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於結所繫法隨順無常觀,住生滅觀、無欲觀、滅觀、捨觀,不生顧念,心不縛著,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如是,純大苦聚滅。
轉貼 當六根對外境六塵時,若能觸物起照,觀一切萬物變異無常、緣起緣滅,
遠離貪欲、情欲,心向寂滅,發捨離之心,對一切萬物不生眷戀與顧念,
心不為貪欲所繫縛,就能息滅貪愛;貪愛一息滅,執取也會息滅;
執取一滅,就不會再有來生;沒有了來生,就不再經歷老、病、死,
以及各種憂、悲、惱、苦。如是,則一切眾苦便能消滅。⋯⋯
當六根接觸外在六塵之時,若能隨順當前因緣起無常觀,
並令心安住於生滅觀、無欲觀、滅觀、捨觀,對於一切萬物不生眷戀及顧念,
心不受貪欲所縛著,如此貪愛就能息滅;貪愛息滅,則執取也會息滅;
當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接觸外在的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時,
一旦心生染著、眷念,代表心已經被外境繫縛,產生了貪愛;
有了貪愛,就會有執取;有了執取,便會有未來的業報;有了業報,就要到六道受生;
一旦受生,有老、病、死,以及各種憂、悲、惱、苦便接踵而至。
如是生死流轉,一切眾苦都由此而生。⋯⋯
當六根對外境六塵時,若能觸物起照,觀一切萬物變異無常、緣起緣滅,
遠離貪欲、情欲,心向寂滅,發捨離之心,對一切萬物不生眷戀與顧念,
心不為貪欲所繫縛,就能息滅貪愛;貪愛一息滅,執取也會息滅;
執取一滅,就不會再有來生;沒有了來生,就不再經歷老、病、死,
以及各種憂、悲、惱、苦。如是,則一切眾苦便能消滅。
當六根接觸外在六塵之時,若能隨順當前因緣起無常觀,
並令心安住於生滅觀、無欲觀、滅觀、捨觀,對於一切萬物不生眷戀及顧念,
心不受貪欲所縛著,如此貪愛就能息滅;貪愛息滅,則執取也會息滅;
執取一滅,就不會再有來生;沒有了來生,就不用再經歷老、病、死、憂、悲、惱、苦。
如是,則一切眾苦便能消滅。
https://blog.xuite.net/aaa123779/twblog/351341356-%E5%BF%83%E5%AE%89%E4%BD%8F%E6%96%BC%E7%94%9F%E6%BB%85%E8%A7%80%E3%80%81%E7%84%A1%E6%AC%B2%E8%A7%80%E3%80%81%E6%BB%85%E8%A7%80%E3%80%81%E6%8D%A8%E8%A7%80
律為三乘 共基,淨為三乘共庇
無法捨離味欲,睡眠,無法找到安靜地方禪修的,
十方諸佛異口同聲眾生當發願往生極樂世界
念佛是很好的法門
有福快樂 無福者苦 今世後世 為福受樂
2月14日是地藏王菩薩殊勝功德日
2月24日佛陀神變節
時時念佛 多多懺悔 隨喜功德 普皆回向
南無阿彌陀佛
可是真的那麼簡單嗎?
前面貼過 所謂觀,要能把如來形觀在眼前
不然不能繼續喔。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七
彼於諸蓋障修道者,心已解脫,餘有隨眠復應當斷。為斷彼故,起道現前,謂於諸行無常法性,極善精懇,如理觀察,是故念言於無常隨觀入息、出息,我今能學無常隨觀入息、出息。又彼先時,或依下三靜慮,或依未至依定,已於奢摩他修瑜伽行,今依無常隨觀,復於毘缽舍那修瑜伽行。如是以奢摩他、毘缽舍那熏修心已,於諸界中,從彼隨眠而求解脫。云何諸界?所謂三界:一者、斷 界,二者、離欲界,三者、滅界。見道所斷一切行斷,名為斷界。修道所斷一切行斷,名離欲界。一切依滅,名為滅界。思惟如是三界,寂靜、安隱、無患,修奢摩他、毘缽舍那,彼由修習、多修習故,從餘修道所斷煩惱心得解脫,是故念言於斷隨觀、離欲隨觀、滅隨觀入息、 出息,我今能學斷隨觀、離欲隨觀、滅隨觀入息、出息。
[解]那個修行人對於五蓋能障礙修道人的心,這個時候已經解脫諸蓋障,殘餘的、剩餘的問題就是諸蓋的隨眠,就是貪欲、瞋恚等種子儲藏在他的身心裡面,還應該修學聖道,斷滅它。為斷彼隨眠故,發起聖道,讓聖道現前,這裡聖道是什麼呢?就是色受想行識都是剎那生滅變化。他極能夠精微地,精者微細,就是深入地觀察;懇是真實,很誠懇很真實的這樣觀察,如無常的道理觀察思惟。所以心裡面這樣的念,就是把這個道理顯現在心裡面思惟,就這樣在心裡面有這樣的話:在這個入息出息上面修無常觀,我今能學無常隨觀入息出息,他有這種能力做如是觀。怎麼叫做能學無常隨觀入息出息呢?就是隨時隨地隨各種因緣,無常觀能現前;觀察色也是剎那剎那生滅,受想行識都是剎那剎那生滅,色聲香味觸法都是剎那剎那生滅,眼耳鼻舌身意都能剎那剎那生滅。由於此無常觀的有力量,就能調伏煩惱,不再那麼執著。
https://upayakusala.blogspot.com/2019/07/blog-post_36.html
