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這一篇文該分為幾個階段,這樣解釋或許比較易懂,這樣解說已經背離純理論(其實有偏差),專門人士也請見諒...
(我以下就直說...收入高低不牽涉到階層請大家不要多想)...
以下就單身(平均年齡不大),台北市工作...住在台北縣租屋為例,(注意這個前提喔!!)平均月薪(年收入/12)
A:1.9萬~3.0萬
B:3.1萬~4.9萬
C:5.0萬~7.1萬
D:7.1萬以上
如果收入等級是A組,那目前的經濟狀況面對大環境感到很吃緊是正常的,要活下去需要節約...這也是很合理的事,
B組的話或許會感到危機,扣除必要生活,能夠剩餘的錢其實減少...所以為了某些稍長遠的需求,會想要節約這是很合理的,
可是問題出在C...(因為D的人在這個族群當中佔比較少一點,可以先放下),平均月薪6萬理當生活壓力比較低一點(收入甚至有前兩個等級的2倍),
但是身旁叫的很大聲說活不下去的,這群人也參在其中,而這群人真的活不下去嗎?誠然不是,只是失去了對未來生活的安全感...扣除食衣住行的必要開支他們的剩餘資金可能還剩30%~40%,但是不安全感把這筆錢都成為死錢
"以往"這筆錢可能成為
1.奢侈消費--大餐,治裝,交通(對升職升薪抱希望....花的錢可以再賺)
2.購置貴重物(房子珠寶....覺得可以升值)
3.投資(看漲市場行情)
而現在心理上括號中的原因都轉變為負面的,使這佔這群人收入30%~40%的資金都轉入銀行存款...成為冷錢
而這就影響了整體經濟,所以1.的緊縮其實造成AB組做服務業跟內銷製造業的收入更低(生意大減),2.3.的緊縮則影響股市房市復甦動能....長期下來使資產縮水....劣者恆劣.....
這個ABCD 4組也可以比做企業體D是超賺的,A是撐的很苦的....最麻煩的是C還有賺到一個程度的,老闆因為沒信心所以花費都緊鎖,進而無心之過整垮上游及員工
-----------------------------------------------------------------------------------------------------------
但是在這個時期鼓勵消費有用嗎?其實還不到時候,因為整個國際環境的困境還沒有回溫,緊縮是保命的方法之一(企業是,個人也是)....雖然會使國內景氣更冷...但是對未來沒信心的時候灑錢是正常人做不到的,所以你是C.D組也別急著反駁,日頭赤焰焰....能自保當然會選要自保....
------------------------------------------------------------------------------------------------------------
可是等到國際景氣稍稍復甦之後,冷過頭的台灣要復甦會慢過其他國(3年->5年),也會有更嚴重的貧差問題....
不過這是沒辦法的...像上面說的這是民族性....必然的趨勢....
小斌1033 wrote:
...倒因為本
不能因為經濟不景氣就要民眾多消費
怎麼不是企業先幫民眾加薪
企業幫員工加薪
員工的家庭可支出所得增加
才有能力去做更多的消費
台灣的最低薪資不過才一萬多塊
已經很低了
政府如果一次漲足最低薪資漲六千多塊
加惠許多員工
那你所謂的多消費
根本就不用鼓吹
民眾口袋麥可麥可
他自己也會去花........
大一點看,幫員工加薪是在刺激"消費"沒錯
如果把"企業"'當成"一個有錢人"(其實是一些擁有者)
企業幫員工加薪就是這個有錢人的"消費增加",所以小斌大其實是認同樓主的說法的....只是尺度不同
台灣目前可怕的是全面的緊縮,包括企業主,為了節約...減少人力...減少薪水...都可以想成是消費緊縮的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