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如是:
一時,佛在毘舍離獼猴池側,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是時,世尊到時,著衣持鉢,及將阿難入毘舍離乞食。爾時,毘舍離城內有大長者名毘羅先,饒財多寶,不可稱計;然復慳貪無惠施之心,唯食宿福,更不造新。爾時,彼長者將諸婇女在後宮作倡伎樂,自相娛樂。 爾時,世尊往詣彼巷,知而問阿難曰:「今聞作倡伎樂為是何家?」
阿難白佛:「是毘羅先長者家。」
佛告阿難:「此長者却後七日命終,當生涕哭地獄中。所以然者,此是常法。若斷善根之人,命終之時,皆生涕哭地獄中。今此長者宿福已盡,更不造新。」
阿難白佛言:「頗有因緣使此長者七日不命終乎?」
佛告阿難:「無此因緣得不命終乎!昔所種行,今日已盡,此不可免。」
阿難白佛:「頗有方宜令此長者不生涕哭地獄乎?」 佛告阿難:「有此方宜可使長者不入地獄耳。」
阿難白佛言:「何等因緣使長者不入地獄?」
佛告阿難:「設此長者剃除鬚髮,著三法衣,出家學道者,便得免此罪也。」
阿難白佛言:「今我能使此長者出家學道。」
爾時,阿難辭世尊已,往至彼長者家,在門外立。是時,長者遙見阿難來,即出奉迎,便請使坐。時,阿難語長者曰:「今我是一切智人邊聞,然如來今記:『汝身却後七日當身壞命終,生涕哭地獄中。』」 長者聞已,即懷恐懼,衣毛皆竪,白阿難曰:「頗有此因緣使七日之中不命終乎?」
阿難告曰:「無此因緣令七日中得免命終。」
長者復白言:「頗有因緣我今命終,不生涕哭地獄中乎?」
阿難告曰:「世尊亦有此教:『若當長者剃除鬚髮,著三法衣,出家學道者,便不入地獄中。』汝今可宜出家學道,得到彼岸。」
長者白言:「阿難並在前去,我正爾當往。」
是時,阿難便捨而去。長者便作是念:「言七日者猶常為遠,吾今宜可五欲自娛樂,然後當出家學道。」
是時,阿難明日復至長者家,語長者曰:「一日已過,餘有六日在,可時出家。」
長者白言:「阿難並在前,正爾當尋從。」然彼長者猶故不去。
是時,阿難二日、三日,乃至六日至長者家,語長者曰:「可時出家,後悔無及。設不出家者,今日命終,當生涕哭地獄中。」
長者白阿難曰:「尊者並在前,正爾當隨後。」
阿難告曰:「長者!今日以何神足至彼間?方言先遣吾耶?但今欲共一時俱往。」
是時,阿難將此長者往至世尊所,到已,頭面禮足,白佛言:「今此長者欲得出家學道,唯願如來當與剃除鬚髮,使得學道。」
佛告阿難:「汝今躬可度此長者。」
是時,阿難受佛教勅,即時與長者剃除鬚髮,教令著三法衣,使學正法。是時,阿難教彼比丘曰:「汝當念修行,念佛、念法、念比丘僧、念戒、念施、念天、念休息、念安般、念身、念死,當修行如是之法。是謂,比丘!行此十念者,便獲大果報,得甘露法味。」
是時,毘羅先修行如是法已,即其日命終,生四天王中。
是時,阿難即闍維彼身,還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爾時,阿難白世尊言:「向者,比丘毘羅先者今已命終,為生何處?」
世尊告曰:「今此比丘命終生四天王。」
阿難白佛言:「於彼命終當生何處?」
世尊告曰:「於彼命終當生三十三天,展轉生豔天、兜術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從彼命終復還來生,乃至四天王中。是謂,阿難!毘羅先比丘七變周旋天人之中,最後得人身,出家學道,當盡苦際。所以然者,斯於如來有信心故。
「阿難當知,此閻浮提地南北二萬一千由旬,東西七千由旬,設有人供養閻浮里地人,其福為多不?」
阿難白佛言:「甚多,甚多。世尊!」
佛告阿難:「若有眾生如牛頃,信心不絕修行者;其福不可量,無有能量者。如是,阿難!當求方便,修行十念。如是,阿難!當作是學。」
