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大戰傑作機[46]: 愛知E13A1零式水上偵察機一一型

第四十六彈:愛知E13A1零式水上偵察機一一型。本機垂直尾翼編號241,為1944年三月後高雄型重巡洋艦二號艦愛宕的艦載機戰術編號,代表第二艦隊第四戰隊一號艦,也就是當時重巡愛宕的戰鬥序列。此時第二艦隊與第三艦隊皆由第一機動艦隊統轄,而第三艦隊以翔鶴、瑞鶴、瑞鳳(後替換為大鳳)、隼鷹、飛鷹、龍鳳等六艘航空母艦為主體。愛宕搭載兩架三菱F1M零式觀測機(編號241-01與241-02)及一架零式水偵(編號241-03)。
二次大戰傑作機[46]: 愛知E13A1零式水上偵察機一一型
二次大戰傑作機[46]: 愛知E13A1零式水上偵察機一一型

1944年10月23日菲律賓萊特灣(Leyte Gulf)海戰展開時,愛宕為第一機動艦隊所轄第二艦隊司令長官栗田健男中將旗艦,統帥第一遊擊部隊,即栗田艦隊。但戰役首日清晨,愛宕就遭美國海軍潛艇USS Darter (SS-227)以四枚魚雷擊沉。愛宕沉沒後,包括栗田中將在內的生還者由戰艦大和收容,並改以大和作為栗田艦隊旗艦。大和在1944年8月15日馬里亞納海戰之後編成的戰鬥序列為第二艦隊第一戰隊一號艦,為第一戰隊司令長官宇垣纏中將旗艦。因此萊特灣海戰時,大和的艦載機垂直尾翼戰術編號應為211。

日本帝國海軍自上世紀二〇年代後葉即已針對艦隊運作規劃兩類型水上偵察機:三座長航程水偵及雙座短航程水偵。前者用於艦隊長程戰略索敵偵察;後者則用於輔助搭載艦艇的戰鬥任務,包括主副砲彈著觀測、反潛、防空等。也因此雙座水偵皆具有一定程度的俯衝轟炸與空戰能力。至三〇年代中葉,兩類型水偵都秉持此原則平行發展,每一年半至兩年即由海軍本部提案開發新機型以持續改進飛行表現。至此時,三座與雙座水偵分別演進至川西E7K1九四式一號水上偵察機(上三)與中島E8N2九五式二號水上偵察機(下二)。
二次大戰傑作機[46]: 愛知E13A1零式水上偵察機一一型
二次大戰傑作機[46]: 愛知E13A1零式水上偵察機一一型
二次大戰傑作機[46]: 愛知E13A1零式水上偵察機一一型
二次大戰傑作機[46]: 愛知E13A1零式水上偵察機一一型
二次大戰傑作機[46]: 愛知E13A1零式水上偵察機一一型

然而因中國戰事逐漸擴大,尤其在1937年底蘇聯軍援中國新式機種並派遣航空志願隊介入參戰之後,日軍飛機與飛行員的損失補充漸趨捉襟見肘。在此情況下,原作為偵察用途的水偵亦用以掛彈攻擊地面目標,甚至作為戰鬥機使用,成果還不差。
二次大戰傑作機[46]: 愛知E13A1零式水上偵察機一一型

這也使海軍本部在此前1935年(昭和十年)擘劃集偵察、戰鬥、攻擊、俯衝轟炸、彈著觀測於一體的十試水上觀測機(制式採用後稱為F1M零式觀測機)概念獲得印證(上);同時亦促成專職水上戰鬥機的開發:川西N1K強風水上戰鬥機(中)及其過渡方案中島A6M2-N二式水上戰鬥機(下)。
二次大戰傑作機[46]: 愛知E13A1零式水上偵察機一一型
二次大戰傑作機[46]: 愛知E13A1零式水上偵察機一一型
二次大戰傑作機[46]: 愛知E13A1零式水上偵察機一一型

受當時中國戰局及十試水觀發展影響,海軍本部開始著重兩類型水上偵察機的附加戰鬥功能。1937年(昭和十二年)九月,海軍本部提出十二試二座水上偵察機開發案以取代九五式水偵,並要求六小時以上偵察航程與60度俯衝轟炸能力。稍後又提出十二試三座水上偵察機開發案以取代九四式水偵,並要求十小時以上偵察航程、操控性與250公斤炸彈掛載能力。

十二試二座水偵由中島E12N、愛知E12A、川西E12K試作機共同競標,但川西在設計階段即提前退出,且最終中島與愛知試作機亦未獲制式採用。十二試三座水偵則由川西E13K (上三)與愛知E13A (下二)共同競標,但愛知因同時開發E12A資源不足而錯過1938年九月的E13A試作機交期,直到翌年一月才完成。
二次大戰傑作機[46]: 愛知E13A1零式水上偵察機一一型
二次大戰傑作機[46]: 愛知E13A1零式水上偵察機一一型
二次大戰傑作機[46]: 愛知E13A1零式水上偵察機一一型
二次大戰傑作機[46]: 愛知E13A1零式水上偵察機一一型
二次大戰傑作機[46]: 愛知E13A1零式水上偵察機一一型

