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on6699 wrote:南無阿彌陀佛(恕刪) (取自楞嚴咒)namo bhagavate amitābhāya tathāgatāya arhate samyak-saṃbuddhāya •敬禮世尊如來應正等正覺 阿彌陀佛(無量壽如來)正確唸法....namo amitābhāya 南無阿彌陀佛音譯: (哪摸 阿彌打爬呀)
kind-le candle wrote:想請教各位大大修法的目的是?或是說修法的目的是為了做什麼?----------------------------------------《雜阿含經》第973經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拘睒彌國瞿師羅園,尊者阿難亦住於彼。時,有外道出家名曰栴陀,詣尊者阿難所,與尊者阿難共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問尊者阿難言:「何故於沙門瞿曇所出家修梵行?」阿難答言:「為斷貪欲、瞋恚、愚癡故,於彼出家修梵行。」栴陀復問:「彼能說斷貪欲、瞋恚、愚癡耶?」阿難答言:「我亦能說斷貪欲、瞋恚、愚癡。」栴陀復問:「汝見貪欲、瞋恚、愚癡有何過患,說斷貪欲、瞋恚、愚癡耶?」阿難答言:「染著貪欲映障心故,或自害,或復害他,或復俱害,現法得罪、後世得罪、現法後世二俱得罪,彼心常懷憂、苦受覺。若瞋恚映障、愚癡映障,自害、害他、自他俱害,乃至常懷憂、苦受覺。又復,貪欲為盲、為無目、為無智、為慧力羸、為障礙,非明、非等覺,不轉向涅槃。瞋恚、愚癡亦復如是。我見貪欲、瞋恚、愚癡有如是過患,故說斷貪欲、瞋恚、愚癡。」栴陀復問:「汝見斷貪欲、瞋恚、愚癡有何福利,而說斷貪欲、瞋恚、愚癡?」阿難答言:「斷貪欲已,不自害,又不害他,亦不俱害;又復不現法得罪、後世得罪、現法後世得罪,心法常懷喜樂、受覺。瞋恚、愚癡亦復如是。於現法中常離熾然,不待時節,有得餘現法緣自覺知。見有如是功德利益故,說斷貪欲、瞋恚、愚癡。」栴陀復問:「尊者阿難!有道有跡,修習多修習,能斷貪欲、瞋恚、愚癡不?」阿難答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栴陀外道白尊者阿難:「此是賢哉之道、賢哉之跡,修習多修習,能斷貪欲、瞋恚、愚癡。」時,栴陀外道聞尊者阿難所說,歡喜隨喜,從坐起而去。[校勘]ⓐ 「栴」,宋、元、明、聖四本作「旃」。[*]ⓑ 「栴陀」,巴利本作 Channa。ⓒ 「癡」,明本作「瞋」。[註解]① 映:遮蔽。② 有得餘現法緣自覺知:佛法是可當下體證的,不須要等到死後,而是此生此時此刻就可體驗的。
請問一下成佛有什麼好處阿 ?為何佛系的人都向往成佛?-------------------------佛當關鍵字.維基百科.“佛陀”为梵语बुद्ध(Buddha)之汉语音译,省称“佛”,华人民间亦称佛祖。“佛”字现代汉语普通话(国语)念fó,粤语念fat6,闽南语念hut8,吴语念veh8,客家话念fut,朝鲜语(韩语)念bul(<*but),越南语念phật,日语念butsu(<*but);在古汉语中为并母,即浊音b-,且为-t入声,故古汉语读音*/bɨut/(郑张尚芳拟音)或*/but/(蒲立本拟音)较接近梵语buddha、巴利语buddho第一个音节读法。另有常见的译名,如浮陀、休屠、浮屠、浮图、浮头、勃陀、勃驮、部多、部陀、毋陀、没驮、沸驮、步他、复豆、佛图、物他、馞陀、没陀等。季羡林认为,“佛”其实是由西域语音译成汉语的,由于佛教初期自西域传入中国,而西域语言众多,所以在汉语里有种种不同的音译名。佛陀的汉译为“觉悟者”、“觉者”,它是一个阳性名词,其阴性形态即音译为“菩提”的budhi。梵语बुद्ध(buddha)的本义即是“觉醒,醒悟,睡醒”,是梵语बोधति (bodhati,义为醒)的过去时态,来自原始印欧语*bʰewdʰ-,义为醒著、意识到,其同源词包括英文bode(昭告,兆示)、bid(示价,出价)、bede(祈祷、命令、示令)等。-------------------------金剛經應該就不用引用了吧?
佛祖對眾生講你們什麼事都可以做,就是不要做壞事一個小偷對佛祖說:做壞事沒關係,只要不被抓到佛祖對小偷說:你這樣每天躲躲藏藏提(心)吊膽,不苦嗎?知道的就不會再做了,踏踏實實的養活自己,不再害怕,得到快樂聽不懂的,依然過著每天躲躲藏藏提(心)吊膽,如果被抓到,還留下前科,過著惡道般的生活
周利槃陀伽的"掃、塵、除、垢",掃除心中的塵垢,你不掃除心中的塵垢,沒有辦法進步。掃地掃地掃心地 心地不掃空掃地人人若把心地掃 無明煩惱皆遠離掃地掃地掃心地 心地不掃空掃地人人若把心地掃 人我高山變平地掃地掃地掃心地 心地不掃空掃地人人若把心地掃 世間皆成清淨地掃地掃地掃心地 心地不掃空掃地人人若把心地掃 朵朵蓮花開心底很多經上說,善男子,善女人-----所以修行的第一步是成為善男子,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