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n3338 wrote:
美國2000年GDP是34,463美元, 2008年成長到47,393美元
德國2000年GDP是23,096美元, 2008年成長到44,729美元
英國2000年GDP是25,150美元, 2008年成長到43,736美元
韓國2000年GDP是10,937美元, 2008年成長到19,162美元
澳洲2000年GDP是20,380美元, 2008年成長到48,951美元
新加坡2000年GDP是23,079美元, 2008年成長到40,326美元
偏偏只有台灣 :
2000年GDP為14,519美元, 而到2008年則僅成長為17,399美元
如果失落八年時期台灣表現還算不錯的話, 那麼那些歐美國家或是其他三小龍的表現
豈不是飛上天 ??

2000-2008這段前面就有人提過匯率的問題了,
而且照smallsea大用GDP成長的方式來評價的話,
除了新加坡以外,
這段你所謂「失落的八年」大部份時間成長率都巴掉你上面提的這些國家,
而且仔細看08年後的成長幅度,
除了金融海嘯後一年基期較低暴衝到10趴,
其餘的成長率甚至比不上前面四年。
失落的八年是耳語罷了、
跟現在的無感經濟一樣,
也就是經濟成長的果實無法全民共享。
這是植基於產業外移的趨勢,
就現在的眼光來看也是全球化必然的結果,
政府強力推行開放、就商人而言是好事,
但對無法及時轉型的工農而言就未必見得。
發達經濟體GDP平均成長率通常在2個百分點左右而已,
別單看一個數據吧。
goodness wrote:
2000-2008這...(恕刪)
「等者等之,不等者不等之。」這是比較的前提基礎。
小學時,大家每次數學考試都在求考100分,考80分的人,大概就是班上倒數了。
國中生大家月考大都考80分,你可以在國中也許有人89分,就是班上第一名。
等到高中時,數學有考60分就是高標了吧?考3、50分的大有人在。
今天有個小學生蹦蹦跳跳跑來高中生前面,問說:「哥哥你數學考幾分?喔,60分呦?好爛呦!我都考一百分!」你會一笑置之,還是覺得小學生講的話有道理?
以經濟成長率來講,開發中國家就像是小學生,他的表現必然是最好、最快的。
而處於開發中甚至觸及已開發門檻的,經濟成長率大約像是國中生,
而老牌的已開發國家,自然就像高中生,經濟成長率除了少數例外之外,一定都是個位數。
拿那些開發中國家或是老牌已開發國家,來跟台灣比較,不是跟前面的拿國小生成績跟國中、高中生成績比較一樣荒謬嗎?(當然,如果真的要比還是可以,比如國中生的分數大多考80分左右,今天有個國中生卻只考40分,竟然還比高中生大多考60分還要差,那可想而知,這個國中生的表現真的很差~)
比較適當的比較,應該是拿在世界中,開發程度差不多,且常被相提並論的臺、港、韓、星來比較,而馬來西亞過去十年,可以說是東南亞中表現相對亮眼的,論及開發程度,已經可以納入比較類似而足以納入參考,這也是為什麼我在經濟成長率中,拿了臺、港、韓、星及馬來西亞一起比較。
你講的全球化因素,臺、港、韓、星及馬來西亞每一個都必須面對,不會說只有台灣才有這種困境,而其他香港、韓國卻不需要面對,所以每個政府表現如何,這幾個政府的表現跟評比一出來,就可以看得清清楚楚了。當拿同樣的標準,2000年以前我們贏人家,卻在2000~2008年大多的時間是大輸特輸,而2010、2011卻又回到前兩名的位置,我想應該怎麼解釋政府的表現,就很清楚了。
smallsea wrote:
你拿那些開發中國家或是老牌已開發國家,來跟台灣比較...(恕刪)
拿來比的是Icn3338大、我的回復也指出跟發達國家比是不恰當的。
麻煩您把引言的對象區分開好嗎?
smallsea wrote:
「等者等之,不等者不...
你講的全球化因素,臺、港、韓、星及馬來西亞每一個都必須面對,不會說只有台灣才有這種困境,而其他香港、韓國卻不需要面對,所以每個政府表現如何,這幾個政府的表現跟評比一出來,就可以看得清清楚楚了。(恕刪)
很好奇您要怎麼把政府表現「看得清清楚楚」。
經商環境報告比較的內容,
主要是比較各個國家與地區的行政效能與法規制度;
現在的政府是行政、立法都掌握在同一個政黨手上,
行政效能和立法效率增加是應該的,
但經商環境自2008年以來排名進步,
GDP成長率卻退步。

