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龍樹菩薩造頌
誰於生滅等,以此理斷除;說緣起能王,於彼稽首禮。
誰之慧遠離,有無而不住;彼通達緣義,甚深不可得。
且生諸過處,無見已破除。應聽由正理,亦破除有見。
如愚者分別,法若成實有;法無則解脫,何因不允許。
由有不解脫,由無住三有。遍知有無事。聖者得解脫。
未見真實性,執世間涅槃。諸證真性者,不執世涅槃。
生死與涅槃,此二非實有。遍知三有性,即說為涅槃。
有為生已壞,安立彼為滅;如是諸正士,說如幻事滅。
由毀壞成滅,非遍知有為;彼於誰現起,如何說證滅。
設若蘊未滅,惑盡非涅槃;何時彼亦滅,爾時當解脫。
無明緣生法,真智照見前;生或滅亦可,盡都不可得。
現法即涅槃,亦所作已辦。設若法智後,於此有差別;
有為法極細,誰計自性生。彼諸非智者,不見緣起義。
盡煩惱比丘,生死已還滅;有始然正覺,何因未曾說。
有始則決定,為見所執持。諸緣起生法,如何有始終。
先已生如何,後復變成滅。離前際後際,趣向如幻現。
何時幻像生,何時當成滅;知幻體不愚,不知幻遍愛。
諸法如陽燄,以智現見者,則不為前際,後際見所損。
若誰於有為,計實有生滅;彼等即不知,緣起輪所行。
依彼彼緣生,即非自性生;既非自性生,如何說性生。
由因盡息滅,乃說名為盡;非有自性盡,如何說性盡。
若無少法生,即無少法滅。說生滅之道,是有所為義。
由知生知滅,知滅知無常;由知無常性,正法亦通達。
諸於緣生法,遠離生滅相;彼等了知者,越渡見有海。
異生執實我,有無顛倒過;為惑所轉者,是自心欺誑。
智者於有為,無常欺誑法;危脆空無我,是見寂滅相。
無處無所緣,無根無住者;無明因所生,離初中後際。
如芭蕉無實,如乾達婆城;癡闇城無盡,諸趣如幻現。
此梵等世間,顯現為諦實;於聖說彼妄,除彼豈有餘。
世間無明闇,隨順愛流行,與離愛智者,見如何相同。
於求真性者,初說一切有;通諸義無貪,然後說寂滅。
不知寂滅義,但聞空性聲;不修褔德業,損害彼劣夫。
說諸業果有,眾生亦真實;了知彼體性,然後說無生。
諸佛隨需要,而說我我所;蘊處及界等,亦隨需要說。
說大種色等,正屬識中攝;了知彼當離,豈非邪分別。
唯涅槃真實,是諸佛所說;謂餘非顛倒,智者誰分別。
何時意動搖,爾時魔行境;若於此無過,有何不應理。
世間無明緣,是佛所說故;此世謂分別,有何不應理。
無明若滅時,行等亦當滅;無明妄分別,如何不了知。
諸法因緣生,無緣則不住,無緣故即滅,如何計彼有。
設若說有師,執法為實有;安住自宗道,於彼毫不奇。
依止諸佛道,說一切無常;興諍執實有,彼極為希奇。
於此彼隨一,觀察不可得;諍論此彼實,智者誰肯說。
諸有不依止,執我或世間;嗚呼是被常、無常等見奪。
許諸法緣生,又許實有性;常等過於彼,如何不生起。
許諸法緣生,猶如水中月;非真亦非無,不由彼見奪。
許諸法實有,當起貪瞋見;受劇苦暴惡,從彼起諍端。
彼為諸見因,無彼惑不起;故若遍知者,見惑皆蠲除。
由誰了知彼,謂見緣起生;緣生即不生,一切智所說。
為倒知所伏,非實執為實;執著諍論等,次第從貪生。
彼諸聖者等,無宗無諍端;諸聖既無宗,他宗云何有。
若計有所住,曲惑毒蛇纏;誰之心無住,不為彼等纏。
諸有住心者,惑毒何不生;何時住中間,亦被惑蛇纏。
如童執實有,於影像起貪;世間愚昧故,繫縛境籠中。
聖者於諸法,智見如影像;於彼色等境,不墮事泥中。
異生貪愛色,中間即離貪;遍知色體性,具勝慧解脫。
執淨起貪愛,反之則離貪;已見如幻士,寂滅證涅槃。
倒想起熱惱,煩惱諸過失,通達有無體,知義即不起。
有住則生貪、及離貪欲者;無住諸聖者,不貪離貪非。
諸思惟寂滅,動搖意安靜;煩惱蛇擾亂,劇苦越有海。
以此之善根,迴向諸眾生;集福智資糧,願得福智身。
cman4434 wrote:
佛教說性空緣起, 性(恕刪)
cman4434 wrote:
你 你是為明後天考試讀書, 不是為了什麼下輩子的誰讀書, 也不是上輩子誰叫你現在讀書, 這樣能理解嗎?? 今天你讀書, 明後天就能考好成績?? 有絕對關係嗎?? 這樣能理解嗎??
