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遼東半島自古是韓國的領土

明朝萬歷年在韓國的領土上與日本打了一場自認不慎重要的戰爭
因為在國外打,不影響皇權,所以無足輕重
以當時明朝的國力,尚存張居正新政的庫存老本,尚不足影響大局
萬歷的礦稅才刮的民窮流離失所,因為萬歷內庫進帳一百萬兩,可能數千萬兩民力都被監稅官潛規則掉了
可是人模人樣的表揚還是要做的
也令人感動,感動的是為他國犧牲生命的將士們

萬歷二十七年閏四月丙戌,以平倭詔告天下。詔曰:
  朕纘承洪緒,統理兆人,海澨山陬,皆我赤子,茍非元惡,普欲包荒。屬者東夷小醜平秀吉,猥以下隸,敢發難端,竊據商封,役屬諸島。遂興薦食之誌,窺我內附之邦,伊歧對馬之間,鯨鯢四起,樂浪玄菟之境,鋒鏑交加,君臣逋亡,人民離散,馳章告急,請兵往援。
  朕念朝鮮,世稱恭順,適遭困厄,豈宜坐視,若使弱者不扶,誰其懷德,強者逃罰,誰其畏威。況東方為肩臂之藩,則此賊亦門庭之寇,遏沮定亂,在予一人。於是少命偏師,第加薄伐。平壤一戰,已褫驕魂,而賊負固,多端陽順陰逆,求本伺影,故作乞憐。冊使未還,兇威復扇。朕洞知狡狀,獨斷於心。乃發郡國羽林之材,無吝金錢勇爵之賞,必盡弁服,用澄海波。
  仰賴天地鴻庥,宗社陰騭,神降之罰,賊殞其魁,而王師水陸並驅,正奇互用,爰分四路,並協一心,焚其芻糧,薄其巢穴。外援悉斷,內計無之。於是同惡就殲,群酋宵遁,舳艫付於烈火,海水沸騰,戈甲積於高山,氛浸凈掃,雖百年僑居之寇,舉一旦蕩滌靡遺。鴻雁來歸,箕子之提封如故,熊羆振旅,漢家之德威播聞,除所獲首功,封為京觀,仍檻致平正秀等六十一人,棄屍稿街,傳首天下,永垂兇逆之鑒戒,大泄神人之憤心。
  於戲,我國家仁恩浩蕩,恭順者無困不援;義武奮揚,跳梁者雖強必戳。茲用布告天下,昭示四夷,明予非得已之心,識予不敢赦之意。毋越厥誌而幹顯罰,各守分義以享太平。
  凡我文武內外大小臣工,尚宜潔自愛民,奉公體國,以消萌釁,以導禎祥。更念彤力殫財,為日已久,嘉與休息,正惟此時,諸因東征加派錢糧,一切盡令所司除豁,務為存撫,勿事煩苛,咨爾多方,宜悉朕意。
拜託,這種大爛片也可以蓋大樓.........

片尾那個大型火箭,稍微有點常識的都知道是虎爛......火箭真正可以開始派上大用場的應該是蘇聯的卡秋沙火箭,

用木頭或是竹子就可以做大型火箭,那中東那些恐怖份子不就要捏LP自殺了...........
HOTSHOT8888 wrote:
拜託,這種大爛片也可...(恕刪)

還好,這片我一直放著還沒看。直接刪了....
看各位講歷史講得頭頭是道,讓我國中、高中歷史都是全校第一名感到慚愧!
小時候無知,以為國民黨時代的歷史是正確的,長大後才知道台灣近代史有這麼多沒有寫進去教科書。我想這是當權者對於史實篩選或偏頗,以利美化其豐功偉業或是控制人民的一種手段。
同樣的,在對岸的教科書也是一樣選擇性的篩選史實和偏頗。
或許有人會說比較久遠的歷史,例如明朝以前沒有牽涉到兩岸的敏感近代史,所以是正確的。然每個朝代所撰寫的史書,還不是當權者所屬的史官編寫出來的,還不是會因「王」及「權」的影響,而無法達到十分客觀的程度。
所以歷史學者在研究史實時,除了正統的史書,也會參考民間裨官野史、文學、耄耋閒談、鄉里傳說等等,以求真實,但一位認真的學者敢保證他研究的300多年前的史事,所下的結論會是正確的嗎?因為隨著一件古文物的出土,或許之前的教科書大家所公認的史實就會被推翻和改寫,這是常有的事。
大家在這邊爭論明朝和日本打了一場朝鮮保衛戰,引經(google和wiki)據典,辯得面紅耳赤,贏得一方就代表是真正的史實嗎?對於年代久遠的戰爭,中國、台灣、韓國及日本教科書,那一本描述才是正確的?應該要問:那一本才比較正確?有誰知道?
真的嗎!?
那我可以否認我跟"強衰"沒任何關係嗎!?
喵一喔嗚 wrote:
那這張地圖不曉得您看過了沒有???
韓國的確統治過中國~而且還統治過台灣咧~...(恕刪)



