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nboy1016 wrote:
儘管是佛教教人超脫終歸於無
凡人仍舊脫不了現世與來生的得與失
左一句福報右一句功德

佛法不說斷滅,所以比較少用無,而多用空。
因為空能含有,有能顯空。
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
既是無我,這個得又是誰得的?

凡夫執著,所以一切善法成為有漏;而成福報。
聖人不執,所以一切善法無漏,而成功德。
所以脫不了得失,雖無功德但有福報。

但凡夫一開始較量功德福報是對,
學習在善法中會漸漸捨去執著。
因為福德乃是資糧,或是資糧因緣。

就像以有為心守五戒,雖不得聖道但可保人身不失不入惡道。
念佛可以值佛遇善知識,廣結善緣可以學道增上順利。
不與眾生結怨可以少障道因緣。
今天你我的暇滿人身更是前世無量勤苦的功德累積。
要得到很辛苦,失去卻很容易。
貪心感招水災、瞋恚感招火災、愚痴感招風災、傲慢感招震災



從台灣這二、三十年社會環境做類比。能救台灣的只有群眾放下 貪瞋癡慢疑 才能整體改變社會環境。

我們也是其中的一個因子,能對實境產生多少變化?
————————————————
六識、八識 獨缺七識。

末那識

————————————————

隨緣不攀緣,船過水無痕。

這次考不好,下次我再考過。

感謝有你們。
菩提道次第攝頌略解


宗喀巴大師造頌 比丘法尊譯  優婆塞劉彭栩造科
安欽上師說解  比丘觀空度語 優婆塞周叔迦筆受



  於講說之初,常先開示聽經之法,請應如何發心,及以何想而諦聽聞。

是中有六種想。

第一於已作病人想:來聽法者身體健康,何以云病,所謂病者,非四大不調之痛,乃煩惱增盛之
病,吾人流轉三界,莫不由於貪瞋癡煩惱,故稱病人,以聽法者現具貪瞋癡三毒故,四
大不調之病,亦由三毒而起,貪盛者水大不調,瞋盛泛火大不調,癡盛者風大不調,由
內三毒盛故外感四大諸病,是故聽者於已應作病人想。


第二於說法者應作醫師想;善知識開示法藥,猶如醫師隨所有病而與其藥。


第三於所說法應作藥想:以有斯病故,應以斯藥而為對治。


第四於如法修行作服藥想:若有良醫,處以妙藥,若不服食,疾終不愈,修行亦然,如法行者,煩
惱疾愈。


第五於正法作久住想:如有妙藥則願世間恒具足之,病者得愈,佛法久住,可以療眾生煩惱病。


第六於佛作大師想:唯佛能救一切眾生,餘所不能,是名六想。


又應離三種過失,一者無垢、二者無漏、三者無覆。
人之受法,如器盛物,器若倒覆,天雖大雨, 一滴不入,若有孔者,雖暫時滿,不久漏失。若有垢穢,雖 能滿足而不堪用。


受法亦然,覆者謂心散亂,身雖在眾,心飛天外,則一句不聞,故應一心專注諦聽。

漏者謂善忘,雖聞而不能明記,故應明記勿忘。

垢者謂求現世名聞利養恭敬等,應當以清淨心而聽於法,所謂發菩提心,不求現世名聞利養恭敬,不求後世人天福樂,不求聲聞緣覺果證,唯為度一切眾生而求成佛。


是故聽法應具六想,遠離三過。


次明因緣,此菩提道次第攝頌乃宗喀巴大師所造,遠承於釋迦如來,是故當知釋迦如來教跡。

釋迦如來所說之法雖多,總說唯有三乘,一者聲聞乘,二者緣覺乘,三者大乘,菩提道次第乃大乘攝。

宋時印度阿底峽尊者通達三乘性相,曾造論名菩提道燈論,宗喀巴大師廣為發揮而造菩提道次第廣論。

二師相距,約三百年,廣論約有五百餘頁,更有略論,亦宗喀巴大師造。此攝頌乃大師中年所作。

大師為青海人,年十二三即入西藏,其母念之,割發寄書云,背別離時,我髮尚黑,今已白頭,冀近相聚,而大師在藏弘宣佛法利樂眾生,不能得退。

乃覆書云,念報母恩,應返省覲,而今不得行,況若返行,亦唯願母信受佛法,今寄此頌,願依此修行,我所修行一切次第,皆攝其中,乃成佛之要道,願母成佛故,亦願母修此法,其頌者即此本也。

大科分三:初、序分;二、正宗分;三、迴向分。

初又分二:初、敬禮師承;二、明所詮殊勝。

初又分五:初、禮敬釋迦大師;二、禮敬慈氏文殊;三、禮敬龍猛無著;
     四、禮敬阿底峽尊者;五、敬禮一切善知識。

一禮敬釋迦大師

  無邊福聚所生身,無量眾生樂聞語,
  正觀無盡所知意,釋迦尊王我敬禮。


  此偈歸敬釋迦如來而祈加被。令無障難。初句贊身功德,次句贊語功德,三句贊意功德。
凡夫之身乃業報身,如來之身三十二相人十種好,乃福智所生。言無量眾生樂聞語者,謂加來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其解,即是以一圓音,遍滿一切眾生所願也。
言所知者即一切法,如實了知,故名正觀,謂於勝義諦則知一切法空,於俗諦則如一切法有,知一切法加觀掌中庵摩勒果也。
云釋迦者,印度種姓之一,而釋迦牟尼如來,為釋迦種族中最尊,即是淨舨王之子。
敬禮者,頭面禮足也,以己所尊之頭,禮彼所輕之足,以示尊敬也。

