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kh0610 wrote:內湖路頂多給你20米寬好了...(恕刪) 如果路寬有限制的話底下的隧道工程不一定要平行開挖可以垂直上下開挖.這樣的土木技術工法,在台灣是可行的一個站體,可以設置上下個兩月台,方便列車調度.中運量的始末看來有人背離民意.堅持要中運量興建引伸閱讀http://tw.myblog.yahoo.com/jw!b1fsjceRCA2lsVxhLctG/article?mid=363
ckh0610 wrote:我看內湖捷運批評聲不...(恕刪) +1 我也是持同樣看法,今天也去試乘了,看到新聞一堆奇怪的議員在那裡嫌東嫌西炒版面,不要隨他們起舞.自己體驗過後...車廂小是不得已,內湖很多路段...尤其是東湖很狹小,這樣管線都移很久才能架高架了,到現在一堆鄰近居民嫌太靠近住宅、太吵...這樣是要如何挖地下化中運量? 真的挖下去我看至少10年整條馬路都不能使用,交通一定更癱瘓...而且距離住宅過近或是過吵的問題一定更嚴重...車廂小可以用加密班次的方式解決,我覺得安全性比較重要,只要保證不要像木柵線通車初期三天兩頭困人或是火燒車就好.目前平均每2分多鐘一班車已經算不錯了.整體下來比舊的木柵線還要穩一點(軌道用久了會不會變顛頗到時候再說...)比我想像的要好很多, 尤其是我剛從澳洲回來,在當地等個公車要花台北3倍的車資要等3倍的時間,台北的公車與捷運已經不錯了.我覺得硬要挑毛病只能說:1.噪音大,車廂內廣播常聽不清楚,以後人多時吵雜會讓很多人錯過報站名與其它重要訊息,像今天就常聽到"歡迎試乘內湖捷運,本日試乘活動到X點為止,請把握時間出站..."我是聽了第三次才勉強湊出這句,身旁一些聽力不好的老人都說聽不到在講什麼.2.車站太悶熱,木柵線至少有裝電扇,內湖線這幾個站車廂內溫度適中,但是每次靠站一開門就是轟一陣熱氣進來.
試乘感想請按此(順便湊人氣XD)我是覺得龐巴迪的新車,雖然內部空間小了點,但是行駛比較穩定,人多時會希望有馬特拉的空間,人少時會比較希望有龐巴迪的舒適性如果用馬特拉的車廂加上龐巴迪的機電和轉向架那就更棒了XD
喬峰 wrote:如果路寬有限制的話底...(恕刪) +1即使還是使用高架結構,改做雙層軌道我想也不是什麼難事。這樣就可以一方面兼顧環境的路寬、一方面也能有效增加軌道的寬度吧?我想很多事情是想不想得到的問題,不是真的做不做得到的問題。
anthonykang wrote:對了,還有很多試乘民眾說坐起來類似雲霄飛車...(恕刪) 試乘就像雲霄飛車?別鬧了!真的像雲霄飛車的兩個路段都還沒開放,現在走平路就在嫌,等到通車那些人會不會坐到心臟病發呀?中山國中離站後就是一個大急轉彎再下潛到松山機場底下,不過轉彎有減速喇。過大直之後出土段,也是要從地底下一路爬升到高架的劍南路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