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中台世界
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身真金色光明無量。然而佛在世時,有五百釋迦族子弟,因過去罪障業緣,眼中所見佛身皆是一片灰黑,此五百釋子見此景象,皆伏地痛哭,為不能得見如來金色身而悲慟萬分。世尊勸慰眾釋子,並為其開示得此業報的因緣。
過去毘婆尸佛入涅槃後,有一長者名為日月德,生有五百兒子,個個聰明多智,世間一切學問無不通達。日月德信敬三寶,常為兒子說佛法義,然而兒子們卻始終不信佛法。不久,這五百子同時身患重病,命不久長,父親來到孩子面前,垂淚說道:
「孩子們,你們過去因邪見而不明因果、不信佛法,今日受到無常之苦,有如刀割其身,又有什麼可以依靠?現在你們就至心稱念毘婆尸佛的名號吧。」眾子聽了父親苦口婆心的勸告,便同聲稱念南無佛。
五百子命終之後,由於稱念佛名之功德,往生四天王天,待天上壽盡,又因過去邪見還墮地獄。在獄中受極苦時,憶起父親曾教他們稱念佛號之因緣,於是至心恭念佛名,得出地獄,生於人道,貧窮下賤;後來值遇尸棄佛出世,只能聽聞佛名,不得見佛。之後生生世世雖能值遇迦葉佛、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也都只能聽聞佛名,無法見佛。
五百子因聞過去六佛名故,今世得與同生釋種,卻不能見佛莊嚴身相。佛陀告訴五百釋子:「我身端嚴如閻浮金,你們所見形象卻是灰黑瘦弱的婆羅門,這都是過去不捨邪見的緣故。你們現在可稱過去佛名、父親名字,亦稱我名及彌勒佛。」五百釋子遵從佛陀教誨,稱念佛名而後五體投地作禮,至誠懇切地向大德僧眾發露懺悔往昔邪見之罪,懺悔後,即見佛身金色晃耀如須彌山,放無量光明。親見佛身金色端嚴相好的五百釋子,感動不已,當下即得須陀洹果,並求佛出家,證阿羅漢,得三明六通,具八解脫。
佛陀告訴比丘們:「我滅度後,若稱我名,及諸佛名號,所獲福德無量無邊。」
典故摘自:《法苑珠林卷十三》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3&ID=66828&page=1
祖師著作 ■法苑珠林
分享到FB 分享到Google+!
《法苑珠林》,又名《法苑珠林傳》或《法苑珠林集》。一○○卷。唐代道世法師據各種經典編纂而成。師京兆(西安)人,俗姓韓,字玄惲。學識博洽,與道宣律師共揚律學,移風化俗,嚴持淨戒,著述是務。著有《諸經要集》二十卷、《四分律討要》五卷、《四分律尼鈔》、《金剛經集注》等。
「法苑」,指佛法的薈萃;「珠」,是美石,比喻佛陀教法融通無礙;「林」,法義叢集名為林。由此可知,《法苑珠林》是彙集一切佛法教義精華的一部重要典籍。
全書約百萬餘字,博引諸經、律、論、傳等四百多種。從〈劫量篇〉到〈傳記篇〉,依其內容性質分為百篇六六八部。其中各篇除廣引佛教經論說明外,有關感應的文章,則旁採百家之書以明其驗。舉凡歷史、筆記、諸子、掌故、小說等,都是本書擷取的範圍,因此,所採用的外典就有百餘種之多。又凡所引事例,皆註明出處,若是當代事蹟,也一一註明為何人所說。由於引用經論之多,使本書成為檢尋一切經典的工具書,堪稱一切佛經之索引,與《經律異相》、《諸經要集》同為研究佛學、弘法佈教的寶典。素有佛教百科全書之稱,是中國佛教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獻史料。
本書概述佛教的思想、術語、法數等,在使用上極為方便。今將各篇內容簡述如下:
1.劫量篇:記載世界由開始至毀滅的整個過程,即所謂成、住、壞、空四個階段。其中特別標舉「小三災」與「大三災」二部,這是佛教的歷史周期說。(卷一)
2.三界篇:說明宇宙世界是由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所組成。中心是須彌山,四周為大海,海中有四大部洲,自須彌山腰依次向上為諸天所在處,這是佛教的宇宙結構圖式。內容詳載各界眾生的受生情形、住處大小、身高壽命,乃至婚嫁送終等一切生活方式。(卷二~三)
3.日月篇:說明日月星宿的運行,雷電雲雨的產生,這是佛教的天文觀。(卷四)
4.六道篇:說明三界眾生因善惡行為的不同,而招感天、人、阿修羅、鬼神、畜生、地獄等六種果報,這是佛教的有情觀。(卷五~七)
