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的魔術: 消失的八五大樓

說到北大武山 倒是回想起大學時(約2000年左右)爬北大武山的經驗
在登頂前會經過一座日治時期的神社遺址(現在只剩鳥居 和一間小小的廟)
通常會在這裡煮煮熱水歇歇腿休息

那時的我往西邊望去是一片雲海 在雲海中可見到一些較低的山頭露出
其中有一座山頭看起來很奇怪 特別尖
剛好同行有人帶賞鳥用雙筒望遠鏡 借來一看 不得了
居然是85大樓的上半段從雲海中透出來 讓我記憶深刻

我在高雄生活約十年(1998~2008) 正好是高雄蛻變的時期
以空氣而言 跟西部各大城市相比覺得差不多
(就都會區來講 沒有哪個城市敢說一定比較好)
以天氣而言 那高雄算很不錯 因為我討厭陰雨綿綿

而我現在是在花蓮 空氣的品質那當然是大勝
不過花蓮的天氣不得我心(太常下雨了)
4gaypau01 wrote:
糟了 樓主還在嗎?...(恕刪)


哈哈哈哈哈
超有同感的
小弟第一個也是想到迷霧驚魂
俗話說,有圖有真相,沒圖喝馬尿,這是昨天下午小弟前往東港以及回高雄路上拍的兩張照片,車速甚快,拍攝稍有隨意。

第一張的拍攝時間約為下午1點40,從88東西向快速公路高雄接近大寮交流道附近,往中央山脈拍攝,遠處的高山『應該』是屏東霧台山區,此時天氣還好,雖然悶熱多雲。



第二章是下午大約5點前後,從國道三號銜接88號公路,距離88公路銜接1號公路還在18公里以上距離,也就是說離東帝士應該還在20公里以上的距離。天色稍差。照片左邊可見85大樓,右邊則是壽山。


也許這個時間點看85大樓,站在港區反而看不清楚,
下面這是幾週前從鼓山新濱碼頭,市定古蹟香蕉棚往東帝士方向看去,距離很近,天氣也算不錯,但空氣中就是一層薄薄的東西隔著。


記得十幾年前,長谷50還沒蓋好之前,高雄的高樓還不算很多,從台南走1高回高雄,第一個看到的地標,就是中油煉油廠的兩根大煙囪,煙囪口日夜不停的燃燒著煉油過程剩餘的成分,那兩根大火炬,是想家遊子象徵著『家到了』的地標。那兩根火炬還在燒著,一燒就是幾十年。更不用說,如果有人走過雙園大橋,應該對於林園工業區那巨大廠房中,超過二十根的煙囪,同時排放白煙、黑煙的景象,印象深刻。

以前國道3號沒蓋好之前,去東港通常就是走沿海17號省道,必然會從林園工業區經過,而高雄,並不是只有這麼幾個工業區,上面第二張圖,在拍攝點與85大樓中間,從左到右,分別是大寮工業區、大發工業區、仁武工業區。畫面沒看到的,更左邊則是小港駱駝山跟中鋼。

污染是有的,也不是說誰要改善就能改善的,716要辦世運,住高雄的人應該每天晚上都會聽到陳菊在垃圾車廣播中,跟你報告世運要到了,高雄人要做好準備。但空氣問題,高雄市政府協商區域內空污大戶,希望他們能夠把歲修提前或者延後,在那段時間內不要開工,但除了一家之外,其餘全部否定,裡面包含中油跟中鋼。連中油與中鋼這種國營企業都不甩地方政府了,更何況一般的工廠?因此,說地方政府『不做為』,其實甚不公道。

過去六年,高雄蓋好了兩條捷運,也改善了公車運輸的網路,憑良心來說,高雄的汽機車上路比率,是有減少的,這從等紅綠燈時旁邊的等待人數,有明顯的改善(雖然加工出口區以及民族路工業區兩旁在上下班時間還是很嚴重),但這就是高雄的基礎,三十年前,那張高雄小港加工出口區工人騎腳踏車上班的照片,被美國記者以台灣的藍色工蟻為名,那就是高雄的體質。

