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0 wrote:
如果 好大一支槍 謙...(恕刪)


太空戰士當仁不讓

阿 對了 聽說左岸實際是翻成壯志凌雲(雖然我覺得這翻譯也真的有點....時代的眼淚?)
wiki
靈魂守衛 wrote:



太空戰士當仁不...(恕刪)

这些所谓的“译名”是出自天涯很久以前的一个恶搞贴,模仿的风格灵感来自西方把水浒传翻译成xxx个男人和xxx个女人的故事的梗。中译版片名实际上是怎样的,只要去几个规模比较大的中国电影评论网站如猫眼、豆瓣之类就知道。然而,这个破梗N年的梗,在17年的现在,在字幕组横行天下这么久之后,还有人po出来,“以为在笑别人,其实不过为别人提供笑料而已”。
再说回真正翻译的问题,中译的官方原则是信达雅,信字是首位,决定了翻译风格都是偏保守。
有些太过于卖弄在地化的会被认为过于轻浮。非官方的字幕组有时候加入网络流行语,但过度了的话效果并不好。我小时候看台湾版乱马二分之一,一直以为不是日本漫画。有时候保持一份异国感也很重要。毕竟像“费雯丽”这种神级翻译不是很常见。

Corvinus wrote:
片名翻譯倒不介意
但拜託不要把洋片硬改中文配音~...(恕刪)


這個真的很好笑,前幾年還在玩P2P的時候抓片
常抓到這種的,中文配音
而且還完全土砲,聽來聽去大概就3.4個人在配,一片裡面起碼10幾20個演員,都一樣聲音(以為贏的了霹靂布袋戲黃文擇嘛)
更好孝還有不照稿子念的,講的跟字幕不一樣,就當沒事順過去....

還有還有
為什麼大陸字幕連狀聲詞背景音都要配字幕??
轟轟轟....(汽車發動聲)
叮咚....(門鈴聲)
唉....(感嘆聲)

WTF....

Joey.M wrote:
再说回真正翻译的问题,中译的官方原则是信达雅,信字是首位,决定了翻译风格都是偏保守。
有些太过于卖弄在地化的会被认为过于轻浮。非官方的字幕组有时候加入网络流行语,但过度了的话效果并不好。我小时候看台湾版乱马二分之一,一直以为不是日本漫画。有时候保持一份异国感也很重要。毕竟像“费雯丽”这种神级翻译不是很常见。..(恕刪)


我不懂翻譯,而且我知道很難,因為在越來越國際化的社會,我們無論是否懂其他語言,都會受到翻譯的影響。

先舉一個提過很多次的範例。第一次接觸到英文版的"孫子兵法",許多老外用期盼的眼光,希望我能介紹一些背景。不要說我學問就不好,絞盡腦汁也想不出,The Art of War,是啥玩意,只好恨抱歉地說,我不知。後來去查,Sun Tzu是誰,才知道孫子。更不要說,文言文是無法直接翻成英文(直譯),都是意譯,必須邊讀邊對造,才能知道何者是說什麼。

這就是翻譯的困難之一。

相反的,電腦有一個機台,英文是Server,台灣翻譯"伺服器",對岸翻譯"服務器"。若是從意涵來說,我猜,伺服器應該很貼切。但第一次接觸"伺服器"這名詞,無法揣摩出是哪個英文,後來試問人才知道。相反的,第一次看到"服務器",我就成功地猜到是哪個英文。

舉這些例子,不是要爭辯何種較好或較壞,只是指出,翻譯是一件很難的事,除了技術/知識之外,必須像所有的溝通,要去假設或設定,目標讀者,而以目標讀者條件,進行翻譯。

但在越來越國際化的社會,東西方交流密切,多國語言也越來越普遍,目標讀者也越來越難設定。

再舉一個常發生的範例,街名翻譯。到底是用意義翻譯(意譯)還是發音(音譯)比較洽當?

