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經商環境排名竟然大輸韓國,甚至輸給馬來西亞

Icn3338 wrote:
也就是說, 這兩三年間台灣已逐漸不再那麼依賴美國了 !! 而未來幾年間歐美第二波

金融海嘯方興未艾.. 只要到時台灣政經情勢沒有太大變化, 再次挺過應是沒問題的 ~
.............(恕刪)


根據最近的統計數字,
美國的金融產業的僱用員工數減少,
但是工業部門的僱用人口最近開始大量增加。
可見美國正在進行產業轉型和擴大內需,
所以我們應該要擔心美國可能不再需要台灣、
而不是因為台灣不再依賴美國而高興吧~
以美國15兆美元的經濟規模來說,
有哪個國家的消費市場能替代?
如果政府政策太偏向中國,
導致美國改變選擇經濟戰略伙伴…
產生像美韓加速FTA談判進程這一類的結果,
對台灣不見得是好事。
goodness wrote:
如果政府這幾年經濟表現是進步的,
GDP成長率在「失落的八年」平均是3.75%,
但最近四年平均卻低於3.725%,怎麼更差呢?



你大概不知道,在2008年有發生金融海嘯吧?
而且他的風波持續到今天,導致歐洲、美國等我國的主要出口國,都面對非常嚴厲的考驗,
貿易大幅萎縮,甚至希臘還面對破產的危機,全世界經濟迄今仍然面臨危機。
所有重要經貿國家這幾年的表現,都遠不如2003~2007年的狀況。

如果你知道的話,那就應該不會提出這種疑問了。

goodness wrote:
2005年GDP成長率有6%,但是輸給韓國香港;
這幾年的平均成長率不到4%,但是贏過韓國香港,
你的結論是2005年我國的經濟表現不能說「不錯」,
那這幾年可以嗎?


世界經濟的盛衰,不是小小的台灣、韓國、香港等國能主導的,
人家好,我們自然跟著好,人家壞,我們也不可能不跟著一起壞,
但是,在這種時刻,就更能看出政府處理及面對風險的能力。
我們能選擇的,只有盡量選一個更有能力去面對風險的政府。

就像我前面舉的例子,
每次考試的難易度有別,
2003年到2007年時考題簡單,大家的得分都考80幾分,只有台灣連80分都考不到,只考75分,總是最後一名。
而2008~2011年時,考試題目困難,大家都考60幾分,結果台灣考69分,拿到前兩名的成績。

任何有理性的人來看,都會知道台灣政府的能力,2009~2011間前兩名的表現遠勝2000~2008的最後一名表現吧。
只有不清楚狀況的人,才會拿說:「喔,你以前75分,現在69分,你的表現比以前還爛啦!你很無能呦!」


goodness wrote:
你看失業率的方式我也覺得很奇怪,
它又不像GDP一樣是每年增長,
為什麼要看複合成長率?
而你卻不提這幾年失業率幾乎都超過5%,
在四小龍中全部敬賠末座,
照你的標準、進步在哪?


你又忘記(或是不知道?)有金融風暴的存在了~
當金融風暴發生時,全世界的失業率都大幅提昇,
前面的表格已經顯示得很清楚了,
政府能力的表現,就在於面對同樣的困境,我們能不能表現得比別人好!
前面也提出了,在89、90、95、96、97年間,台灣失業率上升的幅度,是鄰近國家中最高的!
也就是2000~2008年之間,台灣跟香港、韓國、新加坡面對同樣的困境,
但台灣表現就是這四個國家中最差的!
而2009~2011年間,台灣則從墊底中提升,雖然並沒有提升到前兩位,但也擺脫了墊底的困境,不是嗎?還是你覺得台灣要保持墊底才是最好的?


goodness wrote:
另外你說的那些國際評比我並不質疑,
但是你只挑好看的數字出來看有什麼用?
何況還是單對「經商環境」一項而言~


我沒有只挑好看的數字呀,我是拿隨手可見、且過去媒體常常引用的幾個國際評比,全部顯示一致的趨勢,
也就是台灣的經濟表現或競爭力,在2000~2008是臺、港、韓、星中最差,
而2009~2011年間有明顯的提升。
你如果有不一樣的國際評比,你也可以提出來大家討論呀!要指責,你起碼也舉例個能支持你說法的數據吧?