原來 金人=蒙古人=朝鮮人
他們通通是朝鮮族的統稱

那帶頭大哥跟郭靖他們分別都是在對抗朝鮮人才對囉?
真是有趣的歷史耶....

怪了...怎麼都偏離主題了咧@@"

主題應該是 火箭阿!!!

只能說韓國人 屌!!

沒有任何電子儀器設備 卻能如此精準的轟炸

沒有經過精密的計算式 卻能彈無虛發的命中

看來...

歐美兩國該跟韓國人認識認識了!!!
cat1234566 wrote:
從維基百科看來,好像...(恕刪)


你這張是五胡十六國時期的地圖嗎??
如果是

那的確有可能
但只有在這個時期高句麗曾統治遼東一段時間
高句麗廣開土大王(談德,太王四神記主角)
曾趁後燕內部分裂衰弱時期打進中國境內佔據遼東一段時期
但沒過多久,就被統一的王朝給奪回來了

但正因為這樣,相比韓國半島北部的貧瘠
無恥的韓國人才會對豐饒的遼東黑土地念念不忘

還神機箭
笑死人了~
韓國稱為"壬辰倭亂"的萬歷侵朝戰爭
要不是天朝派出明朝大軍支援
光靠你李舜臣的水軍局部勝利挽回的了皆喪於日軍之手的朝鮮八道嗎??

沒有明軍相挺(連糧食、後勤、兵器火器通通自備)
李舜臣連水軍的窩都給日軍端了 只有束手就擒
各地如散沙的抵抗義軍也會被日軍逐個擊破
終究只會亡國

別忘了日本兵員素質可是經百年戰國廝殺粹煉出來的軍隊
而朝鮮二百餘年不知兵
連明朝都要打打停停經七年才結束
韓國神機箭有這麼猛....
日本戰國大名們早通通全部捲舖蓋回家了

任憑再怎麼想擺脫歷史心理上的自卑
終究不過是夾雜在日本,中國東亞兩強權底下又不服氣的二流國家而已



kingstarsueme wrote:
明朝萬歷年在韓國的領...(恕刪)


萬歷皇帝朱翊鈞
也不是個好料

雖然初期文有張居正,武有戚繼光
在這些賢臣良將努力下好不容易才有了明中葉以來最好的局面
但在這些人死後
就開始急劇沉淪了
萬曆皇帝是明朝最無賴的皇帝之一
最大的毛病是他六不做、六做而徹底玩垮了曾經強盛的明朝

“六不做、六做”,就是該做的事情他不做,不該做的事情他卻做。

  先說他的“六不做”,即不郊、不廟、不朝、不見、不批、不講。

  第一,不郊。就是不親自郊祭天地。《明史·禮志·郊祀》記載:“祭天於南郊之圜丘,祭地於北郊之方澤。”圜丘為南郊的天壇,方澤為北郊的地壇。按照《周禮》的說法,身為帝王,“冬日至,禮天神﹔夏日至,禮地祇”,就是在冬至要到天壇祭天、在夏至要到地壇祭地。《左傳》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皇帝是“天之子”,祭祀天地是皇帝的頭等大事。清朝康熙皇帝祭天時,走著到天壇,還要齋戒,以示虔誠。萬歷皇帝年紀輕輕的,既不祭天,又不祭地,更何況對待臣民呢?

