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今天學經學什麼?國內有個同學寫了封信,我昨天看到了,邀請我講《楞嚴經》。三十六年前,一九七七年,我第一次到香港就是講《楞嚴》。《楞嚴》是我年輕時候主修的一部經典,我好像講過七遍。以後講《華嚴》,講過《法華經》大意,我記得好像留有六十個光碟,《法華經》大意;《華嚴經》留下的光碟,四千多個小時。八十五歲開始把《華嚴經》停了,專講《無量壽》,為什麼?那些大經,佛說得好,我們沒有辦法依照那個經修行,那是要斷煩惱的,煩惱不斷,境界不能提升。
最低的程度也要破八十八品見惑,才能證得小乘須陀洹、大乘初信菩薩,你試試看,你能不能做得到?證得這個果位,不錯了,是聖人,轉凡成聖了,沒有出六道輪迴,在六道輪迴裡頭還有一段相當長的時間。為什麼?天上人間七次往返。證得初信位的菩薩,壽命終了他生天,天上壽命終了的時候他又到人間來,他就這兩道,其他道他都不去。天上人間七次往返,他證阿羅漢果,無論有沒有佛出世他都會成就,有佛出世他是聲聞,沒有佛出世他是獨覺,他都會成就。
天上壽命長,人間壽命短,天上人間七次往來才搞個阿羅漢,沒有這個法門好。這個法門,我們這一生往生就是阿惟越致菩薩,聰明人要會算帳。一個人從《楞嚴》、《華嚴》、《法華》修到阿惟越致,不是一生能做到的。《三昧水懺》我們看到悟達國師,十世高僧,學得不錯了,每一世死了又到人間來,到人間來還接著修。十世,修到什麼地位?修到國師,皇上的老師。十世達到這個地位,不簡單,還沒有離開人道。往生到極樂世界,他早就成佛了,《華嚴經》上妙覺如來我相信決定證得了。十世要幾百年,幾百年的時間,在極樂世界哪有不成佛的道理?所以,我把其他的經教統統放下了。
我過去講的《楞嚴經》,在台灣,那個時候鄔餘慶居士保留一套完整的錄音帶,那時候是圓盤的錄音帶。打聽打聽,不知道他是不是還繼續保存。鄔老居士往生很多年了,他的年歲比我大。那個時候的機器很笨重,像個旅行箱子一樣,每天來聽經帶來帶去,我看到他很辛苦,錄下來,他錄得最完整。如果這份資料還在,可以做參考,當年我學習是很下功夫,現在不說了。現在一部《無量壽經》,一句阿彌陀佛,我什麼都不想,我就想往生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
蓮池大師到晚年,收心了,《竹窗隨筆》裡頭有記載,放下之後說,「三藏十二部,讓給別人悟」,我不搞這個了;「八萬四千行,饒與他人行」,我就專念彌陀,專修淨土。祖師留下的榜樣,我們跟著他的路走。蓮池、蕅益、印光大師都給我們做出最佳的榜樣,第一個要認識自己,自己是什麼樣的根性,這個要知道。第二個要認識法門。早年年輕,三十年那叫參學,什麼法門都涉獵。最後選擇淨土宗,選擇持名念佛,選擇夏蓮居老居士《無量壽經》會集本,專修專弘,自利利他,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不再搞別的了。
文摘恭錄—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第二四三集)2013/3/31 檔名:02-040-024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sXUVKOePgA
但是我有一件事情,就是我有一天到街上去辦事,看到年輕人,少年登科的那些年輕人,年紀輕輕就登科,過去那個開榜,十年寒窗無人知,一舉成名天下聞。少年登科以後,大家就抬著轎子,登科的那個狀元就坐在轎子上,大家敲鑼打鼓放鞭炮慶祝。他那個內心生起了羨慕的心,哎呀這個人是不得了,這麼年輕就中了狀元,他起了這個愛取的心。
其次,他有時候在山中,老和尚有時候入定,有時候出定跟我們這樣在寺廟走一走,看到有些大富貴的信徒帶著他的眷屬來這個地方上供、修福,他看到這大富貴的境界,他也動了一念愛取的心。
他那個時候就是這兩個問題,所以他今生就在這個地方投胎,少年得志。他說他往後還有兩生受富貴的果報,他甚至於說出他受生的地方,是在城門外一個姓姚的人家。他說完就死掉了,死掉以後,他的家屬就去找,哦,果然找到了,在城門外沒多遠的地方有一個大富人家姓姚,果然就在他死亡那一天生了一個兒子。
那個兒子後來也繼承了家業,但是那個兒子就不再知道他過去生的事情了。當然第二生的時候還知道,第三生就不知道了,那第四生更糊塗了,這個就是什麼呀?退轉了。
我們想,一個人在山中修行數十載,幾成大道,幾乎成就聖道,結果就是受用了三生的功名跟富貴就結束掉了。就像印光大師說的,摩尼寶珠換成糖果,吃掉就算了。那麼這個,我們從唯識的角度,他是怎麼回事呢?就是他的心,那種追求無上菩提的願力沒有很堅強。
所以我們這個淨土法門講到這個信願持名,這個願就很重要,厭離娑婆,欣求極樂。說你一個淨土法門的修行人,你平常念了很多佛號,也做了很多的加行,修忏、修福,忏悔業障、積集資糧。那你臨命終的時候,這些資糧到哪裡得果報呢?是在三界得果報,還是到極樂世界去蓮華受生呢?這當中就是跟愛取有關。
如果你臨命終起的是三界的愛取,那麼你今生所積集的資糧就漂到三界得果報了,就在那個雜染的污泥的境界得果報了。如果你臨命終的時候是生起極樂世界的愛取,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那麼這個時候就在蓮華裡面得果報。就是愛、取、有,這個有是怎麼來的呢?