川西的E13K試作機除極速外,飛行表現都較愛知E13A試作機佳,但其兩架試作機可能因飛行時機身結構震顫問題而都在1939年六月間因飛行事故損失。於是海軍轉而評估愛知E13A試作機,並在1940年(皇紀二六〇〇年)十二月制式採用,稱為零式水上偵察機。

零式水偵在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時已配發部份水上基地以及航空母艦之外的大型作戰艦艇。在戰爭全期持續部署執行任務,且無重大改款。
二次大戰傑作機[46]: 愛知E13A1零式水上偵察機一一型
二次大戰傑作機[46]: 愛知E13A1零式水上偵察機一一型
二次大戰傑作機[46]: 愛知E13A1零式水上偵察機一一型
二次大戰傑作機[46]: 愛知E13A1零式水上偵察機一一型
二次大戰傑作機[46]: 愛知E13A1零式水上偵察機一一型
二次大戰傑作機[46]: 愛知E13A1零式水上偵察機一一型
二次大戰傑作機[46]: 愛知E13A1零式水上偵察機一一型
二次大戰傑作機[46]: 愛知E13A1零式水上偵察機一一型
二次大戰傑作機[46]: 愛知E13A1零式水上偵察機一一型
二次大戰傑作機[46]: 愛知E13A1零式水上偵察機一一型

以日本帝國海軍教範,輕巡洋艦因擔負艦隊長程戰略偵察任務而首先接收零式水偵。
二次大戰傑作機[46]: 愛知E13A1零式水上偵察機一一型

重巡洋艦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才配備零式水偵,編制每艦兩架零觀與一架零式水偵。具大型航空作業甲板強化航空索敵能力的利根型重巡洋艦利根、筑摩則編制三架零觀與兩架零式水偵。
二次大戰傑作機[46]: 愛知E13A1零式水上偵察機一一型

最上型重巡洋艦首艦最上在1943年間改裝為航空巡洋艦,預計搭載十一架愛知E16A瑞雲水上偵察機。其1944年間實戰操作則搭載四架零式水偵及三架零觀。
二次大戰傑作機[46]: 愛知E13A1零式水上偵察機一一型

四艘金剛型戰艦金剛、比叡、榛名、霧島在1942年晚夏配備零式水偵,編制每艦兩架零觀與一架零式水偵。其餘戰艦如兩艘扶桑型戰艦扶桑、山城等則直到1943年末才配備零式水偵,但通常都不滿編制數。大和型戰艦大和、武藏編制四架零觀與三架零式水偵,但實戰操作的各型水上機都不超過四架。戰艦長門與兩艘伊勢型戰艦伊勢、日向在1944年十月下旬菲律賓萊特灣海戰期間也未搭載任何水上機,其中長門編制三架水上機全為零觀,在戰役前全數轉予大和。

日本帝國海軍亦曾以數艘水上機母艦搭載各型水上機編組為航空部隊,彌補正規航空母艦數量不足所造成的戰力缺口。而二式水戰(防空、攻擊)、零觀(轟炸、船團護衛、輔助二式水戰)、零式水偵(長程偵察、反潛)就是1942年夏末瓜達康納爾戰役發起後,日軍水上機母艦搭載的主要機種。
二次大戰傑作機[46]: 愛知E13A1零式水上偵察機一一型
二次大戰傑作機[46]: 愛知E13A1零式水上偵察機一一型

1943年後隨戰局轉趨惡化、盟軍陸基及艦載航空戰力提升,速度慢的水上偵察機損失頗鉅,已難掌握盟軍動態。因此在太平洋戰爭後期,零式水偵多已轉用為船團護衛與反潛,以其逾三千公里的續航力進行長時間、涵蓋廣大區域的作戰任務。
二次大戰傑作機[46]: 愛知E13A1零式水上偵察機一一型
二次大戰傑作機[46]: 愛知E13A1零式水上偵察機一一型
二次大戰傑作機[46]: 愛知E13A1零式水上偵察機一一型

而雷達科技落後的日本帝國海軍則轉以高速艦上偵察機擔當索敵任務,包括空技廠D4Y1-C二式艦上偵察機一一型及中島C6N1彩雲艦上偵察機一一型。
二次大戰傑作機[46]: 愛知E13A1零式水上偵察機一一型
二次大戰傑作機[46]: 愛知E13A1零式水上偵察機一一型
中途島海戰的利根四號機