爾時,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https://dharmazen.org/X1Chinese/D24Bible/EI-004.htm
阿含經一再闡述求生上三道及證果涅槃。
上中下根器教法,
這才是世尊原意。
惡意抹黑誣陷不會讓你證果涅槃。
不要像央覺摩羅一樣,以為誣陷抹黑一個網友,
讓他不再學佛,你就能證果涅槃
2月2日是藥師佛殊勝功德日
請佈施 念佛 懺悔 隨喜 回向
功德無量
南無阿彌陀佛
大意:本經敘述佛陀知道曇摩留支比丘曾觀想其前身為一大魚,便至該海去回想其事,大眾不知其事而狐疑,佛乃為諸比丘斷疑,而講述於過去定光如來時的本生譚。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於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時候,世尊被無央數之眾(算不盡的大眾)圍繞,而為他們說法。這時,曇摩留支(法樂,好游遠處,教授人民第一)曾在於靜室中,獨自思惟,而入於禪定三昧(正定)。他觀想而知見自己的前身生在於大海中為一大魚,身長有七百由旬。觀想而知其事後,就從靜室起來,有如力士之屈伸其手臂之頃,便到達於大海中,曾經死在那裡的死屍上面經行。
曇摩留支心想,流轉於此生死當中不可計算得出的回次,各人都想求得安樂,然而屢次都受苦惱。假如又再見到自身將完了,其意又欲造新的舍宅,然而一切的支節都敗壞了,形體乃不得其全哩!假如心已離開諸業行的話,愛著便會永遠沒有餘遺的。那個時候,更不會再受此形體,會長樂於涅槃當中〔寂滅解脫的安樂裡〕。
那時,尊者雲摩留支說此偈之後,就從那個地方隱沒,就來至於舍衛城外的祇洹精舍,而趨往於世尊之處。這時,世尊看見曇摩留支之來到,就作如是而告訴他說:「善哉!曇摩留支!這麼久才來到這裡。」曇摩留支自世尊說:「如是!世尊!我乃這麼久才到這裡的。」
那個時候,諸上座(長老),以及諸比丘們,都各生如是之念:這位曇摩留支乃恒在於世尊的左右(身邊),然而今天世尊卻對他說:『善哉!曇摩留支!你這麼久才來到這裡。』這是甚麼緣故呢?
那時,世尊知道諸比丘們的內心所念,就欲斷除他們的狐疑之故,便告訴諸比丘們說:「並不是曇摩留支這麼久才來到這裡之故,我才會說如是之義的。所以然者(真正的事由就是如是的):在往昔的過去無數劫前之時,有一位名叫定光的如來(燃燈佛,過去久遠劫前出現於此世間,為釋迦佛授記的佛陀。在那個時候,有一位梵志名叫耶若達,住在於雪山之側。對於看諸秘讖,和天文、地理,都沒有不貫博的,那些書疏文字,也都均能了知,諷誦『一句五百言大人之相』,也都能夠了知。梵志平時都奉事諸火神、日月、星宿,也教化五百名的弟子,宿夜(日夜)都不厭倦。
這位耶若達梵志的弟子當中,有一位名叫雲雷,其顏貌乃非常的端正,為世間所稀有的,其發(眼)乃為紺青色的。這位雲雷梵志乃很聰明而博見,沒有甚麼事不通的(事事皆能),恒為其師父耶若達所見識,所愛敬的,須臾之間也不離開其身邊。這時,婆羅門所行的咒術,都書皆備舉(統統具備而能作)。
那個時候,雲雷梵志曾作如是之念:我現在對於所應學的,都統統學成具足那麼,我現在就應當往詣國界(國內的一切處),去求所須要的,以便拿來供養師父才是。也將此想法報告了師父若達梵志。
這時,耶若達梵志就告訴雲雷說:『你這位梵志!『現在有這一書,其名叫做五百言誦,你得受持此書。』雲雷白師而說:『願師傳授,弟子欲得諷誦該書!』」
耶若達便將此五百言誦傳授給其弟子。未經過幾天的時間,其弟子都將其書統統學習的流利。
這時,耶若達婆羅門告訴其五百名弟子說:『這位雲雷梵志,對於所有的技術都完備,沒有一事不通的。因此,而立其名,名叫超術。這位超術梵志乃極為高才,對於天文、地理,沒有不觀博的,書疏文字也悉能了知。』那時,超術梵志又經數日之後,又白其師而說:『梵志所應學的技術之法,現在統統知道完畢。在欲詣國內到處去求索財物,以便用來供養師父,唯願聽許弟子的要求!』那時,耶若達梵志就對他說:『你知是時。』(可以下山之時了)。超術梵志就趨前去行禮師之足之禮,然後便退下而去。
