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est2000 wrote:
小的看法是若現在這個世界沒有人類,月球是否存在或不存在?小的猜愛因斯坦是在反駁意識派的量子物理人士而提出這個議題.
可以參參六祖說的:「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爭論不休,惠能進曰:不是風動,亦非幡動,仁者心動」
guest2000 wrote:
小的為何強調佛教有較多的邏輯缺陷?因為從各種生命的繁衍來看,一代一代的傳衍,這總體性本身就不是空性說能解釋,但是,個體性卻又符合空性說,因為個體生命從出生到死亡,確實從有(出生)走向無(死亡),但是,整個族群還是在往前繁衍.
滅亡的族群,不管生物或是人,也是有的

或者應該說,大大觀察的時間不夠久


大大看到生走向死,可以體認空性

那大大可以試著看看自己身體,分秒在變化,細胞有生有死

前一秒的你,已經不是後一秒的你


KCLin0423 wrote:
而答案,我已經說過了,你也可以去各大學院校請教教授量子力學的老師。
(你當下不做測量,就無法確認存在這件事)
是的,量子力學是這樣說

不做測量,就無法確認存在這件事

測量表示什麼? 就是意識的介入

所以說「唯心所現,唯識所變」
vu84vu wrote:
英國的科學家謝瑞克(Rupper Sheldrake)認為:不斷重複的行為會形成一種記憶,不經思考就反應(成為第二天性)。一百隻猴子的重複動作,形成了一種"場"(區域磁場),其它沒有學習過的猴子與這個「區域磁場」產生「聯動共振」,而學會了這些行為。
科學家只能像上面那樣解釋

佛法說,遍法界虛空界是一體


其實量子物理也有類似情形

兩顆距離很遠的粒子,會彼此影響,影響速度比光速還快,這是不可思議的

難道有比光速快的東西存在?


在量子領域裡,粒子可以出現在任何地方、訊息傳遞速度可以比光速快

佛法如何說呢? 粒子可看作一塵

【一塵普周法界遍。】
【一塵出生無盡遍。】
【一塵含容空有遍。】

一粒子遍法界,一粒子出生無盡,一粒子含容空有

guest2000 wrote:
"本來無一物",以主體來講,客體是身外物,那主體的心境為何要受客體的變動而受影響,而喜怒哀樂呢?外面的客體於我這個主體根本沒連接,我這個主體為何要隨客體的異動而起舞呢?心境的轉變(小的傾向樂觀代替悲觀,正面取代負面,善意跨越惡意等等)才是最主要的關鍵
外面的客體,佛法叫依報

我這個主體,佛法叫正報


正報與依報是同時產生的


依報隨正報轉

所以小說福地福人居

大說整個宇宙是我們自己,我們要對整個宇宙負責


當然我們凡人參不透

我們總是隨著依報轉,喜怒哀樂,見財色起貪念

Peace & Love wrote:
淨空法師與 智者大師的論說
哪裡看出矛盾?一樣不是嗎?
Peace & Love wrote:
感恩vu84vu大...(恕刪)

可以實修實證最佳,但這對我們凡夫來說很難,只能參考祖師大德、善知識等的分享,相信他們的出發點都是利益眾生的。

了解事實真相或實修親證之人會知道「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是什麼意思,「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這是佛所說的方便語,其實,心淨則佛土淨,當下就是西方極樂世界...


可以參考《六祖壇經》疑問品第三:

「刺史又問曰。弟子常見僧俗。念阿彌陀佛。願生西方。請和尚說。得生彼否。願為破疑。師言。使君善聽。惠能與說。世尊在舍衛城中。說西方引化經文。分明去此不遠。若論相說。里數有十萬八千。即身中十惡八邪便是。說遠。為其下根。說近。為其上智。

「人有兩種。法無兩般。迷悟有殊。見有遲疾。迷人念佛求生於彼。悟人自淨其心。所以佛言。隨其心淨。即佛土淨。
sendakgg wrote:
為什麼人 整天沒事做 太無聊

就會做出一些惡趣味?的事

有些人覺得無聊,有些人卻覺得趣味十足。

一念不生全體現=>就像電視遙控器按下OFF,頻道全消失,只剩電視螢幕,空空如也...
六根才動雲遮天=>念頭才動一下,電視遙控器馬上按下ON鍵,各類節目立刻上演...



cman4434 wrote:
請問目前有誰能在命終後再回到人間來告訴大家, 這淨土到底長什麼樣子呢???

彌勒淨土可以參考《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




至於西方極樂世界,釋迦摩尼佛在「佛說阿彌陀經」、「佛說無量壽佛經」及「佛說觀無量壽佛經」都有說明。
kegabu wrote:
哪裡看出矛盾?一樣...(恕刪)


分別與無分別,入實相則無法可說。

vu84vu wrote:
心淨則佛土淨,當下就是西方極樂世界......(恕刪)


若心裡能現極樂世界,那就沒有念佛往生何方的問題,如不執著極樂世界還是彌勒淨土,也不會讚此抑彼了。既有方便說,代表眾生需要,根機千差萬別,諸佛隨行願而有不同化土以接引眾生,是事實,如同娑婆世界是釋迦牟尼佛發願度眾的化土,法藏比丘發願創造殊勝淨土,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講經說法以待因緣時節成熟...等,這都不是一己之力可成,需要許多同心同願者來共同成就。心靈境界不等同現實世界,我看是樂土,眾生卻仍煩惱苦痛不已,這是問題所在,創造或求生樂土,至少有向上向善的意願,是值得鼓勵的。

出發點是為利益眾生,需看實際行為是否相符,避免"好心做壞事",翻開佛教史,有些事頗令人驚訝,如真為利益眾生,對於藉他人名號宣揚己宗,應不予認同。從另一面向看,許多父母會覺得這樣做是為孩子好,結果卻不一定如自己所想,忽略孩子感受與思想是常有的事。感恩您!
vu84vu wrote:
有些人覺得無聊,有些...(恕刪)


不是啦,我是問當一個人無想時,是6,7,8哪個識在牽動那人的意識。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170)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