  第二,不廟。就是不親自祭祀宗廟、太廟。太廟裡供奉著祖宗牌位。“敬天法祖”是皇帝的基本准則,連老百姓都要祭祖,更何況皇帝呢!萬歷皇帝懶到不敬天、不祭祖,自然更無視臣民的訴求。

  第三,不朝。就是不上朝。過去我說過,清朝皇帝每天要御門聽政,就是每天要主持朝廷會議,以決重大國務問題。而萬歷皇帝竟然二十幾年不理朝政,也不主持朝廷會議。有的大臣跪在宮門外請求皇上親理朝政,竟不被理睬。如大學士方從哲請求補充閣臣,“章凡數十上,候旨文華門凡六日”。大家知道,紫禁城皇極殿(清改名太和殿)前,左翼(東面)是文華殿,右翼(西面)是武英殿,文華殿前面的門叫文華門,武英殿前面的門叫武英門。大學士方從哲幾十件奏章上去之后,在文華門外等著萬歷皇帝的批示,連著等了六天都沒有結果(《明神宗實錄》卷五八一)。明軍薩爾滸大敗后,大學士方從哲上疏,希望皇帝能夠出御文華殿,召集文武百官,討論御敵方略。結果這個請求依舊如泥牛入海,留中不報,沒有回音(《明神宗實錄》卷五八○)。

  第四,不見。就是不接見大臣。過去我講過,清朝的皇帝以康熙為例,上午御門聽政,下午經常是接見群臣,小到知縣、知州、知府,大到巡撫、總督。萬歷皇帝是連大臣也不見,更談不到知縣、知府了。大學士、首輔朱賡,三年沒有見皇帝一面。萬歷四十年(1612年),南京各道御史上疏:“台省空虛,諸務廢墮,上深居二十余年,未嘗一接見大臣,天下將有陸沉之憂。”(《明史·神宗本紀》)而大學士、首輔葉向高說:“不奉天顏久,而福王一日兩見。”(《明史·葉向高傳》)可見,萬歷皇帝並不是誰也不見,對自己的愛子福王可以“一日兩見”,對大臣則是不朝不見、不理不睬。

  第五,不批。就是對大臣的奏章不做批示。明朝有一個規定,就是大臣不輕易上奏章,凡上奏章必有重要急迫的事情,皇帝就要趕緊批示,不論同意、不同意,還是部分同意,總要有個結果。但是,萬歷皇帝卻將大臣奏章“留中”不發,就是既不批示,也不發下,而是擱置一邊。沒有皇帝的批示,事情就不能辦,整個中央機構,幾乎停止運作。上自尚書,下到知縣,缺員得不到補充,辭職也得不到批准,使得衙門無法辦公。大學士、首輔葉向高,章至百余上,結果,還是兩個字:不報,就是沒有回音。萬歷皇帝消極怠工的做法令許多大臣寒心,萬歷四十年(1612年),吏部尚書孫丕揚,“拜疏自去”(《明史·神宗本紀》)。四十一年(1613年),吏部尚書趙煥也“拜疏自去”(《明史·趙煥傳》)。他們既然無力改變這種局面,最后隻得選擇了辭職回家。

  第六,不講。就是不參加經筵講席。經筵,是為皇帝專設的講席,由大學士、翰林院侍講學士等擔任主講,並同皇帝切磋經史,也是君臣共同探討治國理念與治策的場所。日講,原意是每日向皇帝進講經史。清朝的康熙帝8歲即位,比萬歷帝即位時還小兩歲,但他除堅持經筵外,還堅持日講。康熙皇帝這個日講原來是隔一天講一次,康熙說不行,要每日進講。起初是冬天和夏天不講,就是放寒暑假了,他說不行,寒暑天都要講,有時候一天講兩次。在平定三藩之亂時,日講在御門聽政之后﹔平定三藩之亂后,日講在御門聽政之前。日講時康熙常要求講官不必忌諱,大膽講解,偶有失誤,也予以諒解。但是,萬歷帝卻不參加經筵講席,工科右給事中王元翰批評道:“朝講不御,則伏機隱禍不上聞。”又說萬歷:“親宦官宮妾,而疏正人端士,獨奈何不為宗社計也!”

除了六不做之外, 以下是不該做的六做

“六做”:沉湎酒色、貪斂錢財、亂封濫贈、肆意揮霍、大興土木、胡作非為。

定陵建於1584到1590年,佔地面積18萬平方米,定陵地宮是目前十三陵中唯一被開發的地下宮殿。

萬曆最臭名昭著的就是他十分貪財,他派礦監、稅監到全國各地去搜刮,“明珠、異寶、文毳(cu岥)、錦綺山積,贏羨億萬計”。貪財的同時,他揮霍無度,當時據《明史·食貨志》記載:鄭貴妃生子賞銀15萬兩、過生日賞銀20萬兩,福王結婚用銀30萬兩、建洛陽府邸用銀28萬兩,營建定陵用銀800萬兩,皇子冊封等用銀1200萬兩、採辦珠寶等用銀2400萬兩。而當時國庫年入才約400萬兩,一年的收入,也經不起他揮霍幾次。

