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rl258 wrote:
生產工作本來就不一天兩天的排 好的,真不知道你是念哪一種書?還沒出來工作嗎?
世界上每一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節日。生產排程工廠在訂單下來就開始排了。
事情當然都是有排好啦,沒排好也不會讓人家知道,排程好了但是有沒有做好那也可以再研究,因為老闆都跟人家說沒問題啦,我們怎麼可以出問題,我的工作就是每天戰戰兢兢,排下的進程常常因為各種因素而做調整跟修改,要得到很多人的幫助才能克服,還常常厚者臉皮在節日去打攪別人,聯繫是很單純,但是討論的事情有時候就不太單純,要完成一天兩天的事其實也很費功夫,唸書的話,以前我是唸工管的,工作也有在做了,只是工作上的事情往往不是那麼順利,只能盡量跟著有經驗的人來學習,發現前輩的指導比書本有用多了,所以我平時都不會問別人唸了什麼書,都是問說你這是跟誰學的。
macacafly wrote:
這是說話的人
說話的內容
會不會讓人誤以為七年損失是 200億*94?
這個說的好

乍看的確會讓人誤以為總共的損失是 200億*94
我記得,如果在統計上是算總共幾人幾日時,要標示成"人日"
例如要花四個人各三天的話,可以表達成"12人日"
如果賴委員認為這數字是以各縣(市)為單位來呈現的話
也應當表達成 "錯放的假有九十四縣(市)日"
而不是只說"九十四日"
另外在計算損失的數據時
想必他所謂的"一天200億"
這裡的天是指"全國的一日",而不是"一縣(市)的一日"
真的要統計每個縣市的工商產值也不是難事
從稅捐資料就可以知道每一縣市的工商產值
(更何況他是財經背景的學者)
既然要講求精確表達
就應該把每一縣市產值帶出來
而不是只含糊的說一天200億以上
套用他在解釋這麼多"天"時的說法
每次放颱風假也不是全國所有縣市都一起放
或是都有一起放的必要
所以這"200億"損失也不能一體而論
本來就該切割成以縣市來細看
難道全國一起放假時是損失200億
而部分縣市(例如苗栗以北)放假時也是損失200億?
表達數據時,前後要有一致性
至少讓人計算時,知道該用什麼數字乘除什麼數字
但賴委員這次的問政真的是"誇大的說法"
提到天數時以縣市*日數來表達
提到損失時則採用全國的數字來表達
而他的說法會誤導他人直接把這兩個數字做相乘聯想
但這兩個數字直接相乘就會明顯失真
更何況颱風假本來就不是容易準確預測的
記得上次新聞播出一個民眾因宣布太晚->送小孩上學撲空,罵
但宣布的早,又有誰趕拍胸脯保證屆時風力一定達到放假標準?
要不然以後各縣市放颱風假時
需有該縣市立委"副署"同意放假
讓立委也承擔萬一沒放假出事會被民眾罵的壓力
看立委是要選票(來自民眾)或是要銀彈(來自工商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