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大戰傑作機[39]: Boulton Paul Defiant Mk. I

第卅九彈:Boulton Paul Defiant Mk. I,英國皇家空軍第151中隊,1940年底至翌年夏季於英國中南部彼得伯勒(Peterborough)近郊的威特靈(Wittering)皇家空軍基地。時值不列顛之役結束後,德國空軍對英國首都倫敦進行戰略轟炸期間。
二次大戰傑作機[39]: Boulton Paul Defiant Mk. I
二次大戰傑作機[39]: Boulton Paul Defiant Mk. I

本機序號N3328,於1940年12月12日配發第151中隊,機身識別碼DZ-Z。全機以黑色塗裝,作為夜間戰鬥機使用;機首鯊嘴為本機特有彩繪。第151中隊有數組組員曾操作此機,包括兩名空戰王牌飛行員James Hopewell士官(生涯戰績五架全由Defiant取得,1942年1月21日陣亡,最終階級准尉)及Henry Erskine “Joe” Bodien士官(生涯戰績五架的前三架由Defiant取得,最終階級少校)。

這架Defiant Mk. I在1941年8月22日移轉予訓練單位。1942年10月24日由第十航空射擊訓練學校(No. 10 Air Gunners School)澳大利亞籍John Leslie Goulter士官駕駛,在蘭開夏郡Barnoldswick近郊以儀器穿雲飛行時失速墜毀,飛行員喪生。
二次大戰傑作機[39]: Boulton Paul Defiant Mk. I
來源:Defiant N3328 - Gisburn 24th October 1942

世界強權對飛機、戰車等近代武器與相應戰術都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啟蒙;在戰後於摸索中持續發展。也因此兩次大戰之間,武器與戰術有許多創新的思惟。但實戰的戰術並非總是局限在預想設定的範疇內。這些非典型設計多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經實戰證明效力不彰,槍塔戰鬥機(turret fighter)就是一例。

1935年四月英國空軍署(Air Ministry)提出雙座槍塔日間暨夜間戰鬥機採購規格F.9/35。當時多發動機轟炸機的速度已超越單發動機戰鬥機,因此世界強權咸認轟炸機不須護航就能獨自執行轟炸任務。槍塔戰鬥機就是設計用以攔截無戰鬥機護航的敵轟炸機編隊:在敵轟炸機下方以迴旋槍塔作多方位射擊,免去固定式武裝制式戰鬥機必須以正面對準敵轟炸機的激烈操駕;同時迴旋槍塔亦能迎擊多方來襲的敵機。機槍手與飛行員各司其職,且攻擊過程中由機槍手主導,告知飛行員取得有利射擊位置。此思惟的實際產物就是英國皇家空軍的Boulton Paul Defiant (上四)與英國皇家海軍的Blackburn Roc (下一)。
二次大戰傑作機[39]: Boulton Paul Defiant Mk. I
二次大戰傑作機[39]: Boulton Paul Defiant Mk. I
二次大戰傑作機[39]: Boulton Paul Defiant Mk. I
二次大戰傑作機[39]: Boulton Paul Defiant Mk. I
二次大戰傑作機[39]: Boulton Paul Defiant Mk. I

以動力式槍塔安裝四挺.303口徑(7.7 mm) Browning機槍的Defiant在1939年十月首先配發英國皇家空軍第264中隊。
二次大戰傑作機[39]: Boulton Paul Defiant Mk. I
二次大戰傑作機[39]: Boulton Paul Defiant Mk. I
二次大戰傑作機[39]: Boulton Paul Defiant Mk. I

Defiant的槍塔出入口在後方,因此必須旋轉至機身側面才能開啟。槍塔內空間狹隘無法貯放降落傘;機槍手也無法背負降落傘,因而身著謔稱「犀牛裝」(rhino suit)的降落傘組。下方照片為第264中隊的飛行員Edward Rowland "Ted" Thorn士官與機槍手Frederick James Barker二等航空兵,兩人聯袂擊落13架德機,為Defiant系列的空戰王牌組員榜首。
二次大戰傑作機[39]: Boulton Paul Defiant Mk. I
二次大戰傑作機[39]: Boulton Paul Defiant Mk. I

飛行員座位後方與槍塔間的整流罩可降下以提升機槍手前方視野。
二次大戰傑作機[39]: Boulton Paul Defiant Mk. I

Defiant在1940年夏季法國戰役期間與德國空軍Messerschmitt Bf 109 E交戰之後迅速暴露致命弱點。初期德軍飛行員多將其誤認為外形相似的Hawker Hurricane而由後方咬尾,因而常遭擊落。但迅即發現Defiant槍塔射擊火線死角存在正前方與下方,且槍塔與額外乘員的重量及空氣阻力也影響其操控性,無法與單座單發戰鬥機纏鬥。德軍利用這些弱點迅速翻轉對戰劣勢,逼使Defiant編隊必須採用各機首尾相連逐步降低高度的水平防禦環陣(Lufbery loop)才足以形成交叉火網互相掩護,並可防範敵機由槍塔火線死角進行攻擊。此防禦環陣之名雖然取自第一次世界大戰美裔法籍空戰王牌Gervais Raoul Victor Lufbery少校(生涯戰績17架,1918年5月19日陣亡),但實際上他並未發明此空戰戰術。