那個時候,離開鉢摩大國的都城不遠之處,有好多的梵志,普集在於一處,都欲共同舉行大祠(祭天的大典,也藉此以佈施於一切),也欲藉此機會,相互講論。這時,有八萬四千的梵志共集在那裡。如為第一上座的,就一再的諷誦外道的書疏,沒有不熟練知曉的人。對於天文、地理、星宿變慳等事,也都能一一了知。各人如將欲散時,便會用五百兩黃金,以及金杖一枚,金澡罐一枚,大牛一千頭,用來奉獻上師,呈與第一上座。
那時,超術梵志曾經聽到此消息,超術梵志便到了大眾所集的地方。
當時,眾多的梵志遙見超術梵志之來到。超術梵志對諸婆羅門說:你們豈不聽過麼?在雪山之北,有一位為眾師的大梵志,名叫耶若達,時於天文、地理,沒有不貫練的。』諸位梵志說:『我們都曾經聽過,但是都不拜見過耳!』超術梵志說:『我是他的弟子,名叫超術。』這時,超術梵志便向那位眾中的第一上座,對他發言說:『如知道甚麼技術的話,就對我講說好了。』
那時,那位眾中的第一上座,就向超術梵志,諷誦三藏的技術,都沒有漏失。這時,超術婆羅門又對那位上座說:『有一句五百言,現在可以說出!』當時,那位上座說:『我不能瞭解這意義,到底甚麼是一句五百言呢?』當時,超術梵志就告訴他們說:『諸位賢者!請大家默然聽我誦說一句五百言大人之相!』」
超術梵志便誦出三藏之術,以及一句五百言大人之相。當時,八萬四千梵志都歎為未曾有而說:『甚奇!甚特!我們從來並未聽過一句五百言大人之相。現在尊者您,應宜坐在上頭的第一上座了。』
這時,那位佈施之主,就拿出五百兩黃金,以及金杖一枚,金澡罐一枚,大牛一千頭,美女一人,呈給上座(超術梵志),請其咒願(降福祥語)。那時,上座(超術梵志)乃告訴施主說:『我現在納受此五百兩黃金,以及金杖一枚,金澡罐一個,當用來供養我的師父。至於這位女人,以及大牛千頭,都還回施主你。所以的緣故就是:我不習於欲,也不習於積聚財物之故。』
這時,超術梵志接受此金杖、金澡罐之後,便往詣鉢摩大國。其國王名叫光明。當時,那位國王曾邀請定光如來,以及其比丘眾,都以衣食供養。那時,那位國王告令城內的人民說:『如果人民們有了香華的話,都不可以賣出去,假如有人賣出的話,當會重罰他。因為我會自己購買,你們不須要轉賣他人。』
那時,那位梵志看見此情景後,便問行道的人說:『今天是甚麼喜慶之日呢?為甚麼道路都掃灑,都除治不淨之物?也懸掛僧幡蓋,不可以稱計之多,是否為國主太子有所娉娶之事嗎?』那些行道之人回答而說:『梵志!您不知道嗎?鉢摩大國王現在要迎請定光如來、要用衣食等物去作供養,因此之故,令人平治道路,懸掛僧幡蓋的!』
超術梵志心想,在梵志的秘記裡,有如下之語的,所謂:『如來出世,乃為非常難以值遇的一件事。梵志之書,也有如下之語:『有二種人之出現於世間,是非常難以值遇的事。那二種人呢?第一為如來,第二為轉輪聖王。』此二人之出現於世間,為非常難以值遇的事。
那個時候,那位梵志又作如是之念:我現在為甚麼須要急速去報答師恩呢?現在暫且將此五百兩黃金奉上定光如來為是(因為值佛甚難,今既恭逢,就應就地奉獻,師父這邊再作道理)。又作如是之念:依書記所載的,即說如來並不接受人的金銀珍寶。我可以持此五百兩黃金去買香華,去散如來的身上。
那時,有一位婆羅門女,名叫善味,正持水瓶去取水,手裡乃執持五枝華。超術梵志對她說:『賢女!請將此此華賣給我。』梵志女說:『您豈不聽到大王有嚴令,叫人不得賣華嗎?』
梵志說:『現在有一位定光佛,我要去供養如來:『願我後生,也能如同定光如來、至真、等正覺,禁戒、功德,也當如是。』
善味女說:『假如你允許與我世世作為夫婦的話,我便會給與您這些華。』,就持五百金錢來買她的五枚華。也和那位女人共作誓願後,就各自別離而去。