另外經濟成長率跟失業率,這不是討論經濟時一定會提出來討論的資料嗎?
這樣算挑好看的數字?不然你說應該挑哪些數據,來作各國的評比好了,你講講看,如何?

最後,你說『何況還是單對「經商環境」一項而言』,我們這個討論主題本來就是針對世界銀行的經商環境評比,不討論這個,那要討論什麼?
Icn3338 wrote:

既然經濟指標對你沒有參考價值, 國際重要經濟機構評比對你也沒參考價值 ...

那麼好歹你也說說你認為要怎樣才是評斷政府施政好壞的標準吧 ??



多數人在乎的是物價上漲而薪資不漲, 導致實質購買力衰退的問題吧. 經濟數字只是個工具,
重點是口袋裡的鈔票能買到多少東西. 例如企業實質賺錢, 就會有盈餘, 但是反過來,
有盈餘不一定表示企業是真賺錢, 因為我也可以用做假帳去創造盈餘. 同理不要看到經濟數字好
就認為大家的實質感受也一定是好. 如果感受跟數字有落差, 該思考的問題應該是有沒有魔鬼藏在細節裡了,
而不是認為數字一定比感受更準確. 只看數字那是在學校寫論文可以這樣, 從政或經商只看數字一定
會出問題.

例如我只看報表數字, 就會覺得一小時做十件商品的員工一定比做九件要好, 我也會覺得一樣東西
成本一百塊, 砍到90塊來生產會更好. 然後名牌包賣五萬, 我做A貨賣一萬一定賺更多...
但實際上產品的品質或客戶的感受或品牌帶來的附加價值也都要兼顧去思考, 數字最漂亮不一定是最後的贏家...




Icn3338 wrote:
問題是國際上觀察一個國家經濟表現良褎與否的基本指標就是這些呀 ~~~

出口成長率 進口成長率 GDP成長率 失業率 ...

現在重點是, 總結在失落八年期間, 台灣這些指標統統是四小龍中倒數第一名 !!

這與台灣在這兩三年間的表現相較未免差太多了吧 ??

既然經濟指標對你沒有參考價值, 國際重要經濟機構評比對你也沒參考價值 ...

那麼好歹你也說說你認為要怎樣才是評斷政府施政好壞的標準吧 ??


你的數字是哪來的?
出口進口成長率從2003年開始才發生變化,
就算是這兩三年也沒贏啊,
那你的意思也是政府的經濟表現沒進步嗎?

失業率也沒輸香港、
哪來的統統倒數第一…
GDP成長率就更吊詭,這幾年還輸「失落八年」的平均成長率。


我沒說沒參考價值,
薪資成長率、失業率、物價指數這種跟財富分配有關的指標,
對一般人來說不是更有直接感受嗎?
經商環境排名進步是好事,
但仔細檢視你聲稱的「失落八年」,
經濟表現跟現在比有差到哪去?
但是失業率卻更嚴重、生活壓力更大,
要跟其它小龍比、
這些項目到這幾年有的反而還輸更多!
這比起改善經商環境的排名有沒有更重要呢?

smallsea wrote:
你大概不知道,在2008年有發生金融海嘯吧?
而且他的風波持續到今天,導致歐洲、美國等我國的主要出口國,都面對非常嚴厲的考驗,
貿易大幅萎縮,甚至希臘還面對破產的危機,全世界經濟迄今仍然面臨危機。
所有重要經貿國家這幾年的表現,都遠不如2003~2007年的狀況。

如果你知道的話,那就應該不會提出這種疑問了。(恕刪)


美國次貸從2007年就開始發酵了,2000年的網路泡沫與sars危機也是影響過去台灣成長的原因之一,
你們舉了這麼多數字來強調各自的論點,說自己支持的對象多行,
但對金字塔中下端的人而言,gdp的數字與賣車的數字再漂亮,都比不上對失業率與派遣工人數暴增的感受...
他們只會問錢流到那裏去了?