二禮敬慈氏文殊

  無上大師最勝子,荷負如來事業擔,
  遍游佛剎利有情,慈氏文殊我敬禮。


  此偈讚彌勒文殊,所以贊二大士者,以加來教法總攝唯二,一者廣大行,二者甚深見。
廣大行者,彌勒菩薩善為開示,甚深見者,文殊菩薩如實宣說。

言無上大師者,謂釋迦如來,以諸佛平等一切功德而無有更過於佛者。

言最勝子者謂諸菩薩,以現證無上菩提者為佛,而諸菩薩發菩提心,即為生如來家而為佛子。

如來事業者,謂以身口意三業皆為利樂一切眾生,加是重任,唯菩薩能作之,彌勒文殊能遍游一切佛土,以利樂一切有情也。

三禮敬龍猛無著

  極難悟解大般若,如義善釋贍部嚴,
  名稱遍滿三世間,龍猛無著我敬禮。


  此偈讚龍猛無著,以此二大士中與甚深見與廣大行故,皆曾蒙佛預記,為地上菩薩故,所解說皆可依憑故。
佛法之中極難悟解者即 是般若,此二菩薩能如實解說故。般若中義,一切法自性空而緣起有。
此二菩薩為南瞻部洲之殊勝莊嚴。
言三世間者,謂地下地上空中也。

四禮敬阿底峽尊者

  從二大士善傳來,深見廣行二種道,
  遍攝圓滿無錯謬,敬禮教藏阿底峽。


  此偈讚阿底峽尊者,言二大士者,謂龍猛無著,而阿底峽尊者,能盡特此二種道,如庫藏也。

五敬禮一切善知識

  能視無邊聖教眼,趣向解脫最勝道,
  哀愍權巧勤開演,敬禮一切善知識。


  此偈讚一切善知識,得遇善知識,則能通達經教,無善知識,則不能通達,故善知識如眼,能令行者趣向解脫城之路故,
意雖總說一切善知識,別指宗喀巴之二師,一任達漥,二虛空幢。

二明所詮殊勝分五:一、明清淨法源;二、譬喻稱讚;三、明詮義殊勝;
         四、總勸受持;五、明說聽勝利。

一明清淨法源

  一切智者頂上嚴,名稱幢幡極顯耀,
  龍猛無著善傳來,圓滿菩提道次第,


  此偈讚菩提道次第,初二句贊龍猛無著。云一切智者頂上嚴者,謂於通達五明為智者,二大士為一切智者之所頂戴也。

二譬喻稱讚

  能滿一切眾生願,故名如意摩尼王,
  遍攝一切正法流,是故亦名善說海。


  此共下士道共中士道上士道能滿眾生願,以如法修行則得一切善果故,釋迦如來所說一切正法,無出於此,深行廣見二道悉皆攝在
此菩提道次第中,如海之納萬流也。

三明詮義殊勝

  通達聖教無相違,能知佛語皆教授,
  速得如來甚深意,極大罪惡自消亡。


  此贊菩提道次第具四種殊勝,一者通達一切聖教,知不相違,顯密性相大小皆至融通,不學菩提道次第則於此義不能了知,學已則
知一切無違。

二者能知佛語皆為教授,隨修一法皆成佛因,於佛所說法能善教授者,則能滿一切眾生願。

三者能速知如來密意。

四者自然不造謗法罪惡。
如昔印度大小顯密性相互諍,如大乘斥小乘為焦芽敗種,小乘斥大乘為偽說等,宗喀巴大師以前,西藏亦然。
宗喀巴大師以後,人知聖教互相尊重不復相譏謗。
昔阿底峽尊者入裝時,密教甚盛,多於戒行有所違犯,尊者為遮此失故,多說顯乘,少說密法也。

四總勸受持

  是故印藏諸大德,咸共依此勝教授,
  由此三士道次第,寧有智人不歡喜。


  此偈勸受特,以菩提道次第具四種殊勝故。自阿底峽尊科造菩提道燈論,即風行印藏,若於此不信,即是無智之人也。

五明說聽勝利

  總攝佛經心藏義,能得一次善講聞,
  說聽一切正法福,悉能攝盡應思惟。


  此偈讚說聽功德,言菩提道次第總攝一切佛經之心要,若講說或聽聞一次,其福即等於講說聽聞一切經之福也。

二正宗分分二:初、依止善知識法;二、依止已修心之次第。

初、又分二:初、意樂依止及加行依止;二、別修法供養。

今初

  所有現後諸福聚,其能最初成就者,
  謂由意樂及加行,如法親近善知識。

二、別修法供養

  縱至命緣終不捨,如教修行法供養,
  至尊恩師如是修,欲解脫者如是行。


  此二偈明依止善知識法,若欲求現世後世諸福聚而願疾速成就者,即應以意樂與加行使止親近善知識,所謂縱遇命難,亦不捨離,
如教修行,不得外示恭敬而內不修行。
於諸供養中以法供養為最勝也。
言至尊恩師如是修者,就宗喀巴大師譔者說,即是指任達窪諸師,就後世持誦此頌者說,應念昔日宗喀巴大師如是親近善知識,我
今欲求解脫,應當如是行也。