這時,定光如來、至真、等正覺,到了飯食之時,就著衣持鉢,被比丘僧前後圍遶,進入鉢摩大國。當時,超術梵志遙見定光如來的顏貌乃非常的端正,他看見之後,便發歡喜之心,就在於如來之處,將其所帶來的此五莖華,到了定光如來之處。到達後,住在於一邊。
這時,超術梵志白定光佛說:『願見採受(請納受此華,受與我法)!假如世尊現在不授決的話(傳受法要,等於授記),便當會在這裡斷我的命根,不願此生命!』那時,世尊告訴他說:『梵志!不可以用此五莖華,就欲人家授與無上等正覺的。』梵志說:『願世尊給與我講說菩薩所應行之法!』定光佛告訴他說:『菩薩所行的,就是無所愛惜!』
那時,梵志便說偈而說:
不敢以父母 持施與外人 諸佛真人長 亦復不敢施
日月周行世 此二不可施 餘者盡可施 意決無有難
(不敢將父母,持來佈施給他人。諸佛乃為真人之長,也是不敢用來佈施的。日月周行於世間,此二物也不可以拿來佈施與人。其餘的都盡可以佈施給與人,心意已決,並沒有困難之事。)
那時,定光佛也將如下之偈,回答梵志說:
如汝所說施 亦不如來言 當忍億劫苦 施頭身耳目
妻子國財寶 車馬僕從人 設能堪與者 今當授汝決
(你所說的佈施之事,也不是如來所說的。如來所說的,乃為:當忍億劫之苦痛,應佈施頭與身,以及耳與目。那些妻子與全國的財寶,那些車馬,以及僕從等人,假如能夠堪以佈施與人的話可現在當會傳授妙決〔所謂授記〕給你的。)
那時,摩納(譯為少年,為年輕的學道人,指超術梵志)又說此偈而說:
大山熾如火 億劫堪頂載 不能壞道意 唯願時授決
(那些火炎的熾盛,有如大山,經過億劫之久,也堪以頂戴的,也不能毀害我的道意〔發心求道的此心都不會變〕,唯願這時傳授要決給我〔願授記與我〕。)
那時,定光如來,乃默然而不發言。這時,那位梵志就手執那五莖華,右膝著在於地,將華散在於定光如來的身上,並作如是之語:『持此福佑(將此功德所得的福報),使我在於將來的世代裡,當如定光如來、至真、等正覺,並沒有異!』同時,自己散發在於淤泥之上而說:『如果如來您,肯授我決(授記與我)的話,便當用您的腳蹈在我的頭髮而過去吧!』」
佛陀講到這裡,又叫比丘們一聲而說:「比丘們!當知!那個時候,定光如來曾經觀察那位梵志的心中所念的,便告訴那位梵志說:『你在於將來的世代,當會作為釋迦支佛,為如來、至真、等正覺!』」
當時,超術梵志有一位同學,名叫曇摩留支,在於如來的旁邊,曾經看見定光佛授超術梵志之決(授記與他),又將其腳蹈在梵志的頭髮上而過去。他看見後,便作如是之言而說:『這位禿頭的沙門(指定光佛)為甚麼這樣的殘忍,為甚麼舉起其腳蹈這位清淨的梵志的頭髮上而過去呢?這並不是人行之道(非人道)!』」
佛陀總結其譚而告訴諸比丘們說:「那個時候的耶若達梵志,(超術梵志的師父),豈為他人嗎?你們不可作如是之觀。所以的緣故就是因為那個時候的耶若達,就是現在的白淨王(淨飯王,佛陀的生父)是。那時在八萬四千位梵志當中的上座,就是現在的提婆達兜之身是。當時的超術梵志,就是我本身是。那時的梵志女賣華的人,就是現在的瞿夷(耶輸陀羅妃,佛未出家時之妃)。當時的祠主,就是現在的執杖梵志是。那時的曇摩留支,其口中所造之行,為吐不善之響的人,就是現在的婁摩留支是。那位曇摩留支然後又經過無數劫之中,恒作畜生之身,最後受身(轉生)在於大海中作大魚,其身長為七百由旬。從大魚之身命終之後,來生於此人間,和善知識從事,恒常親近善知識,而習諸善法,根門都通利。由於此因緣之故,我才會說:『久來此間。』曇摩留支又再自陳而說:『如是!世尊!久來此間。』因此之故,諸比丘們!應當要常修習身、口、意之行。像如是的,諸比丘們!應當要作如是而學!」
那時,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http://www.swastika.org.tw/introduction-4.htm
原來定光佛就是燃燈佛,先求人天佛,供佛結佛緣,再求成佛。
因緣成熟,就會成佛。不管是人天之福,證果涅槃,還是成佛,
都是個人意願。
怎麼人天之福以及成佛變成異端了?