最簡單能說服大家的數字就是股市大盤的漲跌,真要這麼行的話就不會跌到3xxx點,也早就突破萬點...
smallsea wrote:
你大概不知道,在20...(恕刪)

你大概也不知道,在那八年有網路泡沫外加SARS危機吧…
平均也沒比這幾年差,
如果你知道的話,應該也不會提出這種答案吧。

smallsea wrote:
2003年到2007年時考題簡單,大家的得分都考80幾分,只有台灣連80分都考不到,只考75分,總是最後一名。
而2008~2011年時,考試題目困難,大家都考60幾分,結果台灣考69分,拿到前兩名的成績。

任何有理性的人來看,都會知道台灣政府的能力,2009~2011間前兩名的表現遠勝2000~2008的最後一名表現吧。
只有不清楚狀況的人,才會拿說:「喔,你以前75分,現在69分,你的表現比以前還爛啦!你很無能呦!」

之前我就說過你的比喻有問題了,
是沒看到還是沒理解呢?
你把經濟發展的差別視為是因為「考題」難度不同
卻不知「應付考試的方法」不同所產生的差異。
證據就在這幾年的平均成長率並沒有贏你刻意跳過的2000-2002年多少,
就算2003-2008年成長率輸其他小龍,
也不能證明這幾年經濟困局難度超越當年。
如同你說2009-2011年我們贏香港韓國
所以現在的政府效能就超越他們了,
有誰會信…
所以你說的只是詭辯。
不曉得你為什麼要跳過開頭幾年,
不過你跳過之後反而我們贏過韓國了…

更貼進事實的說法、用你的語言來描述應該是:
這些人的用來應付考試的方法各有不同,
有的人暴肝熬夜、得到80分
有的人花大錢請家教、得到80分
還有人考試做弊,得到80分
台灣則是用對生活衝擊最小的方法,照常運動、看書,得到75分,
不過現實是得到最後一名。

結果下次考試又來了,
暴肝的人這次撐不住了,只考了60分
花大錢請家教的,家裏發生困難,沒錢請了,所以考了60分
考試做弊的這次還是沒被抓,考80分,
這次台灣人羨慕上次別人考那麼高,
也開始暴肝、花錢和做弊
結果身體也撐不住、不但白花了錢還差點被抓到做弊,
只考了69分。
不過卻拿到了第二名。

任何有理性的人都知道事情絕對沒有像學生考試,
只看分數那麼單純。
只有不清楚狀況的人,才會拿說:「喔,你以前75分,現在69分,你的表現比以前還好啦!你很厲害呦!」

smallsea wrote:
前面也提出了,在89、90、95、96、97年間,台灣失業率上升的幅度,是鄰近國家中最高的!
也就是2000~2008年之間,台灣跟香港、韓國、新加坡面對同樣的困境,
但台灣表現就是這四個國家中最差的!
而2009~2011年間,台灣則從墊底中提升,雖然並沒有提升到前兩位,但也擺脫了墊底的困境,不是嗎?還是你覺得台灣要保持墊底才是最好的?

你還提失業成長率啊…
平均起來我們也沒輸香港,
表現最差是個不確實的說法~
而且失業率不像GDP一樣是不斷增加的數字,
你只看增加值卻不看減少值,
只看增加率卻不看失業率本身在這幾年幾乎都在5%。
要牽拖大環境也行啦,
但前政府提這個理由應該是會被釘到滿頭包吧…
不然我選你幹嗎?

smallsea wrote:
我沒有只挑好看的數字呀,我是拿隨手可見、且過去媒體常常引用的幾個國際評比,全部顯示一致的趨勢,
也就是台灣的經濟表現或競爭力,在2000~2008是臺、港、韓、星中最差,
而2009~2011年間有明顯的提升。
你如果有不一樣的國際評比,你也可以提出來大家討論呀!要指責,你起碼也舉例個能支持你說法的數據吧?

