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馬 wrote:
不可否認,彈道打航母確實是非常具有話題與創意性的問題
但我想您上述打了這麼多,我並沒有看到彈道打航母相關可行性的証明!
(恕刪)
對岸的文章很多都是如此,要讓別人信服,講的是證據,有多少證據,說多少話!
關於用雷射來通訊,我還漏了一點,雷射衰減後之傳輸頻寬會衰減!
因雷射若用來通信,用數位化表示就是0與1,1是發光,0不發,連續的0010010110,就是2進位編碼傳遞資料!
一個光脈沖也是有時間長度,因各模態間之入射角不同(雷射也會),造成不同之軸向速度,當在入射端同時發出之訊號會在不同的時間到達輸出端,使光脈衝變大,稱為脈衝擴寬,使傳輸之脈衝頻率降低,距離越遠,頻寬會降低,資料的傳輸速度要降低,否則無法辨別!
傳數十公里至數百公里,除傳輸信號本身會衰減外,傳輸速度會急據降低,所以會說用雷射的人是不了解雷射的人說的!
心的通透 並非沒有雜念 而是明白取捨
用那一種方法?那一種製程?那一種機台?
沒人可以告訴你,都是機密,沒得抄,所以做不來,或壽命不足,重看不重用~
M大掛在嘴邊的WS-10(渦扇10),設計方面可以達到的,製程技術卻跟不上!
根據一些公開的資料:
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critical3/27/20050623/12426339_1.html
單晶渦輪葉片的意義是能忍受更高的前渦輪進氣溫度。也就是說,單級高壓渦輪與單級低壓渦輪就足以產生足夠的效率,推動壓氣機的運轉。
PW2037的公開資料:

剛好小弟知道一些單晶的知識,稍微解釋一下:
在半導體業所用的矽是單晶矽 (Single Crystal Silicon),要長出單晶都是用CZ法!

渦扇的單晶鎳基單晶高溫合金不是用CZ法,而是另一種方法: 定向凝固高溫合金

其原理是液態金屬凝固時,在邊源因冷卻速度較快,晶粒成長快速,容易長成柱狀的粗晶! 柱狀的粗晶在焊接時常常可以看見,這種東西不是好東西,因晶粒粗大,晶界單純,受力後容易從此長出裂縫!
但定向凝固高溫合金卻用此缺點當優點,在邊界地方開一小通道長出單晶來!
原理不難,但製作不容易….
底下是大陸公開的資料:
渦扇10渦輪裝置DD3鎳基單晶高溫合金渦輪葉片是確定的事,7.5末期的DZ-4是定向凝固高溫合金。定向凝固高溫合金藉由柱狀晶的同方向凝固,將細長的柱狀晶朝凝固方向平行渦輪葉片運轉產生的離心力。但其最大缺點是,渦輪葉片有中空部分,某些部位壁薄,在凝固時柱狀介面之間容易產生裂縫,使得製造上受到限制。至於鎳基單晶合金,在鎳的Gamma固溶態中,有大量分散結晶構造稍為不同的Gamma基本態,只要將這種結晶單晶化,在定向凝固合金中,增加Gamma基本態,提高高溫強度。鎳基單晶合金基本上消除定向凝固高溫合金的限制。F119的渦輪葉片是用第三代單晶作的,DD3可能是第一代。
所以中國網友猛吹逆向工程,只會讓設計與製造的距離越來越遠,設計的出來卻不易做!
沒得抄,只能派間諜去偷….
以上鬼扯若不小心要抄去別的地方,麻煩通知一下....