隨便舉例,革命路。若是用意譯,Revolution Road,懂英文的外國人可能知道,這條路可能有歷史淵源,所以稱這名。但若一個外國人問路,隨便一個當地人,他是不會知道Revolution Road是哪。相反的,若是用音譯,Ge-Ming (隨便亂編的)問路,只要發音沒離太遠,當地人可以猜出來,是要去哪。相反的,這外國人要問,才會知道這條路的意義。

以上的範例也是常發生。所以當目標觀眾變換,翻譯的成效就不一定能保持。

這就說明翻譯的難處、專業以及很難十全十美。

以片名、書的標題等,個人是偏愛,最好是"直譯"而不是"意譯",但這是因為,個人是習慣性去找原著或原創了解。很多時候遇到用意譯,加上原文標題沒附上,是完全不知道在說什麼,更多時侯,要先搜尋這翻譯是哪來的,然後再去了解原作是什麼。

意譯,是在了解內容之後,才會覺得很貼切,但在了解內容之前,尤其加了很多意境修飾詞,完全無法判斷。

現在比較多專業的翻譯,納入將一些專有名詞的原文加註,例如,談華人社會的"關係",會先附音譯(若沒寫中文),Guanxi,再解釋說明等等。翻國外的名詞也會加註原文,例如,伺服器(Server),如此在與不同人溝通,原文國家與翻譯國家,才會知道什麼與什麼。

以上是個人的心得!

沒有最好,只有比較恰當,當然不包含亂譯及改編。

PS: 费雯丽,真是一個很美的翻譯,與原來的Vivian/Vivien意涵很近,比現在通俗的,薇薇安,好太多,個人淺見。




Youshouldreborn wrote:
PS: 费雯丽,真是一個很美的翻譯,與原來的Vivian/Vivien意涵很近,比現在通俗的,薇薇安,好太多,個人淺見。


早期台灣跟香港都喜歡把英文名翻成聽起來像中文名的三個字,現在好像都是直譯比較多

亂世佳人裡面的名字其實都翻得很經典,費雯麗的Vivien Leigh,郝思嘉的Scarlett O'Hara,跟白瑞德的Rhett Butler,那個年代的翻譯人員都可以翻出很詩情畫意的名字
mark0826 wrote:
為什麼大陸字幕連狀聲詞背景音都要配字幕??
轟轟轟....(汽車發動聲)
叮咚....(門鈴聲)
唉....(感嘆聲)


這個我大概知道
因為翻譯的人多半是依照英文原字幕去翻
(我是指網上流傳的交流版,而非官方版字幕)
而英文原版字幕可能是為了聽障的人設計
故這些狀聲詞都會上去
交流版的譯著就只是單純照著英文字幕去翻,而不是聽譯
官方版的才有可能花時間看電影,花功夫去翻譯.
尤此可知你應該看的都不是正版影片
Joey.M wrote:
这些所谓的“译名”是出自天涯很久以前的一个恶搞贴,模仿的风格灵感来自西方把水浒传翻译成xxx个男人和xxx个女人的故事的梗。中译版片名实际上是怎样的,只要去几个规模比较大的中国电影评论网站如猫眼、豆瓣之类就知道。然而,这个破梗N年的梗,在17年的现在,在字幕组横行天下这么久之后,还有人po出来,“以为在笑别人,其实不过为别人提供笑料而已”。
再说回真正翻译的问题,中译的官方原则是信达雅,信字是首位,决定了翻译风格都是偏保守。
有些太过于卖弄在地化的会被认为过于轻浮。非官方的字幕组有时候加入网络流行语,但过度了的话效果并不好。我小时候看台湾版乱马二分之一,一直以为不是日本漫画。有时候保持一份异国感也很重要。毕竟像“费雯丽”这种神级翻译不是很常见。

其實我比較記得那個《莎拉公主》營造出來的氛圍

就像真的進入了歐洲一樣
行至水窮處,與人云亦云。〔薪水是零元,還活得下去〕。
Joey.M wrote:
我小时候看台湾版乱马二分之一,一直以为不是日本漫画。...(恕刪)

因為有一隻貓熊,還有不少人穿中式服裝


Youshouldreborn wrote:
但歐美國家對外語片也會做當地語言配音,以前知道的原因是為"文盲",文盲是看不懂字幕的。

應該是老美不習慣看字幕......

Loompster wrote:
盡量看原文,少看翻譯版,不然到時一頭霧水。

真有這等能耐,又何必看翻譯字幕???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3)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