1942年6月5日中途島海戰期間,南雲機動部隊由航空母艦赤城、加賀及第八艦隊戰艦榛名、重巡洋艦利根、筑摩等艦艇發動艦上攻擊機與水上偵察機共七架進行聯合索敵。這七架索敵機以特定角度為間隔散開以涵蓋艦隊前方特定範圍,並以距海面300-600公尺的低高度飛行。其中重巡利根四號機(垂直尾翼戰術編號MI-4)為甘利洋司一飛曹所指揮的零式水偵,同機飛行員鴨池源八一飛兵、電信員內山博一飛兵。該機在指定的第四條索敵線飛行兩小時半之後率先發現美軍艦隊。



但利根四號機起飛時已因彈射器故障而較預定時間遲延半小時,甘利一飛曹以「敵ラシキモノ10隻見ユ。ミッドウェーヨリノ方位10度、距離240浬、針路150度、速力20節以上」(看似敵艦十艘)作為初次接觸回報,斷續接觸搜索約一小時後又以「敵ハソノ後方ニ空母ラシキモノ一隻ヲ伴ウ」(看似一艘敵航空母艦)回報。而該機所發現的應是由Raymond Ames Spruance海軍少將所率領的16特遣艦隊(Task Force 16)旗艦USS Enterprise (CV-6)航空母艦及巡洋艦、驅逐艦所組成的分遣隊。

因南雲機動部隊本部本就認定美軍航艦戰鬥群不在鄰近海域,這些模棱兩可的索敵回報,加上該機領航員內山一飛兵對出發航向的誤判,造成艦隊本部遲未對美軍航空母艦艦隊存在的索敵回報作出正確反應,錯失戰機。而在利根四號機北方飛行第五條索敵線的重巡筑摩一號機由都間信大尉指揮,航路本可直接飛越美軍艦隊上空,但因在雲上飛行而未察覺。在利根四號機之後與美軍艦隊接觸的利根三號機(九五式水偵)及筑摩五號機(零式水偵)皆作戰失蹤。

甘利一飛曹並未因中途島海戰率先發現美軍艦隊的戰功受賞,反而因所謂模糊的索敵回報,而在該役慘敗作收後成為日本海軍高層推諉卸責的代罪羔羊。他在1945年5月13日於沖繩戰役期間陣亡,同機的飛行員鴨池在1942年十一月中旬於瓜達康納爾海戰(第三次索羅門海戰)時陣亡、電信員內山則在1944年十月中旬台灣近海航空戰期間陣亡。
水上機射出機

艦艇搭載的水上機通常以彈射方式起飛,避免在戰時停俥吊掛水上機至海面時為敵所乘,也避免海象不佳無法由海面起飛的狀況或吊掛操作時效損失。水上機在任務執行完畢後通常前往指定水上機基地補給;返航降落艦艇附近海面後再以起重機回收。在戰況雲集時則直接返回艦艇回收整備。







四艘高雄型重巡洋艦在三〇年代服役初期皆裝備專為重巡洋艦所設計的吳式二號三型射出機,屬火藥擊發式彈射器。




但其三公噸的操作極限不足以彈射全備重量達3.6公噸的零式水偵,因此在1941年間零式水偵開始部署時皆已換裝四公噸等級的吳式二號五型射出機。


搭載零式水偵的艦艇都需具備吳式二號五型射出機,而1944年春季開始部署的愛知E16A瑞雲水上偵察機全備重量3.8公噸,已達此型射出機的極限。



輕型水上機停駐於艦艇的航空作業甲板。起飛前以起重機直接吊掛水上機繫置於彈射台車。




操作零式水偵及瑞雲等重型水上偵察機的艦艇則在航空作業甲板鋪設彈射台車軌道。水上機吊掛後繫置於彈射台車上停駐;起飛前隨台車沿飛行作業甲板軌道移至射出機軌道。


redshoulder wrote:
水上機射出機艦艇搭...(恕刪)


真的長知識了!

感謝R大!

我現在終於真正弄清楚日本二戰時的戰艦及重巡上的滑軌是怎麼回事了!
鹿島海軍航空隊岸基射出機今昔





照片中的愛知E13A1零式水上偵察機一一型垂直尾翼部隊代碼カシ,隸屬鹿島海軍航空隊。鹿島空在1938年12月15日以霞ヶ浦海軍航空隊安中水上隊成軍,部署於鹿島航空基地作為水上機操作訓練之用。




鹿島航空基地位於霞ヶ浦湖岸的茨城縣稲敷郡美浦村(昔安中村)。遺址仍為廢墟。


照片中設置於岸邊的吳式二號三型射出機專為重巡洋艦所設計,但其三公噸的操作極限不足以彈射全備重量達3.6公噸的零式水偵,因此在1941年間零式水偵開始部署時皆已換裝四公噸等級的吳式二號五型射出機。此鹿島空岸基射出機的遺址至今仍存在。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