二、修心之次第分二:初念暇身難得易失勸取堅實;二、受持心要之次第。

初中又三,初念暇身難得,二念死無常

  暇身勝過如意寶,唯有今生始獲得,
  難得易失如空電,思已則覺世間事,

三勸取堅實

  徒勞無益如揚糠,故應晝夜取堅實,
  至尊恩師如是修,欲解脫者如是行。


  此二偈明人身難得易失,應取堅實。
言暇身者,謂有暇得修佛法之身,八無暇者,地獄有寒熱之苦,餓鬼有飢渴之苦,畜生有愚癡之苦,乃至長壽天定障之苦等。
人身其八有暇十圓滿,今但言暇而不言滿者,乃剋實而言,以十圓滿中五者自圓滿,五者他圓滿,他圓滿之中如佛出世今非其時。

  若引申言之,有如實宣說正法之善知識,亦與佛在世等也。
人身難得,有喻有事,廣如菩提道次第廣論中說。
修行佛法必因緣具足,以一切法自性空故,若有自性者,則佛不假修成,而眾生永不成佛。

今罪福皆由緣起,故修行佛法亦由具緣,或由持戒布施等行。
應念人身難得易失,極小因緣亦可喪命,如遇毒刺等。

劫初人壽八萬四千歲,劫末人壽十歲,一切終歸無常,猶如閃電,世間之事,如名聞利養眷屬財物,死後無相隨者,猶如揚糠,勞
而無功,不能得穀實也。加是思已,則於世間福樂,不必貪求,終無有益,死則棄去,若能修行佛法,則能於後世有所裨益,於世
事甘其淡泊,而於佛法精進勤求。


二、受持心要之次第分三:一於共下士道修心次第;二於共中士道修心次第;
  三大士道修心次第。

初又分四:一念惡趣苦皈依三寶受諸學處;二思維業果如理取捨;
     三淨修三業;四依四力懺罪。

今初

  死後難保不墮落,能救此畏唯三寶,
  故應勤修正皈依,終不毀犯諸學處。

二思維業果如理取捨

  復應善思諸業果,如理取捨乃能辦,
  至尊恩師如是修,欲解脫者如是行。


  此二偈初句明念惡趣苦,次二句明歸依三寶,第四句明學諸學處,後一頌明業果不虛,應加理取捨,以外道說,人生無前世無後
世,今聞佛法,知有三世因果,若已墮落,則難挽救,應於未墮落前,如法防護,即歸依實為急要,所以歸依三寶者有二種因,一
者念三途苦。
二者念惟三寶能救,以佛自能出離,具方便功德,有大力勢,救度一切,無有親疏,等同一子,大慈悲故,欲今歸依之心堅固,須
具二因,一信三惡趣為實苦,地獄有寒熱之苦,餓鬼有飢渴之苦,畜生有愚癡之苦,二信三寶實能相救,若無此二心,則歸依不穩
不堅固,即歸依已,即有皈依之學處,所謂戒,歸依佛,則不歸依天魔外道等,皈依於法,則不當起損惱有情之心,歸依於僧,則
不與外道為助伴,尤其斷見外道,須應晝夜六時思念三寶功德,知黑惡之業,能感苦果,白善之業,能感樂果,則應抉擇善惡,於
善應取應修,於悉應捨應斷,如是取捨,則生人天,乃至成佛諸福果,皆可成辦也。

三淨修三業

  若未獲得眾德身,欲修勝道亦難達,
  故應學此圓滿因,淨修三業諸垢染。


四依四力懺罪

  懺悔業障尤切要,故應恒時依四力,
  至尊恩師如是修,欲解脫者如是行。


  此二偈明修三業懺罪障。
言勝道者,調布施持戒資糧發願等,既受戒已,堅持不犯即為淨修三業,若由無知煩惱而造於業,則應懺海,此乃得人身之圓滿
因,而激空為治罪之最勝力便,懺悔之江,要依四力,一者依止力,即歸依及發菩提心是,二對治力,是中有六,一持名禮拜,如
千佛名藥師七佛三十五怫等。

二者持陀羅尼,一切諸咒皆可,而以百字明為滅罪第一。

三者誦甚深經,如法華金光明八千頌般若等。

四者繪畫佛像,以不動佛為主尊。

五者供養主尊,或由憶念或實陳設,六者觀空,知一切法無自性,如彼地獄有情,以造十惡業故,而墮其中,若不造十惡以為因
者,則無此果,成佛亦然,皆由緣起有而自性空,若執斷滅者,是惡取空,名不善觀也,又持咒者.金剛薩綞百字明,能誦滿十萬
通,則一切罪滅,每日誦二十一遍,則罪不增長,以所造罪若經一日一夜而不發露懺海,則其罪與日俱增故,三者破壞力,謂於所
造惡勿生隨喜心,而生追悔心,四者防護力,謂於未來惡更不敢造,追悔防護,二心相關,追悔心小,即防護力弱,追悔心大則防
護力強也,若能日誦懺海文二十一遍者尤佳。

二、於共中士道修心次第分二:初思惟苦集二諦;二希求出離斷生死因。

今初

  若不思惟苦諦失,終不能發解脫欲,
  若不思惟集流轉,則不能斷生死根。

二、希求出離斷生死因

  應厭三有希出離,了達生死繫縛因,
  至尊恩師如是修,欲解脫者如是行。


  言修心次第者,謂修菩提道心要之次第也,於中有三,一共下士道,二共中士道,三上士道,
士者士夫,若僅希求現世富樂名聞利養,離苦故樂,不得名為士夫,以如是心,畜生亦有之,必於後世富樂有斯遠慮,然後方得謂
之士夫。
言共下士道者,謂求上士行者,與下士共修之道,彼發何等心?

