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化塗裝 加上戰損護甲~~ 不多說看資料跟圖片
五號戰車 豹式(德語:Panzerkampfwagen V Panther)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德國所製造的中戰車。制式編號為Sd.Kfz.171。其後,由於「五號戰車(V號戰車)」這個名稱被廢除,所以在後來以「豹式戰車(Pz.Kpfw. Panther)」作為制式名稱。
雖然豹式的編號(V號戰車)為在VI號戰車(虎I)之前,但是在實際上其計劃及設計均在虎I之後。在德蘇戰爭開始及期間,由於受到德國戰車在(火砲穿甲力,裝甲防護力與越野)性能上無法對抗T-34而引起的衝擊[4],因此古德林將軍下令對T-34進行調查[4]。後來,派遣了一個名為「戰車委員會(Panzerkommission)」的調查團前往東部戰線,並對T-34進行評估,而該委員會發現T-34有以下優點:
採用了斜面(Glacis plate)的概念並設有傾斜裝甲[5]
使用較寬的履帶(接地面積大),提高了在鬆軟泥地上行駛時的機動性
裝備了76.2公釐砲,與同世代的戰車(37~50公釐)比較下,其口徑及威力均佔優[5]
以上3個重要特徵即為對T-34評估後作出的結論。因此豹式的出現,可說無疑是為了對抗T-34而製造。











1947年,部署在Mourmelon le Grand的法國第503戰鬥戰車團下轄裝備了五十輛豹式戰車的裝甲營,以及裝備美制謝爾曼戰車的裝甲營。法國第501裝甲團也使用豹,一直用到1949年。法國國防部技術局戰車處的一份名為《豹,1947》的報告,[28]給出了法軍對使用豹戰車的觀察結論和建議:
炮塔轉動機構強度不足;當豹處於超過20°的斜坡時,即無法轉動炮塔,也無法保持炮塔的固定。
事實上在越野時無法射擊。
二戰時的戰鬥經驗,謝爾曼戰車在面對豹時經常能夠首先開火。原因很大程度上是豹戰車炮塔服伺機構的限制。
戰車炮升降比較簡易;用於輔助操作重量巨大的戰車炮的壓縮氮氣伺服機構失去壓力時,操作戰車炮就會非常困難。
使用7具潛望鏡的車長指揮塔,具有非常好的360°周視野。車長的炮隊鏡具有很大的放大倍數。
炮長僅有一部能夠清晰觀察到3000米距離的炮瞄鏡,沒有大視野的觀察潛望鏡。這導致車長指示目標後,炮長需要大約20-40秒才能射擊。
使用PzGr 40鎢芯次口徑穿甲彈與PzGr 39全口徑穿甲彈。以及高爆榴彈。沒有裝備空心裝藥反戰車高爆彈。
懸掛機構穩定性好,可以安全地向側面射擊。
履帶和行走機構壽命達到2000-3000km。
發動機平均壽命是1000km。
主減速器平均壽命150km,是最薄弱的性能環節。
能夠原地轉向。
油路容易洩露汽油,排氣口與散熱器容易失火。
主炮精度高,射程遠。
到1950年年底,悉數豹式戰車皆被法國自行研發的ARL 44重戰車所取代。此外法國仿製豹式的火炮生產的75公釐炮被以色列裝在謝爾曼上並沿用下去。1946年羅馬尼亞接收了13輛豹式,命名為T-5戰車,它們在1948年五一節閱兵上出現並且到1950年都沒有更重的戰車來代替。保加利亞接收了15輛,但基本都是埋在與土耳其接壤的邊界當碉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