萬曆還大肆“圈地”,他自己的皇莊佔地210萬畝,賜給他弟弟潞王翊镠田400萬畝,賜給他兒子福王朱常洵田200萬畝。沒有田了,就將周圍郡縣的土地劃過來。萬曆親政以後,他唯一可圈可點的政績就是進行了“三大徵”,即平息叛亂的寧夏之役、播州之役和支援北韓抗擊日本侵略的北韓之役的統稱。三大徵雖然取得了勝利,但對明朝的國力也造成了很大的消耗。

萬曆三大徵指的是萬曆年間平息叛亂的寧夏之役、播州之役和支援北韓抗擊日本侵略的北韓之役的統稱。“三大徵”是萬曆當政的48年中唯一可圈可點的政績,這之後萬曆就隱居深宮倦理朝政,可以說做了二十多年的“隱居皇帝”。

在萬曆前十年以及張居正死後的那幾年,史書上還沒有對萬曆不利的記載,甚至還有不少正面的記載。比如在做太子時,他就因為聰慧而備受隆慶帝的喜愛,登基之後,由張居正對其進行輔導,由於學習用功,張居正多次稱讚萬曆皇帝勤學,如萬曆四年在《請敘錄日講諸臣疏》說:“皇上踐祚以來,日禦講筵,孜孜問學,隆冬盛暑,未嘗少間”。由於勤學,萬曆的學問和能力日漸增進,對政治運行的規制都有了很好的掌握,據悉,他還能寫一手漂亮的毛筆字,曾多次受到誇獎。

可到了後來,萬曆卻變得無法無天,所作的荒唐事簡直讓人不敢相信,從一個有勤學美名的少年帝王轉變成一個荒唐的隱居皇帝,不僅讓自己背上懶惰、荒淫的罵名,也讓明王朝漸漸走向了沉落,究竟是什麼讓他走到了這一步呢?

上世紀五十年代對萬曆陵墓的挖掘,發現萬曆體形上部為駝背,左腿長于右腿,身體蜷縮著,顯得極其痛苦,因此有人猜測萬曆罷工有身體方面的原因。身體缺陷可能有些影響,但絕不至於幾十年不朝,如果身體真壞到這個程度,他又怎麼能成為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君王?

那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萬曆的長期罷工呢?

萬曆在十歲至二十歲這段人生成長的關鍵時刻,一直生活在張居正、馮保、慈聖太后德嚴密管教之下,他不能偷懶、不能任性,正常人性完全被壓制了,他只能作為一個工具去實現別人施加在他身上的期望,因此,萬曆的內心是抑鬱的,並由此導致了他陰鬱性格的形成。從萬曆後來的行為可以看出,他的性格有些怪異,心態處於失衡,用現代的觀點來看,他有心理上的缺失與疾病。長期的壓抑與扭曲,使他一旦能擺脫這些重壓,非常容易走向反面。

張居正之死無疑給萬曆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在一種愛與恨的交錯中,恨佔了上風,他迫切地想擺脫張居正給他帶來的陰影,因此,他毫不留情的對這位昔日恩師進行了清算。但情感是複雜的,不是讓對方人頭落地、抄沒全家就能讓自己的內心完全平復下來,已經形成的陰鬱性格也不能借此被糾正,相反,這一連串的事情讓他產生了迷亂,在痛快淋漓宣泄私憤的同時,我們可以想像,萬曆是快樂並痛著的。

在對張居正清算的過程中,萬曆又發現,這些大臣熱心不已的倒張運動與其說是針對張居正,不如說是想在打擊張居正的過程中撈取自己的利益,這些人一派義正辭嚴的樣子,卻原來是各有居心,對此,萬曆皇帝感到十分灰心。

更為關鍵的是,萬曆一直把張居正當成是對自己權力的最大侵害者,只要打倒張居正,就能收回旁落的大權,可在清算完張居正以後,萬曆卻發現,事情遠遠沒有這麼簡單。張居正一死,新的勢力又擋在了面前,這特大的阻力,就是來自官僚集團的集體抵抗,萬曆在親政後一度想集中皇權,有一番作為,但當他雄心萬丈想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實施的時候,他發現,他不能實現自己的想法,自己這個皇帝當得很不自由。萬曆年間發生在的立太子事件,也就是所謂的國本之爭,最能說明這個問題。

萬曆六年(西元1578年),十五歲的萬曆舉行了大婚,皇后王氏是個性格端莊、體弱多病的人,因為舉止端莊賢淑,她得到了慈聖太后的賞識,冊封為皇后。但是,尊貴的地位卻並沒有給她幸福。

