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多少人講台語?

有個年代台灣政府禁止人民在校園裡講台語

雖然我是7年級沒遇過

不過我姐他們6年級前段還是有遇到那年代

好像國小吧~講一次罰一次錢

如果當時政府不禁止人民講台語

今天也不會有人如此倡導台語

因為被打壓~所以才會有反抗

更可悲的是~沒想到當年打壓的那批人~都學起台語了

現在反而用台語在搏感情

不過他們打死都不稱這是台語

反而開始說起河洛話~福佬話~閩南語

殊不知台語裡很多跟這些語言已經有出入

已經發展成台灣在地語言
不想學台語的人不用罵人吧,不想學就不要學呀,又沒人拿槍抵住你的頭說叫你學,每種語言都有其特殊好玩的一面,今日的台語跟其福建一帶的閩南語有所差別了,受日語或平埔族等外語等的加入,已經不太一樣了,像新加坡式英文,加入了福州話,不也變得不一樣,只能說多學習一種語言也是種優勢,沒什麼高級不高級,真要分,講外星話最高級吧!
電腦是永無止境的錢坑
以前講中國福建南部的語言(閩南語)只會被罰錢,現在不會講中國福建南部的語言(閩南語)會被說不認同台灣,更加厲害。

看來我們閩南人欺侮人的功力不差,就像我那四百年前來台的祖先欺侮台灣人一樣。


閩南語再不同,還是閩南語,一千年前的閩南語和20世紀的閩南也一定有很大的差別。像是美國講的就是美式英語,還是英語的一支。

所以現在台灣所謂的台語,應正名為"台式閩南語"。而台灣所謂的國語應正名為"台式北京語"。



維基百科

河洛可以指:

河洛地區,指中國河南黃河、洛河流域,亦泛指中原,更多的時候指來自中原的南方漢族。
河洛話(Hō-Lóh-Ue),一般指閩南語,在某些地方也被稱之為福佬話、鶴佬話、福建話,廣義還可以指台灣話、潮汕話、雷州話、海南話。
河洛人(Hō-Ló或Hô-Lo̍k),一說是福佬人(鶴佬人)的誤稱,尤指台灣地區的。


~貓頭鷹~ wrote:
真的,南部尾音很多~...(恕刪)

宜蘭人的台語,並沒有威的尾音,不曉得是從何而來的說法????
身為G開頭字母的人,不是很認同這個說法喔
FC01ALLSF wrote:
哇............(恕刪)


取暖取暖~~

是台語還是閩南語呀~~
一天24小時在此, 連最基本的台語都不會講..........會讓我覺得~ 是真的生活在這裡嗎??
四百年前,麻豆一帶並無漢人落籍,
土地開墾的情形在郁永河的「裨海紀遊」裏,
有此記載:1697年時,台南縣佳里鎮以北的平地,
全都是平埔人的部落,幾無漢人足跡。
乾隆時期嚴禁閩客進入社地;不能買賣,
也不能以土地做為抵押品,規定既然如此,
閩客必無法在番子橋埤、西庄生存,不可能有閩客後代。
漢人是不准在番地置產的
有漢姓者,都是因為稅賦問題,
使西拉雅族熟蕃歸化漢姓。
化番為民的手段也是重稅。
歸順番不漢化者繳鹿皮,稱為輸餉,以低價折算,稅負最重。
漢化者(薙髮、穿衣)的稅負次之,平均每丁繳谷1石3斗,
每石谷折價才3錢6分,
這樣算出的稅負
每丁只有4錢5分,看起來比閩客的4錢7分還低,好像是優待番人,
事實不然。當時谷價,便宜時每石7錢,貴時1兩6錢以上。
所以漢化者的丁銀,每人高達2兩。
番人為了節稅,只有勤學閩客語言、
以漢姓到官廳登記為閩或客,
成為國民享受國民待遇。
未登記者在乾隆23年及道光、光緒陸續賜漢姓澈底漢化,
使台灣的平埔及山胞無一不是漢姓閩、客!
乾隆時期,下詔令漢人不得在番地買賣土地,
只有歸化的蕃民可以買賣土地。
所以很多台灣人是平埔族後代而不自知
南部的百貨公司,如果你用台語也會通

如果到鄉下一點的超市,真的是會用台語打招呼

我之前在高雄的一家公司,公司內80%的溝通是用台語
電車癡漢 wrote:
去大陸出差..和台幹...(恕刪)

你就不怕有講閩南語的福建人?
Alumin wrote:
一天24小時在此, ...(恕刪)


請尊重各自的方言,我是客家人,我為何要會說閩南話?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9)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