大師是有粉絲的,不過大師近來文章越來越少得分,
跑來這裡救大師,比教沒有損到大師臉面。
是現在讀書, 不是明後天的你在讀書, 這樣能理解嗎??
這是很奇怪的論點。
佛陀說現在做的事,是未來的因,不是未來的你在讀書。
大師錯得很奇怪,
這就是無明的可怕。眼睛看的文字排列組合,到了大腦,理解跟正常本意,相差十萬八千里。
所以看到漢教,嗔心就大起,一直說一些與事實不符的話,行十惡。
阿彌陀經說,阿彌陀佛願力,臨終前十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來接引往生極樂世界,
在極樂世界修習37道品。
被無明覆蓋的4434就一直說念阿彌陀佛可以成佛。自己無明覆蓋,理解錯誤還妄語。
一直循環。
只有時時念佛多多懺悔,才能從中間斷了這個惡性循環。
記住喔,時時念佛多多懺悔。
自己po的文,要看要修喔。
大師粉絲不會來這哩,大師可以好好懺悔業障。
須菩提問佛陀:「世尊,假如現在有向善的男子和女子,發願追求無上的正等正覺,想要成就最高的佛道之心,他們應如何才能才能保持這個心常住不退?他們應當怎樣去降伏心中的妄念?」
佛陀答須菩提:「一切生命的存在,卵生的,胎生的,濕生的,化生的,有形質的,沒有形質的,有心識活動的,沒有心識活動的,以及既非有心識活動又非沒有心識活動的,所有的生命,我都要讓他們 達到脫離生死輪迴的涅槃境界,使他們得到徹底的度脫。像這樣度脫了無量數的眾生,但是實質上,並沒有什麼眾生得到度脫。為什麼呢?須菩提,如果菩薩心中有了自我的相狀、他人的相狀、眾生的相狀以及生命存在的時間相狀,那麼,就不成為菩薩了。
再者,須菩提,菩薩布施的時候,對於一切都應該沒有執著。不執著於聲、香、味、觸、法而布施。須菩提,菩薩就應該這樣不執著於相而布施。為什麼呢?假如菩薩不執著於相而布施,他的福德就不可思量。須菩提,你覺得如何呢?東方虛空空間是可以想像和度量的嗎?「
須菩提:不可以,世尊。
佛陀:須菩提,南方、西方、北方、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以及四方上下的虛空,可以想像度量嗎?
須菩提:不可以。世尊。
佛陀:須菩提,菩薩不執著於相而布施,福德就像這樣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應該依照我所說,不執著於相而修行。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xpzk3g.html
你今生的痛苦,全部都是前世的業報!
在很久以前的印度,有個婆羅門階層的富翁,家財萬貫。他的膝下只有一子,年方二十,剛剛娶妻未滿七日。
有一天,小夫妻倆到自家的後花園中賞花,丈夫見妻子對一棵樹上的一束花喜愛至極,於是,愛妻心切的他攀上高枝欲為她摘花。不料,樹枝卻忽然折斷了,那位男子掉到地上摔死了。
這突如其來的打擊,猶如晴天霹靂,全家人抱著男子的屍體悲痛欲絕。男子的父母、新婚的妻子哭得死去活來,就連前來探視的親朋好友也不禁熱淚盈眶。等把男子厚葬後,全家人依然沉溺在悲痛中,怨恨老天爺不長眼睛,讓這樣的不幸降臨到他們家中。
後來,佛陀知道了這件事,他非常憐憫這一家人。於是,決定前去慰問。
“聽我的勸告,萬事萬物皆為無常,有生就有死,禍與福是相連的。 現在,這個孩子死了,卻有三處眾生在為他哭泣。
想必,你還不知道他究竟是誰的兒子,也不知道誰又是他的雙親吧? ”佛陀語重心長地對富翁說道。“很久以前,曾經有一個孩童手拿弓箭,來到一棵大樹下,仰頭搭起弓箭準備射一隻毫無防備的鳥。 當時,旁邊還有三個玩伴鼓勵他說:'你若真的能射中,才算真英雄!