不能改變嗎?也不是不行,但怎麼改變?這個問題應該反過來問,高雄能發展甚麼產業?從日治時期初開始填海造陸,高雄在六十年前,只是鹽埕跟鼓山兩個行政區,然後才慢慢的跨過愛河往東發展,高雄在十年前只有兩間大學:『中山大學』以及『高雄師範學院』,只有中正文化中心至德堂跟至善廳兩個演藝場所,被人稱為『文化沙漠』。雖然這幾年間開始有一堆新大學成立,甚麼應用大、第一大、高雄大,但人文素質,卻遠不及台北甚至台中、台南等地。人力素質的偏低,是勞工城的特色也是宿命。缺乏天然觀光資源、也缺乏高素質人力,高雄要轉型,難度非常之大。

英國有幾個城市有過成功的改造,比方雪菲爾市,本來叫做City of Steel,現在則稱為City of Sport,在二次大戰之前,這個城市以鋼鐵冶煉製造聞名於全球,英國海軍的大砲,幾乎都是這裡產的,但鋼鐵冶煉的媒,卻讓這個城市永遠黑黑的。1980年代,英國政府開始投入大量資金,讓鋼鐵業退出這個城市,現在只剩下一些精密製造:如手術刀跟剪刀、餐具,還持續在進行生產,這個誘因是因為價格成本,所以這些產業很自動的退讓,但高雄的產業,是否願意退出?如果退出,他們是否有更好的生產地?如果沒有,或者只是從高雄遷往比方雲林,那污染只是轉移,而不消失。雪菲爾市的努力並不只這樣,他們強力發展教育跟運動休閒,1990年舉行世界大學運動會是個契機,除了運動場館設施的建設,他們更是利用自然環境,以鄰近的山峰國家公園結合,努力推廣『健行』、『攀岩』等活動,也因此,論起風光明媚不及湖區國家公園、論起山勢起伏、雄偉奇特不及YorkshireDale國家公園;論起生態豐富也沒有威爾斯好,但平凡無奇的山峰國家公園,卻是英國每年到訪人數最多的地點。而一些大型比賽,現在也固定在雪菲爾舉行,如每年五月前後跟倫敦同步舉行的馬拉松;也是四、五月間舉行的世界司諾克冠軍賽、以及大大小小的田徑比賽、橄欖球、足球等,讓運動成為這個城市的主軸。此外,文化產業和教育產業也很重要,兩間大學,吸引將近十萬學生,讓兩間學校學生,可以支付城市許多居民的生計,文化展覽場所的增加,當然也很重要。如果這樣的說明還不足解釋,那有部電影應該有些人有印象,就是『脫衣舞男:一路到底(Fully Monty)』,這部十年前的電影,正是在雪菲爾拍攝,並且描述雪菲爾在鋼鐵業關門後,所面臨的巨大嚴重失業問題。

危機也就是轉機,失業高在高雄不見得是一件必死的問題,反而可能是轉機,但問題是如何轉?謝長廷作了許多城市光廊、愛河改造、親水公園、濕地公園,我認為方向是對了,但力道不足!高雄要轉型,不可能變成金融城、亞洲營運中心,那純粹是扯淡!蓋了一棟85大樓,高雄就會變成亞洲營運中心?會這樣說的,大腦有點智力不足,而在那一兩年間,遠東甚至還要蓋110層的高樓。高雄在十年內是不足以轉型成為高科技產業、或者金融產業的據點的,人力資源是個重點,雖然人口可從外地移入,但高雄沒有足夠大的腹地去進行擴張。港區現在已經有部份廠房做為軟體園區開發,這可以徐徐圖之,以十年、或者二十年發展作為改善目標,讓就有加工出口產業退場,由軟體產業代替,但要說十年內有明顯成果?很難啦!

高雄縣市現在正在談合併,也許是個契機,高雄現有不少好山好水,如茂林、美濃,把這些風景區結合,然後延伸進高雄市,以高雄市還算不錯的行道樹綠帶,拓展成為良好的都市綠帶,而不只是現在的愛河綠帶,這是解決高雄環境污染的良方。

說是這樣說啦,但要做到還是困難重重,對一個居民水準普遍較高的城市,你要解決違建、騎樓佔用等問題,都搞不定了,要叫高雄一夕之間改變,更是困難。以上是小弟近期對高雄發展的一點看法。

archibigball wrote:
俗話說,有圖有真相,...(恕刪)

十分理性而且深入的分析和探討,
你一定是對高雄十分有感情的高雄子弟吧?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3)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