再看看國內的經濟指標。
實質薪資成長率變成負的,物價指數卻創新高,意味著國民痛苦指數增加。

同時所得分配開始惡化。

綜合以上,經商環境與經濟表現並沒有正相關,
我認為這是因為各國產業型態不同造成的。
台灣與韓國是以製造業見長,
新、港是金融服務為主,
馬來西亞則是各部門的表現在東南亞裏都不錯。
對台灣而言製造業的出走對台灣的影響遠大於經商環境的進步。
所以我覺得以「學生考試的表現」來比喻是失之偏頗,
實際上經濟表現不可能用經商環境這種指標來做單一評估。
就像台灣的科技聚落是全球第一,
不代表台灣的科技表現就是世界第一是一樣的道理。
goodness wrote:
拿來比的是Icn3338大、我的回復也指出跟發達國家比是不恰當的。
麻煩您把引言的對象區分開好嗎?
很好奇您要怎麼把政府表現「看得清清楚楚」。
經商環境報告比較的內容,
主要是比較各個國家與地區的行政效能與法規制度;
現在的政府是行政、立法都掌握在同一個政黨手上,
行政效能和立法效率增加是應該的,
但經商環境自2008年以來排名進步,
GDP成長率卻退步。
再看看國內的經濟指標。
實質薪資成長率變成負的,物價指數卻創新高,意味著國民痛苦指數增加。
同時所得分配開始惡化。
綜合以上,經商環境與經濟表現並沒有正相關,
我認為這是因為各國產業型態不同造成的。
台灣與韓國是以製造業見長,
新、港是金融服務為主,
馬來西亞則是各部門的表現在東南亞裏都不錯。
對台灣而言製造業的出走對台灣的影響遠大於經商環境的進步。
所以我覺得以「學生考試的表現」來比喻是失之偏頗,
實際上經濟表現不可能用經商環境這種指標來做單一評估。
就像台灣的科技聚落是全球第一,
不代表台灣的科技表現就是世界第一是一樣的道理。
3673TPK很快 會失去iphone訂單 等者看
goodness wrote:
很好奇您要怎麼把政府表現「看得清清楚楚」。
經商環境報告比較的內容,
主要是比較各個國家與地區的行政效能與法規制度;
現在的政府是行政、立法都掌握在同一個政黨手上,
行政效能和立法效率增加是應該的,
很簡單,世銀報告中,台灣的排名從35一直跌到61,之後在大幅上升到24、25。
這就是用同一標準(經商環境與其他國家的比較),
顯現出政府在2009~2011之間的表現比2005~2008年好許多。
goodness wrote:
但經商環境自2008年以來排名進步,
GDP成長率卻退步。
有退步嗎?我以為我已經用最淺顯的話去說明了,光是看絕對數字是不夠的,要看你跟比較類似國家去作比較,才看得出你有進步還是退步。這很難理解嗎?
你把台灣跟韓國、香港、新加坡的GDP成長率,去比較,看看台灣在2000~2008年是第幾名,2009~2011年是第幾名。如果台灣的名次下降,才有資格說台灣的GDP退步吧?我印象中台灣2000~2008GDP的成長率也是鄰近國家中的最後一名,2009~2011則是比以前進步許多。你怎麼會說GDP成長率退步?你的根據是什麼?
goodness wrote:
再看看國內的經濟指標。
實質薪資成長率變成負的,物價指數卻創新高,意味著國民痛苦指數增加。
同時所得分配開始惡化。
你要不要看看同時期的韓國、香港、新加坡,他們的痛苦指數有沒有增加?所得分配有沒有惡化??
全世界遭逢金融海嘯,對你來說是不存在的囉?台灣只要拿絕對數字跟過去比較就好了嗎?我相信這種話你也不同意吧。
一般最喜歡拿來批評的失業率,通常大家都同意,如果政府無能,那表示失業率上升的幅度會比鄰近國家嚴重,如果運氣好遇到世界都很景氣的話,無能者的失業率下降幅度也會比鄰近國家低。
你會發現,失業率比鄰近國家上升幅度較多的,還是在89、90、95、96、97年間。
goodness wrote:
所以我覺得以「學生考試的表現」來比喻是失之偏頗,
實際上經濟表現不可能用經商環境這種指標來做單一評估。
就像台灣的科技聚落是全球第一,
不代表台灣的科技表現就是世界第一是一樣的道理。
照你這樣的解釋,那全世界所有的評比機構跟標準都應該廢除,畢竟沒有兩個國家會面對相同的問題。
可惜世界上還是有這麼多國家,必須彼此競爭,
而過去我記得有個競爭力的評比,是媒體常常喜歡拿出來比較的。
你可以注意一下,在2001年到2008年之間,台灣的政府效能都是在20名左右(最好的成績也不過是16名),
但2009年18名、2010年第6名,2011年第10名~
很湊巧,也是在2009年之後,台灣的評比排名才突飛猛進。
好吧,世界銀行的評比也不可信,瑞士國際管理學院(IMD)2000-2011年世界競爭力年報也不可信,這就是你的見解嗎?
smallsea wrote:
很簡單,世銀報告中,台灣的排名從35一直跌到61,之後在大幅上升到24、25。
這就是用同一標準(經商環境與其他國家的比較),
顯現出政府在2009~2011之間的表現比2005~2008年好許多。

