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llant224 wrote:
轎車汽車底盤不了解...(恕刪)
底盤連日本都不是計數領先者,歐洲擅長這個
還有產出看東西的需求,我前面就說過了,好技術不見得賣得好(單價過高一樣很難賣),勉強能用而價格低的賣得好,產值大很正常,但不代表這方面技術很好,台灣的輪胎在世界上佔有率也不錯,但台灣輪胎上技術的累積還是不太好,但一般車使用夠用了
台灣在汽車業上面很難有太大突破的,我們天生自有條件太小,一個引擎的開發大概要年產60萬輛車來當支撐(我以前有接觸時得到的資訊,有些年了,現在需要多少不清楚),底盤就更別說了,研發經費非常可怕的,變速箱要做多段難度很高的,我是不太願意太過批評裕隆,一個一年常常賣沒40萬輛車的國內市場,不往外走幾乎死定了(韓國市場一年破百萬輛,且約90%買國產車)
在我還有接觸汽車產業時,打進汽車業有三個主要集團,日本車、歐洲車、美國車,要拿類似TS16949這類進入門檻,花超過10年打關係很正常,在我還有接觸的時候,韓國汽車廠偏美國車(當時瞭解是入股和技術),韓國本身不是主導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economic wrote:
底盤連日本都不是計...(恕刪)
如果你所謂的技術有突破的標準在於一定要是業界頂尖,那的確韓國製還稱不上
但如果是普遍車輛的國際標準,在前面我所提到的變速箱、渦輪增壓韓國已經有所突破,同時在金屬材料領域跟電池領域已經是業界頂尖。你也提到變速箱多段變速的研發很困難,而韓國車廠主動投入進行研製。在台灣,目前我們裕隆連想都沒有想過。
你前面提到的輪胎,HANKOOK韓泰輪胎被福特的Mustang跑車採用了,同時他們也是德國NPT房車大師賽的主要供應商。
某種程度上,台灣人就是因為各種自我限制的觀念才會變成這樣。韓國也意識到內需市場的極限,於是提出K-Zone的構想,K-Zone是仁川機場中心半徑2000公里以內,包含中國、日本等5個國家共147個城市,人口總數達3.9億。目前韓國的旅遊業正在積極經營這147個城市的觀光市場,並視其為韓國新的「內需」市場。這就是我們台灣人所缺乏的要素之一--野心
Volvo Saab Skoda等 很多汽車品牌的內需市場比台灣還小為何還能發展,雖然這些品牌在後來不是很順遂,但光憑母國市場不足而去否定發展的可能性,這是站不住腳的。

自己擅長的領域一旦被人超越就思考做別的而不是採取正面競爭,這樣下去我們遲早會退到牆角邊上。
我2011年在上海的法商FAURECIA 汽車排氣管系統公司實習時,韓國車廠已經是美日歐之外的第四大集團了。一個年銷量在當時接近750萬輛的汽車公司不會有國際供應商會忽略的。
我是不知道你認為韓國車本土市場佔有率90%的資訊是哪裡來的。在韓國與各國FTA生效以後進口車佔有率一路攀升到10%左右。算上通用大宇跟雷諾三星(雷諾佔股85%你要跟我說這是韓國車嗎?)在韓國的銷量,現代起亞集團在國內的市場根本已不足70%(雖然還是很大)。
你了解的韓國車走美系應該是通用大宇吧,大宇汽車曾經是韓國第一大汽車廠,合作夥伴是美國通用,隨著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以後就被通用及各外資吃下大部分股份,推出的車型也基本都是通用的車型,現在已經不能稱作韓國車了。而現代集團在1975年以前是幫福特代工沒有錯,但之後就與三菱合作推出了現代小馬,他們的技術走三菱日系一直到2009結束了發動機的合作。(就你提出韓國車是走美系的,那已經是20多年前大宇汽車的事了,也不怪你對現在的韓國是靠感覺了)
我上面提出的很多資料,相信很多網友也會同意這10年以來韓國汽車確實發展迅猛,在北美市場也引起了德國車廠的重視。
按照你的思路,就算Spirra以後賣的比法拉利多,也可以說銷量不代表什麼吧。你就繼續靠你的"感覺"吧
gallant224 wrote:
如果你所謂的技術有...(恕刪)
你搞錯我的意思,我的意思是在國際分工找位置,韓國產值高當然有整體戰略考量,台灣整體資源相差太多了,整台車的產業在韓國有機會,在台灣機會太小了(各種資源兩地差異並不小)
韓國想發展跟可以發展起來是兩回事,韓國計畫都很大,不是每一個都能成的,且韓國企業發展的風險很少拿來探討
我是不知道你市場資訊怎來的,我看的韓國國內市場佔有率是幾年前的,韓國自有市場就可以養1.5個左右的車廠,而台灣就算大家都用國貨還養不起一個廠,以投資風險角度來看就差很多了
汽車內部部分零組件市場,台灣廠商當然有機會,但想要發展整車,那太遠了