另外經濟成長率跟失業率,這不是討論經濟時一定會提出來討論的資料嗎?
這樣算挑好看的數字?不然你說應該挑哪些數據,來作各國的評比好了,你講講看,如何?

最後,你說『何況還是單對「經商環境」一項而言』,我們這個討論主題本來就是針對世界銀行的經商環境評比,不討論這個,那要討論什麼?


你搞錯了吧,
我沒指責的意思,
我只是對你說我的印象有問題提出反證罷了,
你拿GDP成長率出來,結果2005那年成長率比最近這幾年平均高,
而且這幾年的平均甚至比前政府的八年平均差。
那是我的印象有問題、還是你的記性有問題?

您拿開樓的標題的經商環境排名來說政府有進步,
我說看單一數字進步有什麼用,
跟GDP成長率背離、
拿失業率、薪資成長率跟物價指數比也是退步,
你卻看某幾年「失業率上升的幅度」是四小龍中最後一名?
然後說經商環境是進步呀~經濟數據跟前八年期間其它三小龍比是進步啦、
這不是只挑好看的數字嗎?
結果所謂的進步是因為其它小龍退步…

過程中提出的
都是拿來反證你當初說我印象有問題的資料,
我已表達過了。
比較的數據前面的回文有貼、
如果有新的說法證明您的論點,
還請您指教。



goodness wrote:
你大概也不知道,在那八年有網路泡沫外加SARS危機吧…
平均也沒比這幾年差,
如果你知道的話,應該也不會提出這種答案吧。


如果你認為2000年~2001年的網路泡沫跟2002年的SARS,影響效力可以跟2008迄今的金融海嘯相提並論,
那是你的自由。

不過,同樣面對這些外在因素的衝擊,2000~2002年台灣的表現,仍然是鄰近幾國中墊底的。在國際評比中,排名都跟過去差不多。

而2008迄今,台灣的表現及國際評比排名快速且大幅的上升,你舉的例子,不正好是誰有能力面對風暴的明證嗎?


goodness wrote:
證據就在這幾年的平均成長率並沒有贏你刻意跳過的2000-2002年多少,
就算2003-2008年成長率輸其他小龍,
也不能證明這幾年經濟困局難度超越當年。


我還真不知道我哪裡跳過2000-2002年了@@
我所有列出的評比資料,只要他有,都是包含2000~2011年的。

你一定要說現在面對的金融風暴是小事,比不上2003~2008年間的困境,這也是你的自由啦,
(雖然我不知道你所指的困境是什麼?2003~2007連經濟學人都稱讚是國際經濟近十幾年中最佳的時光,全世界低通膨、高成長,各國成長幾乎是飛到天上了,只有台灣還在地上跑。)

全世界稍微有點常識的,對於金融海嘯的評價,大都是極端的嚴重,比如美國聯邦儲備局前主席格林斯潘就說,這是「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許多人擔心,這場危機及其引發的災難會比一九二九年開始的大蕭條更要嚴重。

當然,你要跟全世界認定不同,認為2003~2008的經濟困局難度比2008~2011更高,這也是你的自由。




goodness wrote:
更貼進事實的說法、用你的語言來描述應該是:
這些人的用來應付考試的方法各有不同…


簡單講我跟你的差異,在於面對同樣的事實:
(2003年到2007年時考題簡單,大家的得分都考80幾分,只有台灣連80分都考不到,只考75分,總是最後一名。而2008~2011年時,考試題目困難,大家都考60幾分,結果台灣考69分,拿到前兩名的成績。)

我的解讀是:考幾分不重要,考第幾名才重要!(考第二名的69分表現,贏過考最後一名的75分表現)
你的解讀是:考第幾名不重要,考幾分才重要!(考75分儘管是最後一名,但還是比第2名的69分高,何況雖然我沒有證據,但我認為75分是沒有作弊就拿到,69分是作弊拿到的)

至於這兩種標準誰比較客觀而合理,我想就無須多言了。

goodness wrote:
你還提失業成長率啊…
平均起來我們也沒輸香港,
表現最差是個不確實的說法
而且失業率不像GDP一樣是不斷增加的數字,
你只看增加值卻不看減少值,
只看增加率卻不看失業率本身在這幾年幾乎都在5%。
要牽拖大環境也行啦,
但前政府提這個理由應該是會被釘到滿頭包吧…
不然我選你幹嗎?


