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騎過的人,都可以明顯感受
三萬以上跟一萬元的腳踏車,有甚麼差
常常騎車的車友,可能可以感受出一些不同
十萬以上跟三萬元的腳踏車,有甚麼差
只有數錢的老闆知道了...
上面是玩笑話,不過倒是很接近事實
自己買腳踏車之前
大部分都是去風景區租一般的腳踏車
那種車,就是跟大賣場等級或者900元一輛的車差不多
總是以為,要達到一定的速度,要達到一定的距離,要爬上一定的坡度
就是要這麼吃力
直到有一次租到捷安特市價六千左右的車
突然發現,真的好騎很多
比較輕鬆可以達到之前很吃力的速度距離跟坡度
不只是我這樣覺得,我女朋友也這樣覺得
而當年五六千左右的車,現在也大概八千,還不算破萬的車
後來要騎車,總是跟朋友約好,去台北市大稻埕捷安特租車站等開門
搶租僅有的三輛捷安特伊瓜那,然後痛快的騎一天
腳踏車跟汽機車不同,動力來源是人,不是機械引擎
所以同一個人來說,不同自行車,引擎馬力都是一樣的
那為何騎起來感覺又有差別呢?
差別的地方很多,舉一些簡單的例子
比較便宜的車,避震通常非常軟,是很舒服沒錯,不過他吃掉了人力引擎的一部分動力
比較便宜的車,輪框通常沒有很正,就算出廠是正的,因為使用單層輪框,所以容易變形
一但輪框不正,人力引擎動力的輸出,有部分就會被偏擺的路線吃掉
比較便宜的車,輪組的花鼓通常比較差,滑順程度有差,拿不同等級輪組空轉就可以明顯感受
雖然在高級輪組中,空轉比較久不一定代筆實際騎乘時比較順
但是以萬元成車作為分界點的話,這邏輯算是成立的
很不幸的是,這也會吃掉一些人力引擎的動力
上面只是輪子
大齒盤組, 曲柄, 踏板....這些材質的好壞,都會吃掉人力引擎的動力
不要覺得這感覺很細微,可能分不出來,事實上,他非常明顯
當把腳踏車的每一部分零件分開來看,就會發現...影響實際動力輸出的因素非常多
然而,很好玩的是...
變速系統的影響並不是很大,但卻是一般人最在意的地方
其實,看這波單車熱,再看看這討論串
不同價位等級的車,絕對有差別
選擇甚麼價位的車,每個人有每個人的考量
但是以運動休閒來說,腳踏車的本質還是人力
還是建議不要迷失在熱潮裏....,有自己的定見最重要
前面有人說的沒錯
昂貴腳踏車,能做到的事情,便宜腳踏車大部分也做得到
不過就是比較困難,要花更多的體力
而且騎車不是不傷身體,不當的出力騎乘,更有可能會造成身體的一些傷害
所以,每個人對車子的需求不同,也就不奇怪了
台灣好像很多人還是想不通『精品』的價值?總是停留在每一種東西都該有個『合理』的價格。買超過這個價格的就是虛榮心或笨蛋。這是不是跟台灣的產業還是停留在產業代工,總是在跟人拼成本有關呢?
精品太多了。法拉利、Rolex、LV包、Leica、還有名牌單車等等。這個網站最不缺的就是精品。每樣東西都是機能性增加一點點,價錢卻跳一大截。
國產車一樣可以把人安全的從A載到B、Casio一樣可以看時間、紅白塑膠袋一樣可以裝東西、FM2一樣可以照相、賣場車一樣可以健身通勤。差別是精品快一點、漂亮一點、輕一點或穩定一點而已。所以多加這麼多錢,買好一點點的東西,就是呆瓜囉?
