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把這題目搞這麼複雜?裡面人物有年輕人 老闆 鄰居年輕人拿出假鈔換到29塊+成本15元的鞋子(獲利)鄰居拿出50元零錢 之後又拿回50元 都是真鈔(無獲利 無損失)剩下就是老闆損失的算成94元的請問多出的50元是誰獲利?政府課稅?這樣想不就簡單多了我倒覺得如果題目問年輕人獲利多少還比較難回答
這是個很簡單的數學題但是,就事實看來還是很多人會答錯,為甚麼?以下是小弟的一番見解:會答錯的人,或者是解題中會發現矛盾的人,其原因在於一個潛意識認知錯誤的盲點,那就是錢進來叫做賺錢,錢出去叫做賠錢,這是對的!但很多人前意識會自以為的舉一反三,想成:貨品進來叫做賺錢,貨品出去叫作陪錢,這是錯的!所以在思考上很容易發生錯誤,這個題目我想就是在考驗人類在舉例類推上的思考盲點
tarnchiachen wrote:誰拿到假鈔誰就是損失...(恕刪) 這個案例裡,股票是鞋子,不是假鈔。==========================================================我們來改編一下這個故事。就跟股票可以牽扯上關係了。話說小米步童鞋店在小鎮理經營得不錯,一雙 15塊的鞋子由於標榜的是義大利進口,銷售狀況良好,即使是一雙鞋利潤可達6元,大家一樣趨之若鶩。有的婆婆媽媽們,沒事就去小米步買幾雙鞋子,看看能否保值,未來有沒有機會衝到一雙 30 塊再轉手賣出。後來老闆野心漸漸大了,想擴張經營版圖,但有礙身上現金不夠,於是跟鎮上的銀行談貸款的可能性。因為鞋子銷售狀況不錯,於是銀行同意老闆以鞋子作為抵押品,一雙20元抵押給銀行,共抵押 1000 雙。現在老闆身上有了 20000 塊現金,有了這一桶金,可以開始經營別的事業。為了多角化經營,老闆在鎮上開了燒烤店、肥料行等等。由於老闆財物槓桿玩的太大,並沈迷於酒色,使得這些關係企業經營不善,一一倒閉。眼見公司發生財務危機,欠銀行的錢越滾越多,慢慢超出老闆可負擔的上限,於是老闆結合了一個從外地來的年輕人,兩人籌畫著如何坑殺銀行與鎮上的婆婆媽媽投資人。年輕人假裝是從外地來的大客戶,一次跟老闆進了一萬雙鞋,每雙 10 元,並開了張10萬塊的空頭支票給老闆。年輕人拿著這一百雙鞋,跑去找銀行跟鎮上的婆婆媽媽講,由於自己進貨量大,所以可以批到這麼便宜的價格,希望銀行與婆婆媽媽們能趕快搶購,晚的就沒了,就這樣,大家看到外地的大客戶這麼捧小米步的鞋子,想說小米步的未來不是夢,衝上每雙 100 指日可待,所以一百雙鞋以 20 塊賣出,一個上午就賣完了。第二天早上,銀行將這張支票拿去交換,突然傳來了晴天霹靂的消息...支票被退票了!!銀行與婆婆媽媽們急急忙忙跑到小米步公司總部,發現老闆與年輕人早一步離開了小鎮,下落不明,據說是拿著這筆錢,躲到了國外去了...發生了這件事之後,鎮上開始流言四起,有傳聞該鞋子其實不是義大利進口,是越南製造的廉價品,大家開始人心惶惶,並開始拋售手上的鞋子,於是當年以 21 塊、20塊買的鞋子,現在只求能快速變現,五塊就賣了,甚至有人殺到一塊...至於老闆呢?據可靠的情資顯示,他正與年輕人在迦勒比海某個小島上,天天泡妞玩女人,過著幸福美滿的日子...
Agripina wrote:這個案例裡,股票是鞋...(恕刪) 呵,如果說這題為什麼可以跟股票扯上邊(是真的在玩股票,不是炒股),我的說法是,你能真的看明白一間公司的財務報表或是他的說詞嗎?在股東大會上所跟你解擇的損益,你是真的能撥開其中障眼法跟誤導,去「真正」了解這間公司是賠、是賺,或賺多少、賠多少,值得投資嗎?簡單的算數,都很有可能被一些小的誤導而導致讓你判斷不正確,計算錯誤,更何況是去了解一間資產幾十億甚至,上百億上市公司的財務的真實狀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