就經商環境一項而言,
我同意你的說法,政府有進步,理由我也一開始就回過了。
但上一篇回文我也說了,以經商環境單一指標你能看出什麼?
四小龍的產業結構不一樣,任何一個單一指標勝出有什麼意義?
特別是你說我2005年對國家經濟表現的印象有誤,
但實際上經商環境的評比卻跟GDP成長率出現背離的現象。
如果政府這幾年經濟表現是進步的,
GDP成長率在「失落的八年」平均是3.75%,
但最近四年平均卻低於3.725%,怎麼更差呢?
2005年GDP成長率有6%,但是輸給韓國香港;
這幾年的平均成長率不到4%,但是贏過韓國香港,
你的結論是2005年我國的經濟表現不能說「不錯」,
那這幾年可以嗎?
你看失業率的方式我也覺得很奇怪,
它又不像GDP一樣是每年增長,
為什麼要看複合成長率?
而你卻不提這幾年失業率幾乎都超過5%,
在四小龍中全部敬賠末座,
照你的標準、進步在哪?
另外你說的那些國際評比我並不質疑,
但是你只挑好看的數字出來看有什麼用?
何況還是單對「經商環境」一項而言~
goodness wrote:
而你卻不提這幾年失業率幾乎都超過5%,
...(恕刪)
..............台灣 ......美國
2000 年 2.99 .....4.00
2001 年 4.57 .....4.70
2002 年 5.17 .....5.78
2003 年 4.99 .....5.99
2004 年 4.44 .....5.53
2005 年 4.13 .....5.10
2006 年 3.91 .....4.62
2007 年 3.91 .....4.60
2008 年 4.14 .....5.80
2009.. 年 5.85 .....9.25
2010.. 年 5.21 .....9.42
----------------------------------------------------------
沒錯呀 ! 畢竟以前台灣經濟表現一向與美國連動很大, 失業率與美國差距一直保持在
一個百分比之內 ~~ 而美國失業率在金融海嘯後增加一倍 ~ 之後一直沒有下降跡象 ..
不過台灣現在則已回穩至4.45%(八月份數據) ~~~
也就是說, 這兩三年間台灣已逐漸不再那麼依賴美國了 !! 而未來幾年間歐美第二波
金融海嘯方興未艾.. 只要到時台灣政經情勢沒有太大變化, 再次挺過應是沒問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