5.千佛篇:敘述過去諸佛,以至教主釋迦牟尼佛的成佛、說法、涅槃始末,及弟子們結集經、律、論的情形。(卷八~十二)
6.敬佛篇:闡述彌陀、彌勒二種信仰,並廣引經典譬喻說明念佛的好處,及各種感應事蹟。(卷十三~十七)
7.敬法篇:說明誦經解義,弘揚教法的功德。(卷十七~十八)
8.敬僧篇:說明禮敬僧眾的功德。(卷十九)
9.致敬篇:說明禮拜十方諸佛的功德和禮拜的儀式。(卷二○)
10.福田篇:說明布施的功德利益。(卷二十一)
11.歸信篇:說明歸依三寶,信仰佛法的重要。(卷二十一)
12.士女篇:說明世間男女種種放逸行為,如仗勢欺人等。(卷二十一)
13.入道篇:說明出家學道的意義以及落髮剃度的儀式。(卷二十二)
14.慚愧篇:說明慚愧心是人類善性的表現。有慚愧心的人,不但自己不作惡,也不教他人造惡。(卷二十三)
15.獎導篇:說明在家生活的種種過患,勉勵世人勇猛精進修習佛法,可以獲得無量福德。(二十三)
16.說聽篇:說明佛教講經說法的儀式與意義。(卷二十三~二十四)
17.見解篇:敘述釋迦牟尼佛諸弟子的不同專長。如阿那律具天眼通。(卷二十五)
18.宿命篇:說明眾生有追憶前世行為的能力。(卷二十六)
19.至誠篇:說明誠心求道的人,必能感應道交,獲得道果。(卷二十七)
20.神異篇:說明神通靈異在佛教弘傳過程中的重要功用。(卷二十八)
21.感通篇:記述唐代玄奘大師西行印度取經時,沿途所見各國種種佛教的聖迹。(卷二十九)
22.住持篇:說明弘教護法的人應該具備的德行與條件。(卷三十)
23.潛遁篇:記述隱遁高行者的事迹。(卷三十一)
24.妖怪篇:記述種種妖魅鬼怪犯人的事。(卷三十一)
25.變化篇:敘說神變詭化之事。(卷三十二)
26.眠夢篇:說明睡夢皆由心識所發動,由夢的內容可分為四大不和夢、先見夢、天人夢、想夢四種;性質上則分為善、惡、無記三類。(卷三十二)
27.興福篇:說明興福的種類(如營造塔寺、雕刻佛像、供養僧眾、種植樹木、造橋鋪路、施藥救病、挖井、造浴室廁所等)、洗浴的用物及好處。(卷三十三)
28.攝念篇:說明降伏紛飛妄念的種種方法。(卷三十四)
29.發願篇:敘述佛教修行者發誓立願的內容。(卷三十四)
30.法服篇:說明袈裟的功德以及僧眾穿著袈裟的意義。(卷三十五)
31.然燈篇:說明佛前燃燈的意義與功德。(卷三十五)
32.懸幡篇:說明寺塔中懸幡的意義與功德。(卷三十六)
33.華香篇:說明佛前供花燒香的意義和功德。(卷三十六)
34.唄讚篇:介紹佛教梵唄音樂種種殊勝的功德,及梵唄的流傳情形。(卷三十六)
35.敬塔篇:說明佛塔的由來、建塔的規制、繞塔的意義,以及舊塔的維修和管理。(卷三十七-三十八)
36.伽藍篇:說明佛寺的由來與入寺禮拜的儀式、規矩。(卷三十九)
37.舍利篇:說明釋迦牟尼佛涅槃後,八國起塔供養佛舍利的情況并供養舍利的功德。(卷四十)
38.供養篇:說明佛教的供養對象(佛、菩薩、僧眾、父母、師長等)、供養功德。(卷四十一)
39.受請篇:說明施主設齋供僧的福報利益,及僧眾受食的具體儀規。(卷四十一~四十二)
40.輪王篇:記述阿育王等轉輪聖王的德行。(卷四十三)
41.君臣篇:闡述國王、大臣護持佛法所起的影響和應有的德行。(卷四十四)
42.納諫篇:述說君主施政、行者修道應採納正諫,處事可避免種種過犯。(卷四十五)
43.審察篇:說明做人處事要以智慧力,分辨邪正、善惡。(卷四十五)
44.思慎篇:說明為人當思慎防過,緘口息慮。(卷四十六)
45.儉約篇:說儉約知足為修道之根本。(卷四十六)
46.懲過篇:說明「意為業本,身口由發」,要防止身犯惡行,口出惡言,須先淨化意念。(卷四十七)
47.和順篇:說明性情柔和者,賢愚同附;性情貪戾者,眾叛親離。(卷四十七)
48.誡勗篇:記述有關「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種種教誡。(卷四十八)
49.忠孝篇:博引經論述說佛教孝親的意義。(卷四十九)
50.不孝篇:述說不孝順父母的人必墮地獄的種種果報。(卷四十九)
後面還有50篇。共100篇。
http://www.masterhsingyun.org/article/article.jsp?index=48&item=60&bookid=2c907d494574115201457e3c82e4008a&ch=2&se=20&f=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