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選擇跟誰玩多半出於直覺而不是一些明確的條件,我覺得會說"他不會說台語所以不跟他玩"應該是家庭教育和環境的影響吧..
舉些例子,一個朋友的小孩因為朋友在大陸工作所以在大陸念小學,常常被欺負,但是班上其他的台灣或香港小朋友就沒這個問題,後來我發現朋友的太太言語之中常常透露著對大陸人的歧視,她不用刻意去教什麼,但是她的兒子很快就學到了這個觀念和態度.. 後來沒辦法,送到國際學校,很主動的跟外國小朋友做朋友,就沒那麼常被欺負了...不過不是因為外國小孩子不會欺負人哦,是因為小孩子的媽媽的理想是移民美國,言語中常常透露著對美國的憧憬...小孩子也學到了...
如果一個小孩子成長環境得到的訊息是"不會講台語的就怎樣怎樣",他自然就會排斥不會講台語的人了..
小孩子有個性的時候, 有些事是強迫不來的..
很不幸的在台灣有太多政治敏感的事情,
不如換個例子, 假如樓主小孩在一個班上, 人人都有學樂器,
但是他不願意學, 也不想學, 和同學聊不來, 被看不起, 那怎麼辦?
拿鞭子打他逼他去學嗎? 咦 也不見得, 可能他興趣是打球, 他球打得很好啊~
又例如說印度有上千種方言, 那麼大家去印度出差要講什麼語言呢?
當然是學英文啊,
然而印度精通英文的也只有兩億人, 還是有其他八億多人無法溝通,
這時候怎麼辦?
尋找共通點, 微笑和手勢是人類所共有的

會因為別人不會講台語而排斥他的應該要多想想, 這個土地上不是只有閩南人,更何況,原住民也沒有排擠我們...
youngmth wrote:
小孩子很真,但有時也...(恕刪)
我很認同這樣的說法,我舉一個自己的例子, 我只有一個小孩,男生,大概因為沒兄弟姊妹,我們夫妻兩個平常又工作很忙,他常常很自覺的想辦法排遣時間,週末假日,有時候他會自己道樓下公園裡面自己找人玩.
前一陣子,我發現他交了個新朋友,是個唐氏症的小朋友,那個小朋友的家長一次來按我家門鈴,說他兒子想找我兒子去玩,我才知道,原來那陣子他們常常會在一起玩. 後來那個小朋友的父親似乎有點感激我兒子的舉動,因為他說以前他兒子常常都自己玩,因為別的小朋友都有點排斥他兒子. 我對這件事情並沒有特別在意,一方面,我自己比較沒時間陪小孩,他有個玩伴也不錯,順便也可以在這樣的互動裡面,對彼此都有點幫助.
其實我想說得重點在於,小孩子並不會主動的去排斥某些人,除非是大人去影響他們,我們常常說赤子之心,可惜,因為出於某些原因,在現在的社會裡,赤子之心似乎消失的特別早.
小孩子所發生的狀況而有所感觸
個人覺得應該不需要太大驚小怪
小孩子思想不成熟 不用太認真
反而建議樓主應該機會教育
跟自己的小朋友說明這是錯誤的行為
也找機會讓小朋友多少學一下台語
從小到大 到現在工作中也常遇到不會台語的朋友
沒遇過說 因為語言不會而被排斥的
反而在哈啦時還會教他們一些奇奇怪怪的台語
(並非髒話而是一些布袋戲中繞口的台詞
)不過台語能拉近一些距離倒是真的
因為正式的場合大家都用官方語言
私下相處哈拉才會用方言比較親切
其實台灣的台語再各個地方也不一定都相同
至少小弟家鄉宜蘭 有些口音或用字 如: "勁" 字
就很少在其他地區聽到
小時候也被嘲笑過
不知不覺中被修正 害我現在還蠻懷念的...

而當兵時也聽過一些台中和高雄南部的台語口音
剛接觸時個人也蠻不習慣的...

不過有聽說閩南語 客語反而比較接近古代的漢語
以前有聽過一些用閩南語吟唱的唐詩不算啥
最近聽到整篇的 滕王閣序 用閩南語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