台灣想在這邊有所發展,那走向開放是必要條件,但現在內部條件那跟本可以說沒機會,所以在條件下找適合的發展比較實際,而不是走韓國那條路,那條路台灣不具備條件
走某些利基產品台灣是有機會的(包含車用),這條路企業不會到非常大,但能有個位置也夠用了,不一定要韓國那種方式,韓國的方式台灣既然沒有條件,大概看一看參考就好,多想想自我能發展的方式才是務實的,而不是去一直看韓國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economic wrote:
你搞錯我的意思,我...(恕刪)
Hyundai Motor Group is expected to see its dominance slip further in the domestic car market this year as the combined market share of its two automakers, Hyundai Motor and Kia Motors, dipped to around 60 percent in January, the lowest monthly record ever.

According to the Korea Automobile Manufacturers Association, the market share of the two automakers here fell 5 percent to 60.7 percent last month from the same period a year ago.
這是韓國汽車製造協會給的數據,在今年的1月份 現代起亞集團的國內市佔率已經掉到剩60.7%
我也說了,他們的發展模式台灣很多地方不需要學,但台灣今天會輸到這個程度絕對不是只輸在發展模式上面而已。
你前面一直在講的就是銷量好不代表技術強,我也沒誤會錯。花了時間找了你所需要的資料證明目前韓國汽車在該領域處於什麼位置再順便猜測你所謂的技術突破的定義到底是什麼。
On Feb. 5, the Korea Automobile Importers & Distributors Association (KAIDA) reported 19,930 units of newly-registered imported cars in January.Also, the market share of imported cars in the domestic automobile market recorded the highest on the monthly base in history, with 18.1 percent. The previous highest figure was 15.4 percent in August last year.--Business Korea
我之前的進口車10%佔有率有誤,今年2月韓國市場進口車的市佔率已經到了18.1%,就算雷諾三星、通用大宇給你記入韓國車好了,加上破產重組的雙龍汽車也不會上90%
談論到現在你完全沒有任何資料做佐證,不知道誰才是靠"感覺"評論韓國這個國家。
gallant224 wrote:
你講話都開始語無倫...(恕刪)
我幾年前看的資料,我現在手上怎有,但幾個數字還記得大概(以我記得的銷售量回推國產市佔率約90%-96萬/11x萬),以你給的資料,進口車從約10%到現在約20%,不是進口就是國產,那國產不是有一個時期約90%有很大錯誤?
我資料是當時的客戶RFM給的研究資料,我們當年有出貨給RFM,我前面也說了汽車市場我沒很熟,只是有做裡面的東西,會有些包含客戶和行銷單位給的資料當參考
我是不知道你在堅持什麼?一直往韓國政策看根本上對台灣現有政策幫助很小的,台灣現在根本不可能由政府主導某一個或幾個項目(尤其一個項目只能1~2廠商),我們就沒有那個條件
韓國車也是,你一直往產值看,我也沒不認同這產值,但自有技術韓國還沒有擁有太多的重大自有技術至少目前還是這樣,可這不影響韓國車產值,也不代表韓國在這些技術上就不能突破,也不能保證就一定可以突破
我自己以往經驗跟韓國廠雖說有往來,但規模很小,不算熟,日商體系相對比較熟,日係車體系從技術、品牌、……等等目前都還領先韓國有問題嗎?
台灣在汽車市場上整車的機會不大,至少目前現實條件就是這樣,這個有問題嗎?還是短期有解決方案?如果沒有就是只能在現實條件下找其他出路而不是一直往韓國可以而台灣不能看,務實一點比較有用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