我前面就講過了,政府的能力,在於面對同樣衝擊時,表現的有沒有比人家好。
他同時包含好的時候,失業率下降的比人家快,壞的時候,失業率上升的比人家緩。
要拿絕對數字來講,那就好笑了,失業率不是一個會憑空飆漲或狂降的數字。
特別是失業率的下降一定都是循序漸進的。

也許有機會看到2%的失業率,會因為政府崩盤而突然暴漲到10%,
但你不會看到10%的失業率隔一年就暴跌到2%。
這是一種常識。

拿你喜歡提的2000~2002年來講好了,
台灣的失業率從民進黨繼承1999年國民黨留下來的2.92,
接下來2000年的表現是2.99。上升幅度並不多。
但面對了科技泡沫,就狂飆到2001年的4.57,甚至到2002年的5.17。
他都還是緊接著前面的失業率而逐年增加,只是因為他的底子好,有個2.92的低失業率好讓他成長個2.25到5.17。

換到2008年,國民黨繼承的是民進黨2007年的3.91,
接下來面對金融海嘯(這個影響層面有沒有比科技泡沫大,我想稍微有點常識的人都理解,你有不同見解,那是你的自由,不過我還是按照一般人的理解)台灣在2008年是4.14,最高的2009年上升到5.85,你會發現他的成長也不過是1.94,還不如民進黨面對影響較小的科技泡沫時的2.25。

儘管不觀察鄰近各國的表現,你也會發現台灣在面對科技泡沫時和金融海嘯時,何者的表現較好吧?
就好像有人繼承了不小的遺產後,一個人把他揮霍殆盡,還嘲笑另一個繼承了債務的人說,你看,我剩下的錢比你多耶!

更重要的,面對科技泡沫,台灣的失業率花了4年,才從2002年的5.17下降到2006年最低的3.91。
下降了1.26。
而面對金融海嘯,台灣的失業率從最高2009年的5.85下降到2011年7月的4.35,總計下降了1.5。
只花了2年。

一個花了4年,下降1.26。
一個花了2年,下降1.5。

難怪在國際評比上,台灣在2009~2011年的排名,會遠勝2000~2008年的排名呀~

goodness wrote:
你拿GDP成長率出來,結果2005那年成長率比最近這幾年平均高,
而且這幾年的平均甚至比前政府的八年平均差。
那是我的印象有問題、還是你的記性有問題?


我想我講過很多次,面對同樣的國際情勢,重點是台灣的表現跟鄰國比起來如何,
你一定要認為「考75分儘管是最後一名,但還是比第2名的69分表現好」,那我也沒辦法~
我跟你的認定標準不一致囉~



goodness wrote:
您拿開樓的標題的經商環境排名來說政府有進步,
我說看單一數字進步有什麼用,
跟GDP成長率背離、
拿失業率、薪資成長率跟物價指數比也是退步,
你卻看某幾年「失業率上升的幅度」是四小龍中最後一名?
然後說經商環境是進步呀~經濟數據跟前八年期間其它三小龍比是進步啦、
這不是只挑好看的數字嗎?
結果所謂的進步是因為其它小龍退步…...(恕刪)