心的通透 並非沒有雜念 而是明白取捨
art4411 wrote:
ASBM vs. CVBG是一個很有創意的策略, 它的創意從幾方面來看:
在經濟效益上。根據維基百科, 美國一艘Nimitz級航艦的造價據估為US$45億, 若再加上滿載約100架左右的艦載機(假設為F/A 18, 以US$5千萬/架) 估算, 一艘航母的硬體價格為US$95億。反觀彈道飛彈的價格, 由於國際禁止彈道飛彈擴散, 並沒有硬性的定價, 只能由有限資訊根據生產設備、原料及產量等推算; 根據FAS (federation of American scientists) 及英國泰晤士報, 中共賣給Saudi Arabia CSS-2價格為每枚US$2千萬, 東風21A(CSS5)的價格假設為每枚US$4千萬, 對付一艘航母戰鬥群, 總共可以投入超過200枚以上的MRBM, 交換效率不言可喻。更何況有些戰略價值的象徵意義, 遠非簡單的經濟數字可以取代。
彈道飛彈打不打的到航母就不多說了
但你提到交換效率....
你假設(CSS5)的價格為每枚US$4千萬
但是SM-2的價格是每枚US$421,400 (1981年的價格)
SM-3的價格是每枚US$950萬
4枚SM-3換一枚DongFeng 21 (CSS-5)
價格剛好打平..
我們以在中國門口的第七艦隊為例
核動力航母一艘(喬治·華盛頓號航空母艦,USS George Washington CVN-73),3至4艘配備導彈的巡洋艦、18至20艘導彈驅逐艦及護衛艦、5至6艘攻擊型潛艇以及5至8艘登陸艦、18艘後勤保障船和若干汽墊船、輔助船隻等。現任司令威拉德海軍中將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光4艘提康德羅加級(122+44)x4=664枚(SM-2 or SM-3)
18艘伯克级 90x18=1620枚(SM-2 or SM-3)
加CVN-73上的約 60架F/A18 每架可以裝10枚AIM-120 共600枚AIM-120
(AIM-120, Speed Mach 4, 每枚$70萬 for 120D)
第七艦隊共可裝備約2884枚攔截飛彈(SM-2,SM-3, AIM-120)
還有你提的"ASBM vs. CVBG"
基本上還是假設在用"偷襲"
用超過200枚以上的MRBM,彈如雨下去打航母....
但不管哪個國家一次發射200枚以上的MRBM,幾乎全世界有國防衛星的國家都會偵測到!!
飛彈的飛行時間假設是15分鐘, 也足夠時間讓CVBG去做出反應!
以30+ knots (56+ km/h)的速度航行來說~
10分鐘~航空母艦能跑9.3公里
2分鐘~航空母艦能跑1.86公里
22秒可以移動約340公尺,約移動了一艘航空母艦艦身長度
1秒約15.5公尺.
號稱只有10m的CEP , 每枚US$幾千萬的東風21
如果是瞄準航母的中心,理論上航母只要跑200公尺,每枚US$幾千萬,直徑1.4公尺的東風21就會打不到航母而墬海
而航母跑200公尺約只要13秒...
而黑障少說也持續有一,兩分鐘,黑障的長短是看導彈的速度,
導彈的速度如果降到4馬赫以下, 連AIM-120也攔截的到
我想除了對岸的武器設計人員, 無人可以在此回答對岸如何解決終端導引問題. (This is a question with billion dollar value.
)大家在此閒聊, 純粹是就某些事務進行觀念交換. Black-out 之所以造成障礙是因為要和其它非彈頭部的sensor進行通訊, 如果彈頭本身就具有active seeker呢? 網友sheep7101516在1128樓即指出一種可能的解決方式. 提youtube 中的MKV, 因為三度空間, 相對速度超過10倍音速, 截面積遠小於航母的反彈道飛彈都可進行規畫, 為什麼近似於二度平面, 面積近三個足球場, 運動速度僅30節左右的航母會比彈道飛彈難以捕捉? 不要忘了, CVBG沿路留下太多的聲紋, 無線電波等特徵, 足以讓人一路追蹤.
art4411 wrote:
我不是大陸人, 提到楊利偉是因為他的新書'天地九重'中, 對重返大氣層時的黑障及磨擦熱, 提供一個清楚的描寫.
大家在此閒聊, 純粹是就某些事務進行觀念交換. Black-out 之所以造成障礙是因為要和其它非彈頭部的sensor進行通訊, 如果彈頭本身就具有active seeker呢? 網友sheep7101516在1128樓即指出一種可能的解決方式. 提youtube 中的MKV, 因為三度空間, 相對速度超過10倍音速, 截面積遠小於航母的反彈道飛彈都可進行規畫, 為什麼近似於二度平面, 面積近三個足球場, 運動速度僅30節左右的航母會比彈道飛彈難以捕捉? 不要忘了, CVBG沿路留下太多的聲紋, 無線電波等特徵, 足以讓人一路追蹤.(恕刪)
不需提到楊利偉,美國就有一堆資料了!
但又如何???
太空船返回地球的精確度很差,所以提這根本沒用!
CVBG留下一堆資料又如何?
不是關鍵點!
Active seeker?????
您是讀理工的嗎?????
心的通透 並非沒有雜念 而是明白取捨
art4411 wrote:
運動速度僅30節左右的航母會比彈道飛彈難以捕捉?
航母真的比彈道飛彈難以捕捉
彈道飛彈之所以為"彈道"飛彈
就算是如何變軌,他還是要回到目標航母的"彈道"上,才打的到航母!!
2008/2/21 早上3:26分(UTC) USS Lake Erie (CG-70)號提康德羅加級飛彈巡洋艦(神盾艦),發射一枚SM-3,成功擊落標靶衛星USA 193號 當時該衛星時速22,783 mph (36,667 km/h) 高度達太平洋上空247Km
不到9馬赫(9600 km/h)的SM-3 如何打到速度33馬赫(36,667 km/h) 的衛星,就是因為算出了衛星的軌道~
同理要打到航母上空的彈道飛彈也是會有基本的軌道,這點美軍是可以先猜測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