這個有也是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這個有也是無生,無生怎麼有生呢?因緣生,就是愛取才變成有的。就是這個愛取是很重要的。
所以我們經常說,我們念阿彌陀佛,不要老是只是讓內心寂靜住。我們只是讓內心修行,你就是內心寂靜住,這有什麼問題呢?
你那一念寂靜心的當中有無量無邊的愛取煩惱統統沒有調伏。統統沒有調伏,臨命終的時候就會有問題,就是界地由他業力生。
這個時候的愛取一活動,它就會帶動三界的業力去得果報。
所以我們念阿彌陀佛要修四念處,要用這個不淨苦無常無我的智慧來對治我們的三界的愛取煩惱,這才能夠有把握的,這個時候才能夠所謂的深信切願。
所以這個地方有兩個地方要注意:第一個你要少造惡業,多修善業。但是這個善業還不保證一定到極樂世界,你還要信願。特別是這個厭離娑婆,思惟娑婆世界是不淨、苦、無常、無我,思惟極樂世界是常樂我淨的,這樣子才能夠把你的善業轉成淨土的淨業。這是說明這個第八識它的一種活動的情況。
http://big5.xuefo.net/nr/article56/562601.html
看來淨土也不是很容易
min9821 wrote:
所以我們念阿彌陀佛要修四念處,要用這個不淨苦無常無我的智慧來對治我們的三界的愛取煩惱,這才能夠有把握的,這個時候才能夠所謂的深信切願。
所以這個地方有兩個地方要注意:第一個你要少造惡業,多修善業。但是這個善業還不保證一定到極樂世界,你還要信願。特別是這個厭離娑婆,思惟娑婆世界是不淨、苦、無常、無我,思惟極樂世界是常樂我淨的,這樣子才能夠把你的善業轉成淨土的淨業。這是說明這個第八識它的一種活動的情況。
http://big5.xuefo.net/nr/article56/562601.html
看來淨土也不是很容易
淨土本就不容易,但是攝機者廣,憑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便可往生極樂世界,
佛法八萬四千法門,不外乎講求信願行與戒定慧,淨土宗亦如是,
第一信:
才能至誠至懇,發願往生,如知萬法緣起性空,本自真如,不來不去,不生不滅之本體法性,而能知因果有,如同大地孕育出萬物一般,萬法皆自本空,本來無生死、生死由心現、了知諸法空;始信一切有、西方有極樂、有佛無量壽。
第二願:
不妨捫心自問念佛所求何事? 人生在世所求不外乎離苦得樂,世人只求眼前樂,以苦為樂並不究竟,世間的有為法都是有漏的,是苦性的,所以佛轉第一法輪所宣講的四聖諦中的苦諦,讓世人明白何為苦諦,希求個人解脫,發願離開娑婆世界,帶著這個願真切念佛,何求不往生? 生已無可戀、死亦奚足厭。
更進一步來說,發願往生極樂世界願求成佛,救拔三界一切有情眾生,此一願力真切念佛肯定往生,與阿彌陀佛願力相契合矣。
Devin1927 wrote:
記得聽過
一位大師
說一個葡萄園請員工的故事
好像是
聖經上的故事
當時聽了印象非常的深刻
應該推薦給各位大大
https://m.xuite.net/blog/fisherke/twblog/135138487
https://www.cbscchurch.org/vineyard.html
這個故事的確很重要,重點也容易被錯解,希望有研究的大大可以幫忙劃重點或解釋
感恩~
min9821 wrote:
這裡看起來這方面水雲大最強,只是不知道這方面如何?
這個請不要聽我錯解或亂解
我只會把它解成 ...
用說故事的方法解釋
「先進先出」、『先進後出』
( 佇列與堆疊 )
也請不要看我隨便打字就問我( 佇列與堆疊 )考幾分?

請記得我都是考 0 分 1 錢的

最後請不要因為我自己打字把我自己歸納到〔希臘式佛教〕
然後 ...
把在〔希臘式佛教〕裡考試的,都拿來考試
行至水窮處,與人云亦云。〔薪水是零元,還活得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