謂下士能棄捨現世富樂名聞利養,而希求來世生人天,離三途,離眾苦,得眾樂。


共中士道者,於來世得生人天知非究竟,以人天報盡,仍當返墮三途,故不生此心,而希求寂滅之樂,欲證涅槃,但生為己一人求
出三界之心,
是故共下士道之修法,應念無常,人中無幾,終歸於死,佛出世時,人壽百年,如來涅槃,唯年八十,況令人壽更 減,七十者
稀,欲求三百年之壽,終不可得。既死之後,非是斷滅,仍當受生,受生之處,
不外乎二,一者惡趣,二者善趣,惡趣受苦,善趣受樂,地獄有八寒八熱之苦,餓鬼有飢渴之苦,畜生有愚癡之苦,地獄餓鬼之
苦,非肉眼所能見,唯依經論而聞知,畜生之苦人所共見,宰割鞭策,種襁苦楚,試念已若造惡,當墮其中,於斯眾苦,能忍受
否,於是恒時念三途苦而求出離,是故念死念無常念業果而皈依三寶,以求拯拔,此共下士道之修法也,

所以言共者,謂如果行法,乃求上士道者之初階,與下士所共修習,由此漸進,終令歸於上士,而非以此為究竟也,
四諦者,為共中士道之修法,

四諦法者,佛之方便所說,以佛既成道已,以自所證法甚深難解,難以信人,而欲涅槃,梵天勸論,謂三世諸佛皆轉法輪,以度眾
生,

佛受請已,因開方便說四諦法,度五比丘,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故應斷,此是滅,汝應證,此是道,故應修等,夫欲出三界
而得解脫,必先知三界真實是苦,不能如實知其苦者,則出離之心難生,

所謂苦者,如三苦八苦等,三苦者,苦苦,壞苦,行苦,

三惡趣中多是苦苦,人趣多為樂變壞苦,天趣多行苦,人間之樂,非究竟樂,常其變壞則成苦,
譬加冬日,處在烈風嚴雪之中則苦,及入居室,圍爐就暖,則以為樂,然此樂但暫時而不能常久,少頃便覺爐火燥熱,難可忍矣,
又如飲食,初食時樂,多食反苦,是故人間之樂非究竟,乃相待以成樂,變壞時則若,

人生經歷,恒與苦會,樂時甚暫,不僅飲食等,一切無常,世間親怨,亦是無常,彼冤怨者,初相遇會,非親非怨,但是中人相處
既久,乃同惡感而成仇敵,

親厚亦然,初生之時,了無親疏,原不相識,既相識已,久久乃相親厚,如是親疏分別,皆假安立而無自性也,
天趣雖較人間為樂,而欲界天等,亦是樂變壞苦,如壽盡之時,五衰相現,其苦更甚於人命終時,

由此觀之,地獄餓鬼畜生人天;一切皆苦,毫無足樂,
人孰不欲離苦得樂,然欲斷苦,須知苦因,有因然後有果,苦則是果;因則集諦,

集諦有二,一者業,二者煩惱,若無煩惱及業為因,則無苦果,

業有三種,一者福業,二者非福業,三者不動業,煩惱眾多,總說有三,謂貪瞋癡,煩惱若斷,則不造業,無業則無苦,
頌中云苦諦失者,謂苦之過失,若不知苦之過失,則不能發起求解脫之心,

若不如法思維集諦流轉之次第,則不能斷生死之根本,
生死根本者,即煩惱及業,若業無煩惱潤,則無苦果,以由煩惱造業,業既成己,還須煩惱為潤而成苦果,

頌言三有者,謂欲有色有無色有,
既知三界之苦,則厭棄三有,以生死緊縛之因,即是集諦,

故宗喀巴大師乃至一切上師,皆如是修,知苦斷集證滅修道,我今欲解脫,亦常如是行也。

三大士道修心次第分二:初發菩提心;二發心已學大乘行。

今初

  大乘道命為發心,是菩薩行根本依,
  能轉資糧如金汁,攝納眾善為福藏,
  菩薩如是善了知,以菩提心為心要,
  至尊恩師如是修,欲解脫者如是行。


  此下為上士道,上士道者,為度一切眾生而求(成佛)也,其修法次第有二,

一者菩提心生起之法,二既發心已修大乘行之法,具足二事,方菩提心,一者所緣境為無上菩提,二者所為境是一切眾生,即是發
心為度一切眾生而求成無上菩提,方為菩提心也,
所以欲生起菩提心,必先知一切眾生之苦,欲知一切眾生之苦,必先知自己之苦,所以必須先修共下士中士之道,加三途三界之
苦。
自己既求離苦,一切眾生無不求離苦而得樂,然彼愚癡,不知方便,此實大苦,甚可憐愍,故應度之,
不度眾生,實為大過,以一切眾生皆曾為我父母,無量劫來,生死無數,所受身命無數,則父母亦無數,彼今皆流轉生死,即使一
切眾生,令自求出三界,而置過去世中一切父母於不顧,此大不當,
譬如母子,同在危難,己獨逃出,不顧其母,是大不孝也,