王皇后一生都沒有得到萬曆的愛,她也沒有為皇上誕下子嗣。萬曆不僅不愛王皇后,對其他的嬪妃,他也不感興趣,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還要過幾年才會出現。

在枯燥煩悶的宮廷生活中,萬曆九年(1581年)的一個冬天的早晨,萬曆來到了慈寧宮看望母親,母親不在,一個宮女正在那裏忙著收拾,萬曆突然心血來潮,臨幸了這個宮女,如果萬曆知道自己一時的心血來潮會給日後的生活惹來無窮無盡的麻煩,他一定會收回自己的腳步。就這麼一次寵幸,這個宮女也就是後來的恭妃懷上了龍種,並生下了皇長子朱常洛。但當時,萬曆對以後的事情毫無預知,偶然的臨幸以後,他就回宮去了。

萬曆十年(1582年)萬曆再次大婚,這次大婚,萬曆同時娶進九嬪,因為寵幸宮女並懷孕的事情還沒有被發覺,因而這個宮女不在迎娶之列。在這九嬪中,有一個姓鄭的妃子改變了萬曆的生活。

鄭貴妃

鄭淑妃長得十分俏麗,臉色白凈,瓜子臉上一雙水汪汪的眼睛。據說,她不僅有出眾的外表,還讀過不少書,知道憑女色只能得寵一時,要想長久得到皇上的眷戀,必須成為他生命中的知己。她還善於揣摩人的心裏,在與萬曆的接觸中,她發現,他雖然貴為一國之主,內心卻十分孤獨與軟弱。他的母親與大臣尊他為皇上,實際上卻把他看成一台執行任務的機器,而其他的妃子,既想得到他的寵愛,內心又十分的畏懼他。因此,鄭貴妃常常嘲笑和挑逗他,玩得興起,還叫他是“老媽媽”,在平時的生活中,又十分體貼照顧他,漸漸地,鄭妃成了萬曆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人,很快就被封為德妃。自從迷上了德妃,連皇后想見聖上一面都難。

1586年,鄭妃生下了皇三子朱常洵,就是後來的福王。萬曆為了慶祝朱常洵的降生,在宮中隆重慶賀,還冊封鄭妃為貴妃,成為眾妃之首,因為是寵妃所生,萬曆把朱常洵視為掌上明珠。在鄭妃的枕邊風下,萬曆有了廢長立幼的想法,甚至和鄭貴妃一起來到皇宮西北方向的大高元殿燒香拜佛,在神前秘誓。

但是,“立儲自有長幼”,這是祖宗留下來的規矩,加上萬曆對鄭妃的過度寵愛早已引起其他妃子和朝臣的不滿,因此,大臣們早有上奏,讓萬曆冊立皇長子朱常洛為太子。後來,萬曆與鄭妃秘誓之事流傳了出來,朝廷上下像炸開了鍋,紛紛把矛頭指向鄭妃,要求萬曆應以國事為重,儘快冊立皇長子為太子。

然而,這對萬曆皇帝來說,卻是極不情願的事情。他寵幸宮女純粹是一時興起,沒想到會種下禍根。宮女懷孕被慈聖太后知道以後,慈聖太后在與萬曆宴飲之時,問及此事,萬曆還一度抵賴,直到慈聖太后命人拿出《內起居注》時,上面清清楚楚的記載了萬曆當天的行蹤,見無法抵賴,他才承認,並冊封這名宮女為恭妃。這一切都是迫不得已的,萬曆對這名宮女出身的恭妃毫無感情,並瞧不起她低微的出身,皇長子的降生在他看來是過去難以啟齒的一段經歷,因此,他對朱常洛非常冷漠,他根本不想立他為太子,何況現在他心愛的女人也生下了皇子,這種不情願更是成倍增加。

但面對朝臣的反對與祖宗的制度,萬曆一時沒有其他的理由,於是採取了拖延。但這些朝臣也十分明白皇上採取的計策,絲毫不讓步,給事中姜應麟率先發難,上疏直諫,說鄭貴妃生了皇三子就被立為貴妃,位居其他嬪妃之上,而恭妃生了皇長子卻位居鄭貴妃下,“這樣做違背了倫理綱常,使人心不安。要安定人心,還請皇上收回成命。如果是情不容己,那麼請封恭妃為皇貴妃,然後再封德妃,這樣既不違禮也不廢情。如果皇上想正名定分,不妨冊立皇長子為東宮,以安定天下之本,慰藉臣民之心,使宗社得以長久。”

