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時代的漳州話、泉州話、廈門話到日本時代,變成台語。
日本時代的台語戰後為何沒有被淘汰?
主要的原因是台語在日本時代吸收了很多新詞彙,
這些新詞彙足以適用戰後的工業時代。
這些新詞彙例如:
iân-jín (引擎)
ha̋n-tóo-luh(方向盤)
loo-lái-bà(螺絲起子)
sio-to(短路)
a-lú-mi(鋁)
iân-phiánn (鐵皮)
la-jí-ooh (收音機)
...等等。
以下兩個則是戰後台灣自創:
kiû-á (球仔,真空管)
tsio̍h-á(石仔,電晶體)
(「石仔聲」就是指電晶體音響發出的聲音。對比「球仔聲」,「石仔聲」一般被認為比較硬。)
但是到了資訊時代,台語就顯的「捉襟見肘」了。
一方面是國民黨打壓過度造成,一方面是台灣人自己沒有輸血新詞彙到台語的血液中。
救命藥方:
台灣人要開研討會鼓勵討論適用於新時代的新詞彙,
再透過電台、電視台推廣出去。
個人覺得,戰後的「球仔」、「石仔」就很棒。算是傑作。
skistosais wrote:
日本時代的台語戰後為何沒有被淘汰?
可能是日本人統治的時間還不夠久,台語尚無法被消滅或弱化而不是淘汰。
若再經過個幾十年、甚至是百年,早先原本會說台語的人都 S 光了,新生代所受的教育都是日語,當下日語是官方語言、是強勢語言,自然而然就會愈來愈少人會講了,猶如今日華語之於原住民便是最好的例子。
這些新詞彙例如:
iân-jín (引擎)
ha̋n-tóo-luh(方向盤)
loo-lái-bà(螺絲起子)
sio-to(短路)
a-lú-mi(鋁)
iân-phiánn (鐵皮)
la-jí-ooh (收音機)
...等等。
那些本來就是日語中的外來語,當時台人的台語也只是沿用而已。
但是到了資訊時代,台語就顯的「捉襟見肘」了。
一方面是國民黨打壓過度造成,一方面是台灣人自己沒有輸血新詞彙到台語的血液中。
除了專業人員或是做那行的,才有需要知道那些字怎麼講,一般人哪會知道真空管、電晶體怎麼講?
像我老爸是做油漆的,曾聽他講 " 腳路 "、" 壁屎 ",有一般人知道 " 腳路 " 、" 壁屎 " 是什麼嗎?不會吧?
常用、通用的字彙,一般人溝通聽得懂就好,如:
茫-loh (網路)
dien-nauo (電腦)
ge-shun-ki (計算機)
chu-ki-a (手機)
......
這些都還不是從華語直譯過去的...哪會沒新詞彙?

君子之蕉蛋如水 wrote:
台語真正的傑作是~"三腳仔",
因為這個詞語可以顯示出正港台灣人對於入侵外族的不屑,以及對於那些走狗的鄙視。
加舞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