面對同樣的國際困境,台灣過去的表現比其他鄰近國家差,
而2009~2011的表現比鄰近國家好。

你硬要說台灣沒進步,只是其他小龍退步~
那我也只能說,你的認定標準真的與眾不同@@

別人在退步,而我們沒退,不就表示我們比別人進步嗎?
在賽跑中,一陣大風吹過來,其他的競爭者被風吹得後退了,甚至停下腳步,而我們沒受影響繼續前進,自然我們是屬於表現較好、會領先的比別人多,
這不是很簡單的道理嗎?
smallsea wrote:
換到2008年,國民黨繼承的是民進黨2007年的3.91,
接下來面對金融海嘯(這個影響層面有沒有比科技泡沫大,我想稍微有點常識的人都理解,你有不同見解,那是你的自由,不過我還是按照一般人的理解)台灣在2008年是4.14,最高的2009年上升到5.85,你會發現他的成長也不過是1.94,還不如民進黨面對影響較小的科技泡沫時的2.25。(恕刪)


金融海嘯不是2008年才突然出現的,2007年就開始暴了,不要只怪大環境,
是誰告訴我們只要他當選,股市就上2萬點???
是無能還是說謊?

大家應該記得很清楚,從520就職演講,大盤指數開始往下跳的畫面...

還有不要老是提到失業率就與別國比來講不是我們的問題,
99年公務員錄取率0.53%創下新低,
當報考公務員成為全民運動,這個國家一定出了問題...

個人感覺就是上一個班長表現差被換了下去,
全班重選要拉一個同學上來,其中一個同學說"選我、選我",
還講說我頭腦發光,考試一百分,我當班長一定好...
結果上來遇到段考考了60分,才在怪老師沒洩題...

Arthur0224 wrote:
台灣在一八三個經濟體中排名二十五,去年韓國總排名十五,台灣落後九名;
今年韓國擠進前十,來到第八,台、韓差距擴大至十七名;
連去年與台灣相當的馬來西亞,今年都領先台灣七名。

既然台灣經商環境排名這麼差,那普遍薪資不高應該也是正常現象了。


已經習慣了
薪資只能靠自己改變
不用奢望政府和企業
smallsea wrote:
如果你認為2000年~2001年的網路泡沫跟2002年的SARS,影響效力可以跟2008迄今的金融海嘯相提並論,
那是你的自由。

不過,同樣面對這些外在因素的衝擊,2000~2002年台灣的表現,仍然是鄰近幾國中墊底的。在國際評比中,排名都跟過去差不多。

而2008迄今,台灣的表現及國際評比排名快速且大幅的上升,你舉的例子,不正好是誰有能力面對風暴的明證嗎?
...(恕刪)


請看清楚,我指的是用2000-2002年和2008-2010來比,
而且你又挑好看的數字來回應,
你知道香港失業率是高過其他三小龍的嗎?
別人GDP增長的內容是什麼?
所以我前面的例子你還是不能理解,
你所謂的表現在國際評比裏台灣有贏香港幾樣?
我們會說我們政府比香港有能力嗎?

smallsea wrote:
我還真不知道我哪裡跳過2000-2002年了@@

你說「所有重要經貿國家這幾年的表現,都遠不如2003~2007年的狀況。」
但韓國扣掉2000~2002年,2003~2007間GDP成長是輸台灣的。
Taiwan 4.45%
Singapore 6.7%
S. Korea 4%
Hongkong 5.72%
在你眼裏,韓國應該是很不中用吧

smallsea wrote:
你一定要說現在面對的金融風暴是小事,比不上2003~2008年間的困境,這也是你的自由啦,
(雖然我不知道你所指的困境是什麼?2003~2007連經濟學人都稱讚是國際經濟近十幾年中最佳的時光,全世界低通膨、高成長,各國成長幾乎是飛到天上了,只有台灣還在地上跑。)

全世界稍微有點常識的,對於金融海嘯的評價,大都是極端的嚴重,比如美國聯邦儲備局前主席格林斯潘就說,這是「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許多人擔心,這場危機及其引發的災難會比一九二九年開始的大蕭條更要嚴重。

當然,你要跟全世界認定不同,認為2003~2008的經濟困局難度比2008~2011更高,這也是你的自由。


把這兩個區間的GDP平均成長率放在一起比,差了多少?
2000~2003 3.13%
2008-2010 3.28%
我們的政府初上台號稱是財經政府,
怎麼比2000年時的新手好不到哪去呢?
你所謂的「難題」看起來在兩個時期裏是差不多難度耶…