菩提心生起之法,有七次第:

一者知母,即知一切眾生皆曾為我母。

二者念恩,現世之母,於我有大恩德,則過去世中一切母,亦皆於我有此相等恩德。

三者報恩,世間微少恩德,尚常酬答,何況父母之恩,但世間報恩,所謂財食供養,此諸利樂,皆暫時而非究竟,究竟樂者,所謂
涅槃解脫之樂,過去世中一切父母,曾受無數人天之身,世間之樂,數數更受,今當報以涅槃解脫究竟之樂。

四者慈心,與一切眾生樂,願一切眾生得樂及樂因。

五者悲心,拔一切眾生苦,願一切眾生離苦及苦因。

六者增上意樂,今一切眾生皆當離苦得樂,如是事業我常任之。

七者菩提心,為度一切眾生而求成佛,發菩提心已,則為入佛法之行而為佛子,是故上士道中發菩提心為最切要,

此七種修菩提心之次第,為修菩提心法中之一法;乃阿底陝尊者所傳授。

更有所謂自他互易修菩提心之法,
人之所以流轉三界者,由於我執,以我執故,雖小苦必求離,雖小樂必貪求。於是由我執而起諸煩惱,
造諸惡業,諸佛輕於己而惟以眾生為務,但令眾生得解脫者,縱己受苦,亦能安忍,因諸佛薄於己而重視眾生,乃成正覺,
故知我執為一切衰損之本,敬愛他人為一切功德之門,無始以來,由自利自私而流轉生死,今當反之,

此寂天菩薩所傳修菩提心之法,偈言大乘道命為發心者,謂發菩提心為大乘之根本,人之有命,如屋之有柱,柱者堅實,屋亦隱
固,柱若動搖,屋亦傾欹,菩提心堅實,則大乘道亦穩固,菩提心若動搖,則修菩薩行亦易生退悔,故發菩提心乃大乘道之命,而
修菩薩行根本所依也,

金汁者,天竺有之,能轉百千凡鐵而成黃金,此菩提心能轉一切資糧為菩提資根,隨所修如何福慧,皆成無上菩提之因,此菩提心
為大寶藏,能攝一切善,一切善皆由此起,用之不盡,菩薩既能善知菩提心為大乘道菩薩行之根本,轉資糧,攝眾善,故以菩提心
而為心要,

宗喀巴所承尊師,乃至一切上師,皆如是修,我今欲解脫者,亦應如是行也,
菩提心既為大乘第一要,修菩提心者應於眾生隨所有苦,皆當救之,若能令眾生得解脫者,寧可使我生於地獄,謂以眾生為重而自
為輕,
凡夫自私自利貪樂畏苦,而反受眾苦,諸佛菩薩輕己重人,而功德增益,故有菩提心者,縱以過失入於地獄,如擊球然,稍觸便起
也,

為一切眾生而發菩提心,度一切眾生皆使成佛,此佛之本懷,所以說人大乘聲聞緣覺乘者,以眾生根器不同,驟聞大乘之法,不能
信入,反生疑謗,而致退沒,

故為凡夫示以共下士道,令其捨現世微樂而求未來人天之樂,

次為下士說共中士道,聲聞緣覺乘,令知人天亦非究竟,應修出離心,得涅槃已,得成就共中士道,

次為設上士道,令知戒定意四諦十二因緣亦非究竟,以未得十力四無畏十人不共法故,利他未廣大故,應發菩提心,修菩薩行而成
佛果,

是以說共下士道,所以使之入中士道,說共中士道,所以使之入上士道,此共下士道共中士道,乃入上士道之階梯而已,以言共
者,謂上士所共修而非究竟也。


二發菩提心心已,學大乘行之法分二:初總修菩薩行之次第;二別修金剛乘道。

初又分二:初總修六度之法;二別修止觀之法。

初又分六:初修布施;二修戒;三修忍;四修精進;五修靜慮;六修慧。

今初

  施滿眾願如意珠,斬除慳結最勝劍,
  無怯勇悍佛子行,揚名十方此為本,
  如是知已身財善,布施妙道智應學,
  至尊恩師如是修,欲解脫者如是行。


  若但發心而無菩薩行,終不能成佛,要由菩提心而修六度四攝之行,方成佛果,
由於布施能滿眾生之願,如如意珠,求財物得財物,求衣食得衣食也,眾生所以墮於餓鬼,全由慳貪,欲斷慳貪,故行布施,布施而為慳結最鋒利之劍,修布施行,能不怯弱而勇敢,乃真佛子之行,

偈言揚名十方者,非謂籍布施以求名,但如實發心以行布施,自然善名遍聞十方,
既知布施有如是功德,則所有身命財物善根,皆當布施,
布施之時,財物易捨,身命難與,以未斷我執故,然此捨心應常修習,久久純熟,自然頭目腦髓,隨求能與,
當末能成辦時,不可勉強為之,反致生退悔諸過失,
諸佛菩薩以身支分施諸乞者,彼人得之,即能受用,吾人割捨身體,徒自受苦,於他無益,故不必強為也,