2月2日是藥師佛殊勝功德日
請佈施 念佛 懺悔 隨喜 回向
功德無量
南無阿彌陀佛
個人覺得佛也沒有強迫任何眾生,
一定要修什麼法,
只是說覺得人生沒錢,生病,家庭不圓滿,人生很苦的,
就修人天福報,讓自己好過。
覺的輪迴很苦的就修羅漢證果涅槃,
覺得佛很好的,就修菩薩成佛之法。
對於各種善法,都有跟弟子說,
所以都是正法。
而且,沒有過去結佛緣結法緣的,今生也沒辦法接受佛法,
所以不要瞧不起那些只會修人天福的眾生,
以為只有修羅漢涅槃才是正道,
事實上,今生能修羅漢的,早在無數佛時劫法緣了。
那些修人天福的,也是今生結法緣,來生證蘿漢,甚至成佛。
以為自己有金針,拿著自己金針戳別人的,你的金針才是妄想,
你戳別人已經是妄行。
下三道。
2月2日是藥師佛殊勝功德日
請佈施 念佛 懺悔 隨喜 回向
功德無量
南無阿彌陀佛
大意:本經簡述教人千萬不可懈惰,應當常念精進而行精進。懈怠對於佛道為有損,精進即有大法益。而指世尊之能超彌勒菩薩之前三十劫成佛,乃由於精進所以致然的。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於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個時候,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如果有人懈惰,而種植不善行的話,對於學道之事,會有損害的。假若能不懈怠,而精進的話,則這種人乃為最妙,對於諸善法,便會有增益的。所以的緣故就是:彌勒菩薩經過三十劫應當會成佛,會成為至真、等正覺。然而我乃由於精進之力、勇猛之心,使彌勒菩薩在於我的後面成道。過去如恒河沙那麼多的多薩阿竭(如來)、阿羅訶(至真、應供)、三耶三佛(等正覺),都是由於勇猛精進,而得以成佛的。由於此方便,則當知懈惰會為苦,會作諸惡行,對於學道之事會為有損的。如能具有精進,而勇猛心強的話,對於諸善功德,便會有增益的。因此之故,諸比丘們!當念精進,不可有懈怠。像如是的,諸比丘們!應當作如是之學!」
那時,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http://www.swastika.org.tw/introduction-4.htm
由本經知道,釋迦牟尼佛真的認為成佛很好的。
如果有人懈惰,而種植不善行的話,對於學道之事,會有損害的。
雖然你自己說沒修佛法,
那還拿什麼金針戳人,
已經是不善行了。
2月2日是藥師佛殊勝功德日
請佈施 念佛 懺悔 隨喜 回向
功德無量
南無阿彌陀佛
大意:本經敘述對於無信之人,為他說信仰之法,以及對於慳貪之人,為他說佈施之法,此二種事乃為非常困難之事。而對於信心之人,講說信仰之法,對於不慳貪之人,講說佈施之法,此二種事,乃為非常容易之事。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於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個時候,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有二種人,不能對於善說法語的。那二種人呢?第一就是對於沒有信心之人,對於講說信仰之法,此事乃為非常的困難之事。第二就是對於慳貪之人,為他講說佈施之法,這也是非常的難事。其次,比丘們!對於沒有信仰的人,為他講說信仰之法的話,他便會興起瞋恚,便會起傷害之心。有如狗本為惡,加之,又傷其鼻,就會加倍而更為瞋恚。諸比丘們!這也是如是的道理,對於沒有信心的人,和他講說信仰之法的話,便會起瞋恚,而生傷害之心。
http://www.swastika.org.tw/introduction-4.htm
阿含經中,世尊一再宣說,
對沒有佛法信仰的,
連最基本的'相信佛相信法,以及佈施,都不要去說,
就算示現神通,不信的人還是會起嗔心誹謗。
這在本樓中一些網友身上得到印證。
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2月2日是藥師佛殊勝功德日