先不討論有特殊需求的人,比如說攝影師、賽車手、奧運計時員或是環法選手。這裡只討論售價比成本貴很多的奢侈品。
問題是,世上根本沒有『合理』的價錢這回事。我每秒幾千萬上下,買個長相普通的國產車通勤叫做『不合理』。你刻勤刻苦,吃飯覺得連吃生魚片都叫浪費錢,只吃泡麵,覺得買法拉利是『不合理』。誰對?都對也都錯。除非你在共產國家,不然資本主義下,選擇是個人決定、價錢是供需決定。
我買精品,為的是我喜歡它的品牌形象、它的百年堅持、它的品質、它的研發。即使只是進步一點點,我也甘願為那一點點的進步、便利花銀子,因為那就是我要買的東西。你買國產車、吃泡麵、用Casio錶、騎賣場車的同時,你也做了一樣的選擇。不然其實你還有更原始、更便宜、更低階的選擇你不要。你可以走路、坐公車、買TATA的廉價汽車、用學校的電腦上網、用素描不用相機(或乾脆不照相)、用手機看時間,穿『中國強』球鞋等等。
世上根本沒有『合理』的價錢,或是『c/p值最高』。用這些詞的人只是省略了前頭的預設『對一般消費者來說』。『對一般消費者合理的價錢』或是『對一般消費者c/p值最高』對不符合這個預設的人無效。比如說,有錢人才不管c/p值是多少,一個職業攝影師可能覺得高級單車太貴,但相機價錢對你我他是不是『合理』也不在他考慮之中,那一點點的差別對他來說,值得。
所以拜託當我們討論到精品時,不要再拿『一般消費者』的心態來討論了。再說,很多精品是工業進步的動力。現在有多少汽車的標準配備是從F1車上研發出來的?精品也是藝術。想想看沒有精品的世界。所有的東西都量產、共用平台、沒有特色。這是逼近共產國家的畫面,不可能產生出少量而質精的物品。沒有手工打造的跑車、鐘錶、皮包、家具、飾品。
所有人都住在功能接近、售價相同、成本低廉的住宅裡,沒有杜拜的帆船飯店或是紐約的古根漢美術館,不覺得很無聊嗎?
1. 有興趣的話,可以去看看國外的網站,歐美國家的單車一般來說是台灣售價的2~3倍。回頭看,個人認為台灣的單車售價已經很有誠意的配合「台灣平均收入偏低」的這個事實。
2. 一千塊的單車跟一萬塊的差異在哪?當然,輪胎、避震、傳動阻力、耐用度都差很多,但對新手來說,最明顯的在變速。去爬個山路看看。碰到陡上坡時,大家急著降輕檔;此時一千塊的就喀喀喀喀喀喀喀喀喀喀喀喀......運氣好的幾十秒後換檔成功,運氣不好的掉鍊或卡住(準備側倒吧
)。一萬塊的(以Shimano Altus以上來說)喀喀兩秒換好,順利繼續爬坡。Deore或SRAM X-8 以上呢(價位約一萬五以上吧),瞬間換好檔位,只有「釘」一聲清脆的金屬敲擊聲。(以上皆以變速有調整好來說)我以前曾經在大學合作社買一台一千二的,沒去碰變速就已經會每分鐘掉練一次,然後很神奇的又會自動掛回去;不過呢,每次都是掉鍊->踩空->自阿->蛋蛋痛一下,等快不痛時,又自動掉鍊......如此無限迴圈
3. 材料。若以同價位的機車跟單車比較,這兩個是差很多的。就用一萬五這價位來說吧。單車是鋁合金,機車是鋼架+塑膠殼。有人說不相信單車用的金屬材料比機車多,但沒有考慮到用料是不同的。曾經看過美國Wired雜誌說就算是碳纖維或鈦合金單車,若以材料的觀點來看,是很划算的。想想,若要買到用這種高科技材料的汽車要花多少錢呢?
還有很多很多,逛過台北國際自行車展就會了解各個零件有多精細了。
若你還不知道為何單車這麼貴,那恭喜你還沒掉入這個大錢坑,不過基本上會上M01就已經很接近錢坑了

..大家跟流行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