪失後,Sealy中尉換乘序號42-67291的P-38J-5-LO、機名Haleakala II。4月17日擊落兩架一式戰,同時掃射摧毀地面三架日機。Sealy於1944年九月晉升上尉,同年十月底已累積空戰擊落4.5架(全為一式戰)以及地面摧毀六架的生涯戰績。

而這架機名Haleakala II的P-38J於1944年11月19日由同中隊Joseph E. Ficklin少尉操縱執行護航Consolidated B-24 Librator重轟炸機群任務時,在緬甸南部齋托(Kyaikto)起火墜毀陣亡。

Sealy在1946年一月由現役解職,但隨後回役美國陸軍,且繼續在美國空軍服役至1969年方以上校階退伍。2003年五月辭世。


1937年二月美國陸軍航空兵團提出極速580 km/h以上、六分鐘內爬升兩萬呎的高高度攔截機需求兩案:X-608案為雙發動機構型、X-609案為單發動機構型,分別由Lockheed P-38 Lightning及Bell P-39 Airacobra得標,且皆以Allison V-1710液冷式發動機搭配General Electric渦輪機械增壓器(turbo-supercharger)作為核心。此兩案以攔截機為名,藉以規避當時陸軍航空兵團高層對驅逐機武器酬載限重五百磅、單座就應單發動機的規定。
文章關鍵字
機身軸線與翼置槍砲射擊準度

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戰鬥機槍砲火力集中放置於機身軸線者,以及具翼置機槍者集火距離對射擊準度的相關問題。

槍砲火力集中放置在機鼻或機身較放置於機翼有更多好處。機身本體強度與剛性高,可搭載更大口徑的機砲,也較能抑制射擊振動而使彈著密集。此外亦可直接瞄準射擊,不若翼置機槍需接近至預設交叉集火距離才有較高的彈著密度。然而二次大戰是單活塞式動力發動機戰鬥機活躍的舞台,雙發動機重戰鬥機極少在性能上能攖其鋒。以單活塞式動力發動機戰鬥機的結構而言,除非發動機軸心可容納砲管,否則至多只能在機身前段放置兩挺與螺旋槳同步因而射速受限的機槍。即便發動機軸心能容納砲管,在熱帶戰區機砲射擊時的散熱亦屬嚴重問題。以英美慣常在戰鬥機搭載多挺機槍的設計,就只能將槍砲置放於機翼。

翼置機槍的集火距離是指調整機槍指向(gun harmonisation/convergence),使火線在某個設定的距離上交叉而具有最大的彈著密度。在集火距離外彈著點較為散佈,卻也形成霰彈的效果。機槍數量較多的機種會以左右機翼對稱位置的機槍為一對,設定二到三組不同的集火距離。集火距離在大戰初期的設定都在370公尺以上,甚至接近600公尺;但隨著實戰經驗的累積,通常都落在150-350公尺的範圍內。長集火距離轉而只用在對地掃射的戰鬥任務中。相對而言,機鼻或機身裝置的槍砲在有效射程內的各種距離彈著密度都相當,也無調整火力指向的必要。





Lockheed P-38 Lightning確實有近一千公尺長距離狙擊成功的數次紀錄,但搭載翼置機槍的Republic P-47 Thunderbolt也曾有過。原則上要命中超過500公尺外運動中的敵機,運氣佔絕大的成份。以P-38L搭載的一門20 mm Hispano-Suiza HS. 404機砲(彈頭重130克)與四門12.7 mm .50 Caliber M2 BMG機槍(彈頭重48克)來說,砲口初速都接近900 m/s。考量空氣阻力,這兩種彈頭都差不多要飛行1.8秒才能到達一千公尺;在此同時也因重力作用而落下近20公尺。假設前置量計算精確,且彈著密集散佈於1.2公尺範圍內,一千公尺外的敵機在1.8秒內只要有超過2.4 km/h的相對機動就能避開火網。這時翼置機槍因集火距離外的霰彈效果,可能瞎摸到的機率還高一點。


總而言之,盡可能接近敵機到最短距離才開火以提高命中率,才是二次大戰眾多戰鬥機飛行員奉為圭臬的準則。老練飛行員都有將翼置機槍集火距離調近到90-110公尺的趨勢;而王牌中的王牌,生涯擊墜352架敵機的德國空軍Erich Hartmann甚至將集火距離設在50公尺。長距離狙擊畢竟不是主流,多見於初上陣菜鳥飛行員遠在有效射程外就放槍;被擊落者也多半以為遠在對方有效射程外而有恃無恐未作迴避。但不論如何,P-38的火力及射擊準確性在各種距離下都是很優越的。

redshoulder wrote:
第五彈:Lockheed...(恕刪)