所謂布施圓滿者,非是一切眾生無有貧乏,設如此者,則諸佛施度亦未圓滿,以現世間尚有貧苦故,
要以捨心具足,是為圓滿,此約能施之心為主,

設約所施為主,則唯富者方能修行布施,而貧窮者無分矣,是故以施心為要,

修行捨心之法有二,一約顯教,二約密教,約顯教者,觀己如牟尼寶,無量眾生凡有所求,隨其所須而滿足之,
約密教者,觀己身體融化入於顱器,以供十方一切眾生,此為身施,施善根行,三世所有一切善根,悉皆施捨,不為自求人天福報乃至聲聞緣覺,乃至施捨一搏之食,皆迴向於一切眾生,得成佛道,
其觀修之法,觀所有善機,化為白光,由己鼻孔,隨息而出,入一切眾生身中,令彼具足一切安樂,
息者如馬,心如騎者,息若調善,心亦純良,此即調自心取捨之法,凡所布施,皆以回內一切眾生,最為要務,
如有所施,以此功德,自求人大福報,則所得甚微,
若以此善根願一切眾生得成佛道,則轉此善根成極廣大,加一滴水,其涸甚易,投於大海,則大海不枯,此滴恒在,修行布施亦復如是。
回內一切眾生,則此善根,乃至未成佛以來,此善根恒無有盡,是故布施妙道,智慧之人所應當學,約顯教說,布施度圓滿,在於初地。


二修戒

  尸羅如水洗惡行,亦如月光除熱惱,
  處眾威嚴如須彌,不作恐怖眾生敬,
  如是知已正受戒,智者應護如眼目,
  至尊恩師如是修,欲解脫者如是行。


  尸羅者即是戒,如清淨水,能洗惡行,加法持戒,則如月光之清涼,能除煩惱之熱惱,如能持戒,則處在大眾之中,無所怖畏,如須彌山之不動搖,戒清淨者,謂行一切善,斷一切惡,不作恐怖不假威嚴,而人自愛敬,既知持戒之功德犯戒之過失,則如法持,所受之戒,應善守護,如人之護眼自然,智者謂如實了如斷惡修善之行者,欲解脫者,應發願加是行也,約顯教說,戒度圓滿在第二地。


三修忍

  忍為力士妙莊嚴,除煩惱炎勝難行,
  如金翅鳥降瞋蛇,遮粗語刀為甲胄,
  如是知已勝忍鎧,種種方便應擐披,
  至尊恩師如是修,欲解脫者如是行。


  忍辱,為如法修行者之微妙莊嚴,如世間之寶飾,總說除一切煩惱,別即對治瞋毒,忍辱為斷瞋惱之最勝難行,忍辱加金翅鳥,瞋如毒蛇,(粗語)如刀,忍辱如甲胃,不修忍辱,人若罵言,則起瞋恨,能修忍辱,人雖罵言,心不動轉,此殊勝忍辱之鎧,應以種種方便而披著之,不修忍辱,其等流果,形貌醜陋,修忍辱者,其等流果,形貌端嚴,欲得生人天趣,當修施戒忍,戒不清淨,不得生於人天,不修布施,則財物貧乏,不修忍辱,則形貌醜陋,是故欲於人天富樂端嚴,當修此三行,約顯教說,忍辱圓滿在第三地。


四修精進

  若擐精進不退鎧,教證德增如初月,
  一切威儀不唐捐,隨所作事悉成辦,
  如是知已遣懈怠,應發菩薩大精進,
  至尊恩師如是修,欲解脫者如是行。


  若披精進不退墮之鎧甲,則教之功德,證之功德,皆日增益,如初月之日益圓滿,精進之義,謂於善法勇猛修行,若於惡法強悍造作,不得謂之精進,世間諸工巧技藝,尚須精進,譬如習字,日日摹寫,終得善巧,若一日作之,十日息之,則終無就,何況佛法長劫乃成,若不精進,何以克(克+寸)果,若能精進,則行住坐臥一切威儀中,皆修善法,是不唐捐,不修善法,則枉得人身,若能精進,則所作事業,無非趨向菩提,是故精進,則一切事無不成辦,懈怠則一事無成,如是知精進之功德,懈怠之過失,則捨懈怠而修精進,依顯教說,進度圓滿在第四地。


五修靜慮

  靜慮轉心如輪王,安住無動如山嶽,
  起定遍緣一切善,能引身心輕安樂,
  如是知已瑜伽王,摧伏散亂常修定,
  至尊恩師如是修,欲解脫者如是行。


  不修靜慮,則心散亂,恒為煩惱所轉而不得自在,若能修定,則心自在,能轉煩惱而不為煩惱所轉,如轉輪王,威嚴尊重,隨修如何善法,心即隨之,其不動時,如須彌山堅固不搖,出定之時,遍緣一切善法之境,若無定力,則心粗重,不得輕安,是故身心輕安為所引,靜慮為能引,瑜伽王者,謂修定之人,伏散亂而得禪定,但唯修止而得定,非是究竟,以外道亦能得定,定力盡己,仍墮三途,故必有慧,以無觀則不能斷我執,其定唯是有漏故,此間之定。
有止無觀故,有壞故,不能出生死,佛法中定,有止有觀,方出世間,廣說如菩提道次第廣論,靜度圓滿在第五地。