於是,這孩童就很得意地舉拉開了弓箭。果然,一下就把樹上的鳥射死了。旁邊的三個小玩伴看後,都不禁為他歡呼鼓掌! ”佛陀講道。至於當初樹下射鳥的那個孩童,前生為天樹的兒子,命終轉生人間,成為你的兒子。不幸從樹上掉下來摔死後,就要投胎化生為龍子。可就在他投胎剛剛化生時,卻被一隻大鵬鳥吃掉了。
與那隻吃他的大鵬鳥,就是那隻曾經被他射中的鳥。現在,共有三處在為他哭泣,一個是天神,一個是海王,還有一個是你。
你們都因為自己失去兒子而悲痛欲絕,這全是因為前世你們鼓勵他射死那隻鳥,他射中後,又將他大加讚美一番的緣故。所以,今世你們三個在天界、海中、人間同時為他傷心哭泣。 ”聽過佛陀的開示後,富翁明白了,原來今生的痛苦,全是前世的業報。
這是一個讓人感嘆不已的因果故事。
三個無知的孩子,為了償還前世“事前鼓勵射鳥,事後又歡呼鼓掌”的共業,儘管經歷了無窮遠的世間,今世更是彼此天各一方,各在天界、人間和海中轉換了不同的身份。但仍在因緣巧合的驅使下,以父子的“結合”關係,同哭一聲,來了結那份終究無可逃避的共業。
當初同為歡呼的小孩子,萬萬不曾料想到來世將為人同聲哭泣。由此可見,鼓勵殺生的歡呼,是何等的無知,又是何等的沉重與諷刺!
無論時空如何轉換,身份關係如何轉變,因果如何纖細等因緣際會,所有的人和事,都會擺在“因果”這架公平的天秤上,接受應有的度量。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3&ID=66310&page=1
5月29日四大節日:釋迦牟尼佛聖誕
具花月功德日 善行與惡行乘一千萬兆倍
時時念佛,多多懺悔。
阿彌陀佛
要發現一個人的功德,是不容易的,首先你要有功德。用現代語言來講,就是你的生命境界要跟他相同,你才能明白。大家去看禪宗公案,就覺得很奇怪,大喝一聲,打罵一下,乃至一舉手投足,對方就開悟了。那叫你師父來重演一遍給你看,你能開悟嗎?為什麼不能。因為生命境界達不到。
禪宗一法,叫以心印心。怎麼印,就是生命層次達到了,就印上去了。如果沒有達到,你用語言就想要瞭解,其實很難。佛在靈山會上,要傳法了,就拿起一朵花來,其他人都不知道,就迦葉尊者笑了。就是兩人的生命層次達到了,心心相印了。
很多人說,我碰不到善知識。不是碰不到善知識,而是我們功德不夠,看不到他的功德。人道看悉達多,他就是個老比丘。但天人來佛,就具足三十二相莊嚴了。為什麼呢,功德不夠。
修行你要功德夠了,你才能相應。佛經一開始,就說,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哪裡。一時代表哪個時間?代表你相應的那個時候。代表你福德具足,機緣成熟時,不是兩千五百年前的那個時。所以念經要好好念,好好背,生命層次不同,體悟就不同。
佛說了,不要太相信你的意。你的大腦造作,目前是你生命境界所產生的。不要太相信他。就像一本地藏經,你慢慢念,相信你每次感悟都不一樣。因為生命境界有高低。所以修行的目的,是要提升人的生命境界。最高的境界,就是佛。等你成佛了,才能和佛平等。
要提升生命境界,目前你去付出,去行動。道是用來行的,你做的到,就是得道。古來修行都是踏破鐵鞋無覓處,要麼在食堂裡,為常住服務,燒火煮飯,一作就是五年十年。要麼修路補路,建寺建塔,一作也是一輩子。我常提起持地菩薩,他就是修路補路,給行人背重物,幫人排除路上的困難。這麼一修,就是好幾劫。他一心一意的付出,所以感召一尊佛出世,跟他說,心平則地平。他就開悟了。這句話很簡單,要你要生命層次達到等同,就不簡單了。這就需要修行。
要發現善知識的功德,不容易。我見到出家人,都很喜歡跟他們聊天,聊出家的因緣等。他們為了三寶,一路走來,這就是功德。這些人很多在深山裡,默默無聞的,也不會講法,但他們就住持道場,維護一方信仰,我們能發現他們功德嗎?