萬曆看完奏章勃然大怒,把姜應麟大罵一頓,說他“疑君賣直”,下旨謫他為大同廣昌典史。但神宗又擔心激起眾怒,於是說“立儲自有長幼”,群臣抓住這個口實,紛紛要求神宗兌現;神宗被逼得狼狽不堪,只好耍賴。由此引發了一場長達15年之久的“爭國本”事件。

明光宗朱常洛,萬曆長子,萬曆死後,他登上皇位,但僅僅一個月,他就病逝了。

在這場曠日持久的的爭鬥中,官僚集團毫不讓步,他們前赴後繼,力爭到底,甚至把事情鬧到了久不聞政事的慈聖太后那裏,為了穩定局面,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在皇太后的主持下,朱常洛被冊立為太子。

長達15年的立太子事件以萬曆的屈服而告終,萬曆作為一個皇上的尊嚴被嚴重的挑戰和蔑視,這讓他感到無奈。他意識到,不管自己怎麼想,這些大臣都有自己的一套,他們不會按照聖旨去做,自己的諭旨對於這個國家來說並不是必不可少的,於是,他選擇了消極對抗——怠政。

萬曆完全怠政時間長達28年,期間不少大臣對萬曆不上朝進行了規勸,有些則乾脆進行言辭激烈的謾罵,如大理寺左評事雒于仁就曾上《酒色財氣四箴疏》,對萬曆皇帝指著鼻子破口大罵,把萬曆皇帝描繪成一個好色、貪婪、殘暴、昏庸、無能、懶惰……總而言之五毒俱全、一無是處的皇帝。更有人說這樣下去,國家會有“陸沉之憂”。萬曆對此毫不在意,繼續著自己的怠政生涯。奇怪的是,在這28年裏,雖然大臣們對國事極為擔憂,但萬曆卻穩坐皇位,整個明王朝的機制也照常運轉,萬曆年間,並沒有發生篡奪皇位或覆滅國家的事件。

我國的封建制度,經過一千多年的發展,到了明朝,已經高度成型,整個官僚機構已經有了成熟的運轉體制,因此,帝王的不作為在短期內不會影響到國家的正常運轉,所以,萬曆罷工幾十年,但明王朝卻並沒有因此無以為繼。或者,萬曆在與大臣的對決中,他也看到了在這一套成熟的體制中,自己的權力是有限的,他只能受制于體制,而不能淩駕於體制之上,所以即使他那麼想立朱常洵為太子,併為此抗爭了15年,最終卻還是不得不屈服。或許正因為看到了這裡面的玄機,萬曆才這麼大膽的開始長期罷工吧。

然而,儘管在短期內對國家的運轉沒有太大影響,但長此以往,積弊勢必越來越多,當達到某一個點的時候,“陸沉之憂”是不可避免的。萬曆48年(1620),萬曆逝世,臨終前他對自己的荒唐行為進行了懺悔,但已無濟於事,此時明王朝沉疴已深,積重難返,加上後繼者也沒有多大的作為,1644年,在李自成領導的起義軍攻擊下,統治全國近三百年的明朝滅亡,此時離萬曆逝世僅24年。雖然明朝不是在萬曆手上滅亡的,但明之亡,亡于萬曆的怠政,這,並沒有冤枉他。



skybug wrote:
火槍和武士刀人手一把...(恕刪)

你說日本弱,而明朝裝備精良大軍壓境加上韓國切斷日本補給,日本卻也打了這麼多年了,並不是你講的不堪一擊,日本的武土道精神不容小覷,我想你讀歷史,不能只看片面吧
你別忘了,為數不多的倭寇就把明朝搞的天翻地覆,這支征朝部隊已是明朝的算耐打的
其他更爛的還更多
嚴格說起來這場征朝之役也明朝不算大勝,頂多是把日本逼退而已
如果說到勝利,韓國的水軍才是大勝
看不太懂這部片子在演啥 = =?只看到許多火箭飛來飛去
我記得明朝將領李成梁麾下所率領的是號稱"遼東鐵騎"。
而在這場戰役,應該是明朝裡的萬曆三大征之一(印象沒錯的話),是由李成梁的兒子李如松抵擋當時的朝鮮豐臣秀吉的入侵,該次戰役韓國最強的是海軍的李舜臣,其他武力應該被日軍打得落花流水,這片應該屬於自high的自爽片吧?!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4)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