六修慧

  慧照深性如眼目,能出生死最勝道,
  超一切經功德藏,能除癡暗第一燈,
  如是知已諸智者,應當勤修此妙道,
  至尊恩師如是修,欲解脫者如是行。


  無有慧度,終不能成菩提,前五世如盲,慧度如導,若有慧度,則前五度皆是成佛之因,若無慧度,則前五度無所成辦,智慧為觀察甚深法性之眼目,能通達諸法無我,若無慧者,則不能知,有慧則拔生死之根本,餘五但能代而不能斷。
唯慧能斷之,故慧為出生死之最勝道路,般若經於一切經中最為殊勝,所謂眾經中王,故偈云超一切經,亦是衍一切功德之庫藏,能除患癡暗冥,有癡則於事理不明如暗冥,有慧則如明燈,能除愚癡之黑暗也,是故智者應修此甚深之慧。
慧度圓滿在第六地,船若為三世佛母,以能生一切佛,一切佛由智慧生故,波羅蜜多總說唯六,別說有十,即增以方便願力智四者,此四皆由慧度開出,方便度圓滿在第七地,願度圓滿在第八地,力度圓滿在第九地,智度周滿在第十地。



二別修止觀之法分三:初明止觀法修中觀慧;二修止觀雙運道;
          三修智慧方便雙運道。

今初

  若唯修習專住定,終不能斷生死本,
  若離寂止但修觀,亦不能除諸煩惱,
  故須通達真實慧,乘以無動寂止馬,
  執持離邊中觀劍,破除一切邊執陣。
  如理觀察廣大慧,通達真實令增長,
  至尊恩師如是修,欲解脫者如是行。


  但唯專住一境以修定,終不能得出離生死,但唯有觀而不修止,亦不能斷除煩惱,故須止觀雙修,以通達真實之慧,運以不散亂不動搖之止,邊者謂斷常等見,中觀者遠離斷常之見,以此中觀之劍,能破一切邊執,此如理觀察廣大之慧,能令通達真實之慧日漸得增長也,


二修止觀雙運道

  非僅專住能引定,即由如理正觀察,
  亦見能引真實義,無動堅固三摩地,
  故諸智者應勤修,止觀雙運最希有,
  至尊恩師如是修,欲解脫者如是行。

  專住一境之靜慮,非僅能引定,加以如理正觀察,則能見衍真實之義,及生於真實義不動搖之三摩地。


三修智慧方便雙運道

  在定修空如太虛,後得觀空同幻事,
  稱讚雙運慧方便,能往菩薩行彼岸,
  如是知已諸智者,不以少分道自滿,
  至尊恩師如是修,欲解脫者如是行。


  慧地方使,須並行而不可缺,修勝義時,猶如太虛,一切皆空,既出定已,觀一切法自性是空,如幻是有,慧與方便能雙運者,為一切佛菩薩所稱讚,能到菩薩行之彼岸,偈言少分道者,謂修福不修慧,或修慧不修福等是。

二別修金剛乘道分二:初修共道已依師入密;二修習圓滿教授。

今初

  如是因果二大乘,勝道所須共行道,
  如實生已依導師,趣入續部廣大海。

二修習圓滿教授

  修習圓滿勝教授,得此暇身不唐捐,
  至尊恩師如是修,欲解脫者如是行。


  因大乘者謂顯教,以從因位起修故,果大乘者,謂密教,以如果德而修故,續者謂密部經教。三士道為顯密二乘所共之道,此共道既如實生已,則依導師入佛中圍受灌頂法,方能趣入密宗大海,灌頂者為入金剛乘道之門也,圓滿勝教授者,謂生起次第及圓滿次第,圓修此二次第已,便能圓滿菩提勝道.成就佛果,則得此暇身為不唐捐矣。

三迴向分

  正為自心修習故,兼為利益餘善士,
  諸佛所愛圓滿道,淺易宣說所獲福,
  維願一切諸有情,永不離此清淨道,
  至尊恩師發是願,欲解脫者如是發。


  正為自己如是修行,又為饒益其餘有情,言善士者,謂具足善根之士,諸佛所贊圓滿而無錯謬之菩提道次第,今以淺近之言,解釋其甚深之意,以此福德,迴向有情,永不離此菩提勝道。
Peace & Love wrote:
若心裡能現極樂世界...(恕刪)

愚者學生時代開始有些微不足道的靈異及奇異體驗,
深刻理解佛及六祖所說的,
真的一切法從心想生,
唯心所現,為識所變。

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
釋迦摩尼佛的淨土在哪裡?

《維摩詰所說經.佛國品第一》:

佛以足指按地,即時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寶嚴飾,譬如寶莊嚴佛,無量功德寶莊嚴土,一切大眾歎未曾有!而皆自見坐寶蓮華。
佛告舍利弗:「汝且觀是佛土嚴淨?」
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見,本所不聞,今佛國土嚴淨悉現。」
佛語舍利弗:「我佛國土,常淨若此,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眾惡不淨土耳!譬如諸天,共寶器食,隨其福德,飯色有異;如是舍利弗,若人心淨,便見此土功德莊嚴。」

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西方極樂世界在哪裡?