古人講的,不建寺不知祖師的苦辛。不做事情,不知道做事人的苦,發現不了他的功德。真正做事時,就有體會了。就像以前,我也看不到師父的功德,覺得他不會講法,甚至還愛發脾氣。後來漸漸明白了,師父能蓋道場,護持一方,是不容易的。他們是苦過來的人,後來人在享受前人成果,往往覺得很容易。卻不知道,這個是他們多少艱苦得來的。
就像佛經,大家都覺得容易得。當年為了佛經,多少佛經精英翻過沙漠去印度取經,高僧求法離長安,去者百人歸無十。去的人有百人,回來的不到十個。很多都是死在路上,在沙漠上。玄奘大師去取經時,是順著死人的骨頭作為路標才去的。唐朝的義淨法師才說,後人焉知前者難,常把經書容易看。
就像教育孩子一樣,自己沒有孩子,是無法體會做父母的苦心。因為你沒有那個生命教育,你有孩子,也把它拉扯大,你就會想,你父母當年就是這麼拉扯你的。你就能發現了父母的功德。
所以有的人誹謗三寶,看到僧人的過失,這也是正常的。你遇不到善知識,甚至遇到了邪見的人,那本身就是你功德不夠。你功德具足時,就能遇到善知識了。你功德不夠,善知識出現在你面前,你還會去誹謗他。這也是正常的。
就像有的人去五臺山,就看看廟,很多廟都很破,房間有不怎麼衛生,條件又艱苦。他的生命境界只能讓他體會到這裡。如果靈性生命很高的人,到了五臺山,就想來到佛國聖地一樣。那就是他生命境界比較高了。所以每個人都用自己的生命境界來解讀這個外面的世界。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3&ID=66400&page=1
四大節日:佛陀入胎日、佛陀成道日、佛陀涅槃日
念賢劫千佛 持齋除罪一千劫
具花月阿彌陀佛殊勝功德日 善行與惡行乘一百萬億兆倍
重起見,查「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觀心品第十,有談到三心的問題。請各菩薩大德各
自細讀比對摘法。依法不依人。
該經文「觀心品第十」如下:
爾時大聖文殊師利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唯將心法為三界主。心法本無不染塵
穢。雲何心法染貪瞋癡。於三世法誰說為心。過去心已滅。未來心未至。現在心不住
。諸法之內性不可得。諸法之外相不可得。諸法中間都不可得。心法本來無有形相。
心法本來無有住處。一切如來尚不見心。何況餘人得見心法。一切諸法從妄想生。以
是因緣。今者世尊。為大眾說三界唯心。願佛哀愍如實解說。爾時佛告文殊師利菩薩
言。如是如是。善男子。如汝所問。心心所法本性空寂。我說眾喻以明其義。善男子
。心如幻法由遍計生種種心想。受苦樂故。心如流水念念生滅。於前後世不暫住故。
心如大風。一剎那間歷方所故。心如燈焰。眾緣和合而得生故。心如電光。須臾之頃
不久住故。心如虛空。客塵煩惱所覆障故。心如猿猴。遊五欲樹不暫住故。心如畫師
。能畫世間種種色故。心如僮僕。為諸煩惱所策役故。心如獨行。無第二故。心如國
王。起種種事得自在故。心如怨家。能令自身受大苦故。心如埃塵。坌污自身生雜穢
故。心如影像。於無常法執為常故。心如幻夢於無我法執為我故。心如夜叉。能噉種
種功德法故。心如青蠅好穢惡故。心如殺者能害身故。心如敵對常伺過故。心如盜賊
竊功德故。心如大鼓起?戰故。心如飛蛾愛燈色故。心如野鹿逐假聲故。心如群豬樂
雜穢故。心如眾蜂集蜜味故。心如醉象耽牝觸故。善男子。如是所說心心所法。無內
無外亦無中間。於諸法中求不可得。去來現在亦不可得。超越三世非有非無。常懷染
著從妄緣現。緣無自性心性空故。如是空性。不生不滅。無來無去。不一不異。非斷
非常。本無生處。亦無滅處。亦非遠離非不遠離。如是心等不異無為。無為之體不異
心等。心法之體本不可說。非心法者亦不可說。何以故。若無為是心即名斷見。若離
心法即名常見。永離二相不著二邊。如是悟者名見真諦。悟真諦者名為賢聖。一切賢
聖性本空寂。無為法中戒無持犯。亦無大小。無有心王及心所法。無苦無樂。如是法
界自性無垢。無上中下差別之相。何以故。是無為法性平等故。如眾河水流入海中。
盡同一味無別相故。此無垢性。是無等等。遠離於我及離我所。此無垢性非實非虛。
此無垢性是第一義。無盡滅相體本不生。此無垢性常住不變最勝涅槃。我樂淨故。此
無垢性遠離一切平不平等。體無異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者。應當一心修習如是心地觀法。
http://buddhaspace.org/threadread.php/board=BudaDigest&nums=5018
前面法師說了,那是境界,是已經有那個境界的人說出來的,
不是自己跟自己說不要想,叫做三心不可得。
自己跟自己說三心不可得,那還在修心途中。
想要早日三心不可得,
多累積人天福德
諸佛殊勝功德日是最快的
四大節日:佛陀入胎日、佛陀成道日、佛陀涅槃日
念賢劫千佛 持齋除罪一千劫
具花月阿彌陀佛殊勝功德日 善行與惡行乘一百萬億兆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