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est2000 wrote:
小的有錯歡迎指正,...(恕刪)
請容小的轉載台灣商務印書館所發行,由印度裔英國人賽門,辛(Simon Singh)物理學家在"費瑪最後定理"一書中,某個章節(頁130)所寫的內容:
{需要經過確實無疑的證明才能承認某個結論,對這一點數學家是以其一絲不苟而著稱的.伊恩斯圖爾特(Ian Stewart)在<現代數學的觀念>(Concepts of Morden Mathematics)一書中講的一個故事清楚地反映了他們的這種聲譽:一位天文學家,一位物理學家和一位數學家(據說)正在蘇格蘭度假.當他們從火車車廂的窗口向外觀望時,觀察到田地中央有一隻黑色的羊.[多麼有趣,]天文學家評論道,[所有的蘇格蘭羊都是黑色的!]物理學家對此反駁說,[不,不!某些蘇格蘭羊是黑色的!]數學家祈求地凝視著天空,然後吟誦起來,[在蘇格蘭至少存在著一塊田地,至少有一隻羊,這隻羊至少有一側是黑色的.}
因為小的比較認同數學領域的定義,因此,在談到觀測時,分成主動觀測與被動觀測,如果我只是被動去看到月球(第一次它在晚上月圓時我根本沒有要去觀看測試它,但它就是出現在我眼前,如何說我已經觀測它了呢?我完全沒有任何主動意願,只是因為那個晚上它就出現在我眼前,我被動知道,哦,原來在某個方向在天邊上掛著一個會發光(實際是反光)的球狀形物),這算是觀測嗎?
但如果因為我被動看到它後,因為好奇,有趣,想要去認識它,想要去了解它,然後發現,哦,它好像每隔一段時日都會圓亮的出現在那個位置,開始主動去觀察,收集,記錄,測量,這才是叫觀測啊.
費瑪最後定理終於在被記載於紙本上300多年後,由英國人安德魯懷爾斯於1993年(但期間還是有些波折)證明了,它真的是定理,不再只是猜想,或不再只是個不可判定的定理.
"本來無一物",以主體來講,客體是身外物,那主體的心境為何要受客體的變動而受影響,而喜怒哀樂呢?外面的客體於我這個主體根本沒連接,我這個主體為何要隨客體的異動而起舞呢?心境的轉變(小的傾向樂觀代替悲觀,正面取代負面,善意跨越惡意等等)才是最主要的關鍵(但要能有如此轉變或覺悟並不容易,所以要靈性修行等等),這是小的過去數年來因為信仰的關係所帶來的心得與看法,以及帶給小的造就,小的只能以感謝神作結尾.
祝各位網友從信仰中得真道得覺悟.

善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