《六祖壇經.疑問品第三》:

「刺史又問曰。弟子常見僧俗。念阿彌陀佛。願生西方。請和尚說。得生彼否。願為破疑。師言。使君善聽。惠能與說。世尊在舍衛城中。說西方引化經文。分明去此不遠。若論相說。里數有十萬八千。即身中十惡八邪便是。說遠。為其下根。說近。為其上智。」

人有兩種。法無兩般。迷悟有殊。見有遲疾。迷人念佛求生於彼。悟人自淨其心。所以佛言。隨其心淨。即佛土淨。
vu84vu wrote:
愚者學生時代開始有...(恕刪)


體驗與感應,瑜伽行者(偏好禪修)有相當多的心得,行者修到一定程度佛菩薩會現前,可於境中向佛菩薩請法對論,瑜伽師地論(或說十七地論),傳說為彌勒菩薩所造,其內容多由禪觀體驗與感應而來,不論唯識或唯心,主要在推論與說明"識的流轉"。

初期唯識學者,透過其修法體悟:佛菩薩實無有來,我實無有去。外境虛妄,隨識所現,既外境虛妄,識亦虛妄,體會內外境皆依緣可變(無自性)而開悟。但在識的流轉推論過程中,延伸出難以貫通的問題,部分唯識學者就不再對其做說明,這樣的問題則引發另一學思,唯心論的應運而起,唯識學者雖努力說明試著補救,但時代傾向,眾生需要,已非唯識學者之力可為!這是印度思想流變過程(大乘發展時期),中觀,唯識,唯心,在初期教典皆有其源頭,隨時代傾向變化而漸發展。

淨土指一切淨土,念佛可念一切佛,淨土有五乘共土,三乘共土(兜率淨土),一乘不共土(如西方極樂世界,東方藥師如來淨土,阿閦佛淨土...等許許多多),有相應根機,自然有其應具備的條件,不能一面說遠近是二法不是實相,一面卻只教人求往生極樂,不僅前後矛盾,尊一而輕其他,以整體佛法來說也有所缺少,忽略了眾生各有不同條件。打個比方,我嚮往去歐洲,但身家財產只夠買一張到泰國的機票,要到歐洲,除了劫機也不知道還有沒有其他方法...,但被遣返吃牢飯的機會非常高!要借錢嘛,信用不夠(條件不足)!歐洲還是在那裏等著,但其實泰國也有值得去的地方。

後學沒有否定心靈所體所現(體驗與感應經驗確實存在),但亦不應忽略現實此土眾生的煩惱問題,淨土不單是心靈境界,更是能確實實現的,學佛者應有這樣的信心,彌陀淨土意義,也絕非一般以為的念佛等往生,淨土是積極創發的展現,法藏比丘的悲心與願欲是何等偉大與值得學習!您有深刻的、法的體會,實令後學讚嘆不已!祝福您。

fanboy1016 wrote:
儘管是佛教教人超脫...(恕刪)


我想試著換一角度提出問題(有興趣者歡迎分享,彼此皆能教學相長):
分辨善惡,斷惡修善,有沒有得與失?
現世與來生缺少福報與功德,如何超脫終歸於無?
終歸於無,是否指一切都沒有?
我知道這裡其實難度有一點深了

大概以我的程度來說的話

先說有個 佛淨土,然後說,大家都成佛、成佛就有(個人的)淨土

比較接近我的程度

也就是說,一切並不會歸於無 ... 白話文就是 ... 努力不會白費

— — —

我知道很多人可以進入 ... 當體即空、無所有、畢竟空 的境界 ... ?

然而,從原本無法進入這樣的境界 → 可以進入這樣的境界

努力,並沒有白費
行至水窮處,與人云亦云。〔薪水是零元,還活得下去〕。
水云 wrote:
我知道這裡其實難度...(恕刪)



努力不會白費,一分努力一分收獲,知、行、證是不同過程,知不一定知,知不一定能行,證入就剩兩條路(如沒記錯),空是什麼空,每個人認識的空可能有所不同,這個要謹慎,"正見有善有惡"與有些人認知的空是對立的,如"撥無因果",此空就非空了。
sendakgg wrote:
那麼當一個人自己無想時

是不是根據業力 由 6.7 識對其頭腦影響

使某些人就是有做壞事的念頭 某些人就是想做好事的念頭?

腦子裡揮之不去的想法 倒底是業力使然 還是天性閒不下來

無想?凡夫的念頭很難停止...
不停在呼吸,肚子餓了想吃東西,累了想睡覺...等,
一股看不見(行陰)的力量一直讓我們的念頭一個接著一個。

《解深密經》:「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
《佛說阿彌陀經》=「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諸佛讚此抑彼?尊一而輕其他?
諸佛無妄想、分別、執著之心,
只是把事實真相告訴眾生.....

《佛說阿彌陀經》云:「舍利弗。於汝意云何。何故名為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



南懷瑾大師:「虛雲老和尚也是我師父,他的弟子皈依他的有多少數不清啊,每一次一皈依,都是密密麻麻……末法時代根機不行了,所以他都叫人家念佛。」

眾生上根者幾希,下根者居多,虛雲老和尚願生彌勒淨土,其徒弟具行和尚不識字,虛雲老和尚教他念南無阿彌陀佛,最後三昧真火自化,往生西方淨土…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170)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