然而此時英國皇家空軍高層仍執著於Defiant攔截無護航轟炸機的原始用途以及飛行員與機槍手各司其職的原則,堅持不安裝前置機槍;且在資源不足無制式戰鬥機護航的狀況下以Defiant攔截來襲敵戰鬥機群,使操作Defiant的中隊在不列顛之役損失慘重,在1940年八月底就已損失了當時已交機數量之半。

Defiant因執行日間戰鬥任務損失過鉅,所以在不列顛之役期間逐漸轉作夜間戰鬥機使用,並在1940年九月至翌年五月德國空軍對倫敦進行戰略轟炸期間獲得豐碩戰果。後繼的衍生型Defiant Mk. II即為專職夜間戰鬥機,除換裝發動機外,亦裝置Airborne Interception radar (AI) Mk. IV空用雷達。Defiant Mk. II外形與Mk. I相似。
二次大戰傑作機[39]: Boulton Paul Defiant Mk. I
二次大戰傑作機[39]: Boulton Paul Defiant Mk. I

英國皇家海軍的槍塔戰鬥機Blackburn Roc同樣具有四挺.303口徑Browning機槍,但因航速過慢僅交付Boulton Paul生產百餘架,主要用於海空搜救與拖靶等二線任務。
文章關鍵字
頭香!

太棒了!R大PO了!

這才是真材實料!

還是R大原汁原味的最好!

五分奉上!

註:R大前一陣子忙,我等不及就先PO了!歹勢!這樣感覺有點掠人之美啊! 小弟不才,以後還是等R大PO文就好了!小弟近期已開始重啟模型製作,買書買工具買模型,等於是幼幼班從頭學起!將來若有還可以看的成品,再貼上來跟大家分享!
槍塔戰鬥機也讓人聯想到2014年初播映的日本動畫「とある飛空士への恋歌」裡,兩款尊崇騎士精神的「戰空機」。兩者皆無固定式武裝,只以射手持槍射擊。

• El Halcón (鷹)教練機



• La Guardia (衛士)戰鬥機



雖然鷹式教練機具傾轉旋翼(tiltrotor)可作不規則機動或滯空,射手也有廣大射界,但速度慢、火力差、防護差,即使集結為防禦陣形也不敵高速制式戰鬥機:PMV: The Pilot’s Love Song

雖然是動畫天馬行空的架空設定,但也可一窺Boulton Paul Defiant及Blackburn Roc兩款槍塔戰鬥機的艱難處境。尤其後者航速過慢,在空戰纏鬥中更無存活機會。
redshoulder wrote:
槍塔戰鬥機也讓人聯...(恕刪)


我也算是動漫迷耶!只是變成LKK了!沒想到R大也看動漫!

這部中文翻譯為"獻給某飛行員的戀歌",我也有上網看,真的不錯!

只是我一直覺得這種後座單人持槍射擊的設定,不太切合實際!我個人的看法是,飛機在空中的相對速度及機動性,不太可能由人力手持的方式可以對應。

小弟我當兵時立射固定靶,若長距離就很艱難了!更何況這種遠距離、相對移動速度很大的靶!真是不可思議啊!

正如劇中在面對低單翼固定機槍敵機時,她就會脆弱的就像一戰初期飛機面對二戰後期戰機一樣,令人不忍卒睹!也為之掬一把同情淚!
redshoulder wrote:
第卅九彈:Boulton...(恕刪)


感謝分享,今年九月去倫敦皇家空軍博物館時
好像有看到實機
到時整理給網友們看看
hx135cb750 wrote:
今年九月去倫敦皇家空軍博物館時
好像有看到實機...(恕刪)

現存倫敦英國皇家空軍博物館的Boulton Paul Defiant Mk. I序號N1671,為全球碩果僅存的實機。





本機在1940年9月17日隨另三架Defiant Mk. I同時移交予英國皇家空軍第307波蘭夜間戰鬥機中隊。


第307中隊在1940年9月10日於林肯郡琳賽克爾頓皇家空軍基地(RAF Kirton in Lindsey)成軍,由波蘭籍志願飛行員組成,因此以波蘭在1939年十月遭德蘇侵略瓜分前的盧沃市(City of Lwów,現屬烏克蘭)為名,暱稱盧沃的鵰鴞(Lwowskich Puchaczy)。



第307中隊在1941年八月換裝Bristol Type 156 Beaufighter,後續亦為英國皇家空軍唯一操作具Airborne Interception radar (AI) Mk. VIII空用攔截雷達的外籍戰鬥機部隊;1942年底再換裝de Havilland DH.98 Mosquito。本機在第307中隊機種轉換後,於1941年十月底移交第153中隊,再於1942年移交第285中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