可能很多人都能把佛觀在眼前了
自己決定要不要回上一頁
像我一樣觀不出佛的網友
請務必往下看
律為三乘 共基,淨為三乘共庇
無法捨離味欲,睡眠,無法找到安靜地方禪修的,
十方諸佛異口同聲眾生當發願往生極樂世界
念佛是很好的法門
有福快樂 無福者苦 今世後世 為福受樂
2月14日是地藏王菩薩殊勝功德日
2月24日佛陀神變節
時時念佛 多多懺悔 隨喜功德 普皆回向
南無阿彌陀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瑜伽師地論》(梵語:Yogācārabhūmi-śāstra),舊名《十七地論》,簡稱《瑜伽論》,是佛教瑜伽行唯識學派的根本大論,也是大乘佛教瑜伽行者修行所依循的根本論典。
瑜伽yújiā 意謂「一切乘境、行、果等所有諸法」,以其「一切並有方便善巧相應義故,亦即相應」,即是在禪定修行中,心境相應。所謂瑜伽行,就是修行種種禪定觀行,其中最常用者,為小乘部派所修之數息觀與不淨觀。
瑜伽師yújiāshī 即是自作修行乃至講述傳授瑜伽諸法之師,實際上就是中國歷來常說的禪師。總括來說,「一切法無不皆是瑜伽師地,以瑜伽師用一切法為依緣故」,也就是說一切法都是瑜伽師用來修行、觀行乃至講述傳授的依止,修習種種觀行的佛教僧侶,被尊稱為瑜伽師或觀行師,這些瑜伽行者,即是瑜伽行唯識學派的前身。
此論相傳為無著經由禪定,上升至兜率天親自受學於彌勒菩薩,從彌勒處得到此論並傳述後世
瑜伽yújiā[1](印地語:योग,英語:yoga),源於古印度文化,義爲探尋「梵我一如」的道理與方法,古印度六大哲學派別中有瑜伽派。而現代人所稱的瑜伽則是主要是一系列的修身養心方法,包括調身的體位法(參考瑜伽體位集)、調息的呼吸法、調心的冥想法等,以達至身心的合一。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91%9C%E4%BC%BD%E5%B8%AB%E5%9C%B0%E8%AB%96
十方諸佛異口同聲眾生當發願往生極樂世界
念佛是很好的法門
有福快樂 無福者苦 今世後世 為福受樂
2月14日是地藏王菩薩殊勝功德日
2月24日佛陀神變節
時時念佛 多多懺悔 隨喜功德 普皆回向
南無阿彌陀佛
min9821 wrote:
印象中很像不大一樣,(恕刪)
即使沒有接觸宗教
在社會上也是很多人在追求心靈平靜
瑜珈在國外可能比較熱門吧
生心互相輔助
不偏於一方
突破那個鏡子
也許整個觀念都改變

瑜伽的歷史悠久
如果瑜伽不重要
當初佛陀隨便一個國家投胎就好
沒有當時的社會環境影響
也無法成就他
雖然很多人已經有固定的功課
頂多加入動態瑜珈,慢慢的開發身體
以前所做的,也可以一直做
不用否定拋棄
n年前的印象
老和尚,有一個班裡面,全都是出家人
至於那些出家人,平常都是在不同的寺廟
只有在特訓或深入其他課程才會出現吧~
講到禪定,不用想的那麼複雜
光是坐著很久都不動
身體一定變糟糕,運動才能夠活化身體
所以動態瑜伽有多種功用
也有人在練的時候感覺身心平靜
你可能認為自己什麼都不會,什麼都沒有
因為生理都沒有開發,怎麼會有~
當然我也是初學者~我也還沒開始~
以前只開發一點點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我是隨緣~隨便~改變自己快~改變別人很難~
最近的夢是,是隔壁鎮媽祖廟的白無常帶著小朋友來
可能要超度小朋友吧~再丟入輪迴~
心氣合一
氣不定,心也不會定
心跟氣的修法很多種
瑜珈是一種
當然達摩更直接
印度來的也是很重視氣
所以才傳了武技
念佛氣也會通
之前有人po過了
有老法師說念佛念道氣脈也會通
網路有普獻法師達摩養生功
還有其他穴到拍打功法
有興趣可以看看
https://www.youtube.com/results?search_query=%E6%99%AE%E7%8D%BB
還有藏地五式
最大的功效就在於平衡身體的七個能量中樞,防止荷爾蒙分泌不平衡,讓細胞恢復年輕時的活力。
https://www.google.com/search?q=%E8%97%8F%E5%AF%86%E4%BA%94%E5%BC%8F&rlz=1C1NHXL_zh-TWTW728TW729&oq=%E8%97%8F%E5%AF%86%E4%BA%94%E5%BC%8F&aqs=chrome..69i57&sourceid=chrome&ie=UTF-8
律為三乘 共基,淨為三乘共庇
無法捨離味欲,睡眠,無法找到安靜地方禪修的,
十方諸佛異口同聲眾生當發願往生極樂世界
念佛是很好的法門
有福快樂 無福者苦 今世後世 為福受樂
2月14日是地藏王菩薩殊勝功德日
2月24日佛陀神變節
時時念佛 多多懺悔 隨喜功德 普皆回向
南無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