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家裡,爺爺、兒子、兒媳和孫子四口人生活在一起,爺爺年紀大了,吃飯的時候經常把飯菜掉在桌子上。兒子兒媳非常生氣,就不讓爺爺坐在桌子上吃飯了,只讓他在火爐旁邊吃。
有一回,爺爺吃飯時不小心把碗打碎了,兒媳對著爺爺一頓破口大罵,罵完還不解氣,說以後要改用大木盆給老人盛飯了。
兒子兒媳的做法被孫子全部看在了眼裡。
一天,孫子坐在地上擺弄著一堆小木片,爸爸跑上去問他在幹什麼?
孫子回答說:“爸,我在做木盆呢,等您和我媽老了的時候,我好用這只木盆給你們盛飯。”
聽了兒子的話,夫妻倆羞愧不已,他們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馬上把老人重新請回了飯桌,並悉心照顧老人的生活。
父母的做法裡,藏著孩子的未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從父母的身上開始認識世界、學習對待別人的態度和做法。
正如托爾斯泰所說:“全部教育,或者說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歸結到榜樣上,歸結到父母自己的端正和完善上。”
在孩子面前,只有父母嚴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則,改掉自己的壞習慣,才能給孩子樹立正面的榜樣力量。
父母的暴躁孩子也看得到
去年給一年級的學生上課,一個叫吳陽的孩子引起了我的注意。
他個子高高的,坐在教室的最後一排。別人都開始做練習題了,他卻拿著橡皮玩得不亦樂乎,一整塊橡皮被他揪成一小塊一小塊的,整整齊齊地擺在文具盒裡。
我走過去,想要看看他的文具盒,還沒等我伸手去拿,他一把就把我的手打飛了,然後伸起腳來就踢我的腿,邊踢邊哇哇地哭上了。
我特別驚訝,一年級剛入學的小朋友跟老師根本不熟悉,怎麼會表現出這樣的憤怒呢?
後來才知道了吳陽的家庭情況。吳陽的爸爸平常跟吳陽幾乎不交流,但只要吳陽有什麼地方讓爸爸不滿意,爸爸沖上去就是一頓暴打,孩子嚇得戰戰兢兢,在家裡不敢反抗,可是來到學校卻總是對別的孩子拳腳相向。
父母對孩子持續的暴力傷害,就像化學毒素一樣,會蔓延至孩子的血液,這種痛苦會隨著孩子的長大而不斷加深。
美國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說過:“一個人的性格特點、人生三觀、精神品格、思維方式、生活習慣,都深受其原生家庭的影響,很多甚至是決定性的影響。在孩子成年後的種種思想和行為裡,都可以照見自己和父母一樣的面容。”
父母性格暴躁,在孩子面前隨意發脾氣,這對孩子的性格形成是極其有害的,孩子壓抑在心中的憤怒找不到出口,就會在合適的機會尋找到一個突破口,那就是長大後模仿父親,用同樣的方式去傷害身邊的人。
所以說,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父母就得先做什麼樣的人。
別低估了暗示的力量
曾經在網上看到過這樣一個故事,讓人惋惜。
一個小男孩長得乖巧可愛,父母離婚他跟著媽媽生活。由於對爸爸的仇恨讓媽媽的情緒波動非常大,經常喜怒無常。發怒的媽媽動不動就砸壞家裡的東西,有時候連飯也不讓孩子吃。
可憐的小男孩只能長期生活在這樣的媽媽身邊,他學會了察言觀色,他發現媽媽也會笑,就是當他和媽媽去菜市場,在媽媽的授意下,他偷偷順回一把菠菜、一個蘿蔔的時候。
為了博得媽媽的笑容,小男孩就經常這麼做。
鄰居們知道了這件事,就勸孩子說:“你這樣拿別人的東西,你就是小偷啊!”
孩子的回答讓人吃驚:“可我媽媽高興啊。”
19歲那年,他因為偷東西終於成了一名盜竊犯。
媽媽離婚,只是與孩子爸爸的感情問題,但孩子是無辜的。
這位媽媽因為婚姻的失敗找不到宣洩的出口,就任由自己的情緒胡亂地發洩,完全忘記了身邊孩子的存在。
在孩子眼裡,只有偷了東西媽媽才會愛自己,至於這樣做是對還是錯,根本不重要了。等到他長大了,明白了不能這麼做的時候,已經晚了。
孩子就像一張白紙,他通過父母瞭解這個神奇的世界,父母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哪怕是非常細微的變化,都能被孩子盡收眼底,在潛意識裡去模仿,並形成自己對待世界的態度。
想讓孩子在紙上畫出什麼樣的圖畫,就看你想要讓孩子看到怎樣的一個世界。
最後,把著名詩人多蘿西·勞·諾爾蒂曾寫的詩《孩子是父母的鏡子》,送給大家,共勉!
如果孩子生活在分享中,他們將學會慷慨;
如果孩子生活在誠實中,他們將學會正直;
如果孩子被公平對待,他們將學會正義;
如果孩子被關心和體諒,他們將學會尊重;
孩子的未來,藏在父母的一言一行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