神人
Thomas B. McGuire, Jr.初期的P-38座機及相關戰績

powerpcb wrote: 

...(恕刪)

這架序號42-66817的P-38H-5-LO是美軍空戰王牌第二把交椅,美國陸軍航空隊第475戰鬥機大隊第431戰鬥機中隊Thomas B. McGuire, Jr.在1943年九月中旬至1944年三月間所使用的座機,暱稱Pudgy II,當時駐紮於新幾內亞的多波杜拉(Dobodura)。

McGuire中尉於1943年8月17日在新幾內亞莫士比港(Port Moresby)空域進行個人首次戰鬥任務,8月21日即累計擊墜五架日機,躋身空戰王牌之列。八月底累計擊墜七架後,於九月中旬換乘此架Pudgy二代。1943年10月17日他以中隊長Franklin A. Nichols上尉(生涯擊墜五架)的座機出擊,將擊墜紀錄推進至13架,但空戰中遭擊中而棄機跳傘受傷,在澳洲住院休養兩個月。1943年十二月底McGuire晉升上尉,並在12月26日擊落三架愛知D3A九九式艦上爆擊機,將紀錄推進至16架。自此到1944年5月16日因遭遇敵機的機會不多,紀錄未再增加。這五個月戰績空白的期間,McGuire上尉的座機在1944年三月換為P-38J-15-LO "Pudgy III",也在五月初受命擔任中隊長。

本模型繪有13架擊墜標誌,即指1943年10月17日到同年12月26日期間。但暱稱Pudgy應為黃字而非紅字;機首的工廠序號1328也應為不顯眼的淡白字。

Pudgy II在1943年底的實機照片標示了17架擊墜紀錄。這是因為12月26日的戰鬥中McGuire上尉宣稱擊墜四架九九艦爆,但其中一架最後判給另名P-47飛行員。




McGuire少校在1945年1月7日於空戰中陣亡,生涯戰績38架。詳見二次大戰傑作機[4]: 中島一式戰鬥機「隼」二型(キ43-II)後期前型
Antoine de Saint-Exupéry與小王子



因「小王子」(Le Petit Prince)一書而名垂不朽的法國作家Antoine de Saint-Exupéry在1900年出生於南法里昂(Lyon)的子爵家庭。第一次世界大戰時還在求學,1918年六月大戰末期想進海軍官校卻考不過。1921年四月起在陸軍服兩年義務兵役,藉修習私人飛行課程,於同年底順利轉換為空軍戰鬥機飛行員;1922年底與後來的著名作家Louise de Vilmorin訂婚。但1923年初即因飛行事故受重傷,也屈服於未婚妻殷商家族的壓力在服完兵役後即退伍;但仍無法挽回此婚約。

Saint-Exupéry熱愛冒險與飛行,但其飛行技術顯然頗差勁,飛行事故沒有少過;還能吹噓不靠儀器飛行才是真本領。1943年四月加入自由法國空軍時已是世界知名作家,但他與自由法國領袖Charles de Gaulle關係極差,也讓維琪法國(État français)有機會見縫插針。





1944年7月31日盟軍發動登陸南法的龍騎兵作戰(Operation Dragoon)兩週前,隸屬自由法國空軍第33之二偵察大隊「薩瓦」(Groupe de reconnaissance II/33 "Savoie")的Saint-Exupéry少校操縱序號42-68223的F-5B-1-LO照相偵察機(以Lockheed P-38J Lightning為基礎),由科西嘉島東北角博爾戈(Borgo)前往南法大城格勒諾布爾(Grenoble)進行偵察任務時失蹤。飛機殘骸卻落在偏離路徑甚遠的馬賽(Marseille)外海。

Antoine de Saint-Exupéry為1943年四月出版的Le Petit Prince所繪製的插畫並沒有飛機。出現於2015年電影「小王子」(The Little Prince)中的紅色雙翼機外形類似第一次世界大戰法國空軍極為成功的SPAD S.VII/S.XIII,但不完全相同。



Saint-Exupéry在1935年12月29日與機械師暨導航員André Prévot聯袂參與法國飛行俱樂部(Aéro-Club de France)舉辦的巴黎至西貢九十小時獎金競速賽,操縱的是Caudron C.630 Simoun單翼郵務機,註冊碼F-ANRY。該機在午夜時分可能因空間迷向操縱失當,墜毀於尼羅河三角洲以西的撒哈拉沙漠之中;兩人在四天後才為貝都因人所救。



Le Petit Prince書中,主角自述六年前自行駕機因發動機故障而墜毀於撒哈拉沙漠,沒有機械師,也沒有乘客;也就在此時遇見小王子。這段描述與作者實際經歷有所出入,但特意提及發動機故障與機械師,頗耐人尋味。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