請佈施 念佛 懺悔 隨喜 回向
功德無量
南無阿彌陀佛
大意:本經簡述如能供養父母,以及供養一生補處的菩薩(此一生之後成佛,為補佛之位)的話,就能獲得大功德,而得大果報,因此,應當常念孝順供養父母。
一七六
大意:本經敘述佈施、平等、思惟的三福業。所謂佈施應有歡喜心(開心),量自己的能力,並不愛惜的施獻。平等乃由不殺、不盜,乃至以慈悲喜舍普覆於一切。思惟就是修習念覺意等七覺支。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於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個時候,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有這三種的福德之業。那三種呢?第一:佈施為福業,第二:平等為福業,第三思惟為福業。
為甚麼佈施名叫福業呢?如有一個人,很開心(歡喜心)的佈施沙門、婆羅門,和那些極為貧窮的人、孤獨的人、無所趣向的人,而以食物給與須要食物的人,以漿給與須要漿的人,乃至佈施衣被、飯食、床臥之具、病瘦時的醫藥,以及香花、宿止(住處),都隨身所便(量力所及),並沒有愛惜的話,這就名叫佈施為福德之業。
甚麼叫做平等為福業呢?如有一人,不殺生、不偷盜,都恒知慚愧,而不興起惡想,也不盜竊,而愛好惠施於人,並沒有貪悋之心,其語言都和雅,不傷人心。也不他淫(不淫),而自修梵行,己色而自足(自己的一切都自我滿足)。也不發妄語,都恒念至誠,也不生欺誑他人之言,為世人所尊敬,而沒有增損。也不飲酒,都恒知避免亂性。又以慈心遍滿於一方,至於二方、三方、四方,也同樣的以慈遍滿,八方、上下,都一樣的以慈遍滿其中,為無量而無限,為不可限際,不可稱計。用此慈心普覆於一切眾生,使他們都得安隱。又以悲心、喜心、護心(舍心),普滿於一方、二方、三方、四方也同樣的以悲喜護等心,普覆一切,至於八方、上下,都一樣的悉滿悲喜護等心在於其中,為無量無限,不可以稱計。以此悲心、喜心、護心悉滿在於其中,就名叫做平等為福之業。
彼法為甚麼叫做思惟為福業呢?於是(是這樣的):比丘們!修行念覺意(覺就是覺了,覺了所修之法,是真是假,有七覺分。念就是思念。修法時,善能覺了,常使定慧都平等。如果其心昏沈之時,就應念擇法、精進、喜之三覺分,去觀察諸法,使其不昏沈。假如其心浮動的話,就應念除覺分,去除身口的過非,用舍覺分去舍於覺智,用定覺分去入於正定,去攝其散心,為之念覺意,是七覺分的第七),依於無欲,依於無觀,依於滅盡,依於出要之法(如上之注)。為修行擇法覺意(七覺分之第一。擇為揀擇。用智慧觀察諸法之時,善能簡別真或偽,就不會謬取虛偽之法),修習喜覺意(喜為歡喜,所謂心契悟於真法,而得歡喜時,善能覺了。此喜不從顛倒而生,乃住於真法喜),修學猗覺意(輕安覺分、除覺分。斷除身心的粗重,使身心輕利安適),修學定覺分(使心住於一境而不散亂),修學護覺意(舍覺分。舍諸妄謬,舍一切法,平心坦懷,更不追憶)。乃依於無欲,依於無觀(無尋伺),依於滅盡,依於出要之道。這名叫思惟為福業。像如是的,比丘們!有此三種福德之業。」
那時,世尊便說此偈而說:
佈施及平等 慈心護思惟 有此三處所 智者所親近
此間受其報 天上亦復然 緣有此三處 生天必不疑
(1.佈施,以及2.平等,及以慈心而護3.思惟,有這三處所〔三種趣向之法〕,乃為智者所親近的。在此人間能受其福報,往生於天上界也是同樣的。緣於此三處〔三種福業〕,會往生於天上,必定為不會有疑惑的事)。
因此之故,諸比丘們!應當要求方便,要索此三處(行此三種福業)。像如是的,諸比丘們!應當要作如是而學!」
那時,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http://www.swastika.org.tw/introduction-4.htm
阿含經中,世尊一再說明如何修人天福報,
要求弟子也要修人天福報。
沒福報就無法接觸善知識,
無法接觸善法。
2月2日是藥師佛殊勝功德日
請佈施 念佛 懺悔 隨喜 回向
功德無量
南無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