再看別的數字:
2003~2007年失業率
Taiwan 4.25%
Singapore 3.92%
S. Korea 3.5%
Hongkong 5.43%
贏香港

政府債務比例

贏香港、韓國

物價指數與通膨

贏韓國

你還是要堅持「台灣在鄰近各國中塾底」嗎?
這根本就是政治宣傳的耳語,
一般人聽聽就算了,怎能拿來當常識…
遑論期待你能精準地區別其中差異。

而且你真的了解2003~2007年所謂「國際經濟最好的時光」的內涵嗎?
現在回頭看就知道這是美國長期維持低利政策的結果,
也就是因此才埋下金融危機的種子。
全球資金浮濫大舉進入新興市場、房市和股市,
台灣的長期財政政策是維持物價平抑和維特出口成長,
因此成長的果實很大部份成了外匯存底,
對應的美元換成大量台幣、
造就了資產的多頭行情。
在這種情形下、
台灣的低通膨其實是很了不起的成就,
多虧了台灣有個七星級的央行總裁
但犧牲的就是國民的購買力了…

smallsea wrote:
簡單講我跟你的差異,在於面對同樣的事實:
(2003年到2007年時考題簡單,大家的得分都考80幾分,只有台灣連80分都考不到,只考75分,總是最後一名。而2008~2011年時,考試題目困難,大家都考60幾分,結果台灣考69分,拿到前兩名的成績。)

我的解讀是:考幾分不重要,考第幾名才重要!(考第二名的69分表現,贏過考最後一名的75分表現)
你的解讀是:考第幾名不重要,考幾分才重要!(考75分儘管是最後一名,但還是比第2名的69分高,何況雖然我沒有證據,但我認為75分是沒有作弊就拿到,69分是作弊拿到的)

至於這兩種標準誰比較客觀而合理,我想就無須多言了。


smallsea wrote:
我想我講過很多次,面對同樣的國際情勢,重點是台灣的表現跟鄰國比起來如何,
你一定要認為「考75分儘管是最後一名,但還是比第2名的69分表現好」,那我也沒辦法~
我跟你的認定標準不一致囉~

面對同樣的國際困境,台灣過去的表現比其他鄰近國家差,
而2009~2011的表現比鄰近國家好。

你硬要說台灣沒進步,只是其他小龍退步~
那我也只能說,你的認定標準真的與眾不同@@

別人在退步,而我們沒退,不就表示我們比別人進步嗎?
在賽跑中,一陣大風吹過來,其他的競爭者被風吹得後退了,甚至停下腳步,而我們沒受影響繼續前進,自然我們是屬於表現較好、會領先的比別人多,
這不是很簡單的道理嗎?


沒有證據你就別拿出來說了…這也能叫客觀啊…
你的邏輯我已用「考題難度」這個盲點解釋過了,
你還是堅信你的立論基礎沒錯?

你說「別人在退步,而我們沒退,不就表示我們比別人進步嗎?」
沒錯、但這並不表示自己有進步,
一般人感受得到的也是自己有沒有進步。
更何況你說的進步的指標、跟別人比的基準都有問題,
你舉的項目、台灣也沒有統統都輸。

你也沒考慮到:
考第幾名的代價是拿什麼來換的,不重要?
產業結構的差異,不重要?
實際上跟民生相關的指標,不重要?

再說你拿經商環境、洛桑學院或其它的評比來比較都行,
但跟民生經濟相關的GDP成長、失業率、薪資成長、物價指數,
實際上跟前政府的八年比起來就是沒進步,
你跟一般人說「我們有進步呀、你看別人變多爛!」
社會上誰能接受呢?
民調有解答:
2011-5-15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may/15/today-fo1.htm
「根據行政院公布去年台灣經濟成長率逾十%,但民調結果,受訪者認為個人經濟變好者僅十六.八%,認為差不多、沒變化者有四十九.九%,覺得變壞有三十.五%。」
這還是不到歐債危機前做的,現在一定更慘。
你說民眾的觀點跟我一樣、還是跟你一樣?
誰才是客觀?

smallsea wrote:
我前面就講過了,政府的能力,在於面對同樣衝擊時,表現的有沒有比人家好。
他同時包含好的時候,失業率下降的比人家快,壞的時候,失業率上升的比人家緩。
要拿絕對數字來講,那就好笑了,失業率不是一個會憑空飆漲或狂降的數字。
特別是失業率的下降一定都是循序漸進的。

也許有機會看到2%的失業率,會因為政府崩盤而突然暴漲到10%,
但你不會看到10%的失業率隔一年就暴跌到2%。
這是一種常識。


常識?
拉長來看失業率平均5%跟平均4%,
平均5%是穩穩地差,
跟平均4%是暴漲暴跌比,
平均5%的高失業率比較好嗎?

你說政府應變能力比較強,
我記得那時沒有22k、沒有無薪假,沒有短期就業方案,
這些造成的經濟傷害是既深且遠的,
這叫應變能力強?

smallsea wrote:
拿你喜歡提的2000~2002年來講好了,
台灣的失業率從民進黨繼承1999年國民黨留下來的2.92,
接下來2000年的表現是2.99。上升幅度並不多。
但面對了科技泡沫,就狂飆到2001年的4.57,甚至到2002年的5.17。
他都還是緊接著前面的失業率而逐年增加,只是因為他的底子好,有個2.92的低失業率好讓他成長個2.25到5.17。
換到2008年,國民黨繼承的是民進黨2007年的3.91,
接下來面對金融海嘯(這個影響層面有沒有比科技泡沫大,我想稍微有點常識的人都理解,你有不同見解,那是你的自由,不過我還是按照一般人的理解)台灣在2008年是4.14,最高的2009年上升到5.85,你會發現他的成長也不過是1.94,還不如民進黨面對影響較小的科技泡沫時的2.25。


底子好?
2000年後有在工作的人都知道,
產業外移最嚴重的時期就是從政府開放到中國投資開始(2001-2005年)
結果2008年後台灣沒這問題,
失業率卻升高到5%以上。

兩個時期的GDP成長的內容更是不同,
2000年開始台灣的服務業比例大幅成長,
在2005年接近六成之後進入微幅成長。
產業轉型這件事你應該看得懂吧?

我只能說你用你自己的「常識」來看待經濟發展這件事,
難怪會有這麼多錯誤的認知…

smallsea wrote:
儘管不觀察鄰近各國的表現,你也會發現台灣在面對科技泡沫時和金融海嘯時,何者的表現較好吧?
就好像有人繼承了不小的遺產後,一個人把他揮霍殆盡,還嘲笑另一個繼承了債務的人說,你看,我剩下的錢比你多耶!

更重要的,面對科技泡沫,台灣的失業率花了4年,才從2002年的5.17下降到2006年最低的3.91。
下降了1.26。
而面對金融海嘯,台灣的失業率從最高2009年的5.85下降到2011年7月的4.35,總計下降了1.5。
只花了2年。

一個花了4年,下降1.26。
一個花了2年,下降1.5。

難怪在國際評比上,台灣在2009~2011年的排名,會遠勝2000~2008年的排名呀~


用錯誤的類比是無法加強錯誤的論點的。
你所謂的遺產其實都跑去中國了,
當時的在野黨力推西進中國的政策,
造成產業外移的苦果對台灣中下階層的影響就不說了,
但這些批評、當時執政的人卻要概括承受。

還沒請你算進實際失業的人口數和失業人口的內容已經是很客氣了,
你還拿特定年度失業率下降的百分點來比。
平均輸人是事實,
拿失業增加率一項來說政府的應變能力好,
你有想過別的統計數字是不好的嗎?
這顯然是「概括」的邏輯謬誤。

國際評比拿來跟民生相關的統計數字比、
已經產生背離了,
卻還沒有警覺那裏出了問題,
那…
個人也沒那麼多時間陪你玩詭辯